初中物理公式速记表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5515528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公式速记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物理公式速记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物理公式速记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物理公式速记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物理公式速记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公式速记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公式速记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初中物理公式(一) 序号物理量计算公式备注1速度= S / t1m / s = 18/5 Km / h 1Km/h=5/18 m/s声速= 340m / s光速C = 3108 m /s C=f(电磁波)2温度T = t +273KT :开尔文(K)、t :摄氏度(0c)3密度(属性)= m / V m一定时,和V成正比; V一定时,和成m反比。1 g / c m3 = 103 Kg / m3木=0.6103 Kg / m3冰=0.9103 Kg / m3水=1.0103 Kg / m3铝=2.7103 Kg / m3铁=7.9103 Kg / m3铜=8.9103 Kg / m34合力F

2、= F1 - F2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反F = F1 + F2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同5压强p = F / S=g hp = F / S适用于固、液、气(注意F 及S的取值)p =g h可直接计算液体压强,固体中的柱体的压强1标准大气压 = 76 cmHg柱 = 1.01105 Pa = 10.3 m水柱6浮力F浮 = F上 - F下F浮 = G F漂浮、悬浮:F浮 = GF浮 = G排 =液g V排据浮沉条件判浮力大小计算浮力的步骤:(1)判断物体是否受浮力(2)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3)找出合适的公式计算浮力物体浮沉条件(前提: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

3、浮力和重力): F浮G 上浮至漂浮 液物漂浮 F浮 =G 漂浮悬浮 液=物悬浮 F浮 G下沉 液物下沉7杠杆平衡条件F1 L1 = F2 L 2实验前,应先把杠杆调节至水平位置平衡,这样方便读取力臂的长度。8滑轮组F = G / n(不计阻力)F =(G动 + G物)/ n(只计动滑轮的重力)F = nG S = n h理想滑轮组忽略轮轴间的摩擦n:作用在动滑轮上绳子股数n为奇数,下接法; n为偶数,上接法;9斜面公式F L = G h适用于光滑斜面初中物理公式(二) 序号物理量计算公式备注1机械能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及物体的速度有关势能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及被举高的高度有关弹性势能:与形变的

4、大小有关物体的机械能可能为0,但内能不可能为02功W = F S = P t1J = 1Nm = 1Ws做功条件: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3功率P = W / t = F1KW = 103 W,1MW = 103KW为平均速度4有用功W有用 = G h(竖直提升)= F S(水平移动)= W总 W额 =W总5额外功W额 = W总 W有 = G动滑轮h(忽略轮轴间摩擦)= f L(斜面)6总功W总= W有用+ W额 = F S = W有用 / = W额 /(1-)7机械效率= W有用 / W总 100%定义式=G /(n F)100%= G物 /(G物 + G动)100%

5、适用于动滑轮、滑轮组8电流I = Q / t(定义式) I = U / R(欧姆定律)9电功W = U I t = U Q = P t = I 2 R t = U 2 t / R适用于所有电路适用于纯电阻电路电功率P = W / t = U I = I 2 R = U 2 R适用于所有电路适用于纯电阻电路10热量Q= C mt (发生热传递时)吸热:Q吸 = C m(t t 0) 放热: Q放 = C m(t 0 t)不计热损Q吸 = Q放;C水=4.2103J/(Kg.)表示:1Kg的水上升(或下降)1,需吸收(或放出)4.2103J的热Q = q m(固态或液态燃料)= q V(气态燃料)

6、q:燃料的热值定义:完全燃烧1Kg的燃料所放出的热量。电热Q = I 2 R t = U I t = U2 t / R = P t = u Q/ (Q/:为电量 ) 适用于所有电路适用于纯电阻电路11炉效= Q有 / Q总100%定义式初中物理公式(三) 电路中基本电量的关系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流I 1 = I 2 = I = I 1 +I 2 + 电压U = U 1 + U 2 + U 1 = U 2 = 电阻R = R 1 + R 2 + R = n R 0 ( n个等值电阻 R 0串联) 1 / R = 1 / R 1 + 1 / R 2 + R = R 1 R 2 /(R 1 + R 2

