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答论述文本题,厘清常用设误法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5514392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7.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答论述文本题,厘清常用设误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作答论述文本题,厘清常用设误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作答论述文本题,厘清常用设误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作答论述文本题,厘清常用设误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答论述文本题,厘清常用设误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答论述文本题,厘清常用设误法新考纲规范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题型:三道选择题,四选一(错误项或正确项)型。 怎么解答此类试题呢?最佳破解之策就是,看清其常规常用的设误法。经过研究,其常规常 用的设误法,无非以下几种。一、偷换概念本来是这个意思,设题者却故意换成那个意思,即偷换概念、偷梁换柱、以假乱真、混 水摸鱼、混淆是非、顾左右而言他。譬如:例1, 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 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2016?全国卷I第1题D项)我们先看原文:“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 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

2、是基本可靠的将原文与 选项比对一下,立即就可发现,命题者偷换概念,把“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 是基本可靠的”偷Q成了 “内容的真实性”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不可替代。 看清了,就可选出D项是不正确项。二、范围失当任意扩大或缩小范围,故意把部分当整体,或将整体当部分:或混淆数量多寡等等,是 命题者的设误手段之一。譬如:例2,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 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2016?全国卷I第2题B项)此项就犯了范围扩大化的错误。原文只是说“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并没有泛指 旧史学。三、无中生有原文根本没有的东西,命题者却说

3、有,也是命题者常用的设误法之一。譬如:例3,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 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2016?全国卷I第3题B项)此项的错误是,原文已指出“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 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也不是向 壁虚构的”,并未讲“还要依靠地下出上的新材料”。这就是无中生有之设误法。看清其伎俩, 解题不难也。四、倾倒是非把对的,说成不对;或者把不对的说成对的。这就是典型的颠倒是非。设题者常常以此 手法设题。譬如:例4,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 的

4、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2016?全国卷n第3题B项)该项“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的表述是合乎原文意 旨的,“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与原文“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的表述相关, 也可合理推出。但“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的推论与原文第4自然段“将虚构和表述 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的表述不符。从该句可知,现代小说并非不要虚构了,而是虚构的功 能指向发生了变化,从故事之中挪到了故事之外。因此,该说法与原文不符,颠倒是非,是 错误的。五、肯否失当“肯否失当”,即肯定与否定失当的简称。把肯定的说成否定的,或者,把否定的说成肯 定的。这跟颠倒是

5、非有些类似。譬如:例5,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 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2016?全国卷H第2题C项)此项开头说的“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与原文不符,看原文第4自然段 相关语句,如“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等等,可以确证,现代小 说的特点,恰恰是看重“如何讲故事”的。看重,是肯定:不看重,是否定。这就是肯定与 否定失当。六、逻辑混乱事物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性的,不能违背逻辑。而命题者却常常设置一些逻辑混乱项来 测试考生。譬如:例6,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

6、创 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2016?全国卷II第1题B项)此项中关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的相关信息,可见于原文第2自然段“除 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 要素” 一句。该句阐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不大,都以经历见闻为主,其主要 区别在于流传形式。因此,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流传形式”。该项引导出的两相比照部分, 未着眼于“流传形式”,形成一个逻辑完整的表述:虽然前半句的“口耳相传”讲的是流传形 式,但后半句的“游历见闻”,则没有继续从“流传形式”(如记录和阅读)的角度来讲。关 于两者“本质差异”的表述,逻辑混乱,与原文不等

7、值,是错误的。七、强加因果把原因和结果颠倒,这叫颠倒因果;而把两者之间无因果的,却强加上一个因果关系, 这就是强加因果。譬如:例7, “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 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2016?全国卷川第3题B项)根据原文第1自然段“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 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可 知,上面所说“之所以是因为”,是命题者强加的因果关系。八、说法绝对很多命题者都非常喜欢用一些绝对化的概念来叙述选项、设计选项,什么“最佳”、“一 定”、“完全”、

8、“不能”、“第一”这些都是绝对化词语,看到这些词时,一定要谨慎判断。 譬如:例8,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 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2016?全国卷III第2题D项)我们仔细看原文,原文最后1个自然段,第一句说“上而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 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这里明明是说“也能”,而解说项中 的“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的“不能”说法绝对化而错误。九、张冠李戴混淆人物或事物,把这个人、这件事,说成是那个人、那件事。这就是张冠李戴.命题 者也喜欢这么干。譬如:例9,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 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2016?全国卷川第1题C项)根据原文,第2自然段说“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 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命题者的解说项认为,“疑古”的过错在于一并怀疑尧、舜、禹,而原文则认为,怀疑精神与 态度有可取之处,“疑古”的过错在于没充分研究史料。把“没充分研究史料”说成“一并怀 疑尧、舜、禹”,即把这件事,说成是那件事,张冠李戴也。总之,对于论说文本阅读的测试题,破解之策就是,看清命题者的设误项,就能准确无 误地选到正确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