7、)(两个电阻并联) R = R 0 / n ( n个等值电阻 R 0并联)分压U 1U 2 = R 1R 2分流I 1I 2 = R 2R 1W1 / W 2 = P 1 / P 2 = Q 1 / Q 2 = U 1 / U 2 = R 1 / R 2W1/ W2 = P1/ P2 = Q1/ Q2 = I1/ I2 = R2/ R1W = W 1 + W 2 + + W n P = P 1 + P 2 + + P n Q = Q 1 + Q 2 + + Q n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成像性质应用倒立正立放大缩小实像虚象 像距同侧异侧 u 2 f 倒立 缩小 实像 2 f f异侧照相机u =2

8、f 倒立 等大 实像 = 2 f异侧 2 f u f 倒立 放大 实像 2 f异侧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u f正立放大虚象无同侧放大镜像、物移动时的变化规律 凸透镜成实象时,物距变大(小),像距变小(大),像变小(大) 凸透镜成虚象时,物距变大(小),像距变大(小),像变大(小)高中物理力学公式汇编1、重力:G = mg (g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在高度变化不大时,常看作恒量)2、胡克定律: F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倔强系数,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3、合力:F= (为F1 和F2方向间的夹角)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F1F2

9、F F1 +F2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某个分力. 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F合=0或 Fx合=0 Fy合=0(正交分解法) 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如三力平衡时,其中一个力一定与另外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5、摩擦力的公式: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垂直成其它夹角.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静止的物体可

10、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滑动摩擦力f=N 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 静摩擦力: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最大静摩擦力fm与正压力成正比。)大小范围: 0f静fm 6、 浮力: F= Vg 7、 万有引力: F=G 适用于能看作质点的两物体间,G为万有引力恒量 在天体上的应用:(M天体质量,R天体半径,g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m为卫星,或设想的某一物体的质量.)万有引力=向心力 =m(R+h)2 =m(R+h)

11、在地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或GM =gR2 (g=9.8m/s2,R为地球半径。)第一宇宙速度:由mg= mg=(刚好不落回地面时,地面附近重力提供向心力),或由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V1= =7.9km/s.8、牛顿第二定律:F合 = ma 或(正交分解法)理解矢量性瞬时性独立性同体性同系性同单位制9、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Vt = V0 + a t S = vo t +a t2几个重要推论:Vt2V02 = 2as (匀加速:a为正值;匀减速:a为负)AB段中间时刻瞬时速度:Vt/2=或V t/2 =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匀速:V t/2= Vs/2; 无论匀加速或匀减速

12、直线运动:V t/2 Vs/2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特殊规律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n为整数)前1 T、前2T前nT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前方)第1T 内、第 2T内第nT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n为整数)(第奇) 在连续相等的位移S内(n为整数)前1S、前2S前nS内的时间之比为1 (前根)第1S、第2S第nS内的时间之比为1(1)()(第根差) 无论初速度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s 为一常数.且s = aT2 (a为加速度) 或a=10、竖直上抛运动: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上升最大高度:H =

13、, 上升的时间:t= xysoVVxVyv与v x的夹角满足tan = 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加速度(g)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上升、下落,经过相同两点间的时间相等. 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 适用全过程的公式: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的匀变速直线运动:S = vo tat2; vt = voa t; vt2 vo2 = 2 aS( 向上为正,ag) 11、匀速圆周运动公式 线速度: V= R=2f R= 角速度:= = = 2f 向心加速度:a =或a = R2 向心力:F= ma或F= 或a =m R2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向心力就是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是变力. 卫星绕地球、行星绕太阳作圆周运动向心力等于引力(重力). 氢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