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方学案苏教版必修3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5504820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北方学案苏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北方学案苏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北方学案苏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北方学案苏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北方学案苏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北方学案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北方学案苏教版必修3(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北方学案苏教版必修3 北方艾青【课前导航】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此后,这名字一直沿用下来了1996年5月5日,艾青走了,这位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诗坛巨匠,被聂鲁达先生称为中国诗坛泰斗的人民诗人却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人们再次聆听来自北方的声音,去感受诗人那颗真诚的赤子之心,感受他对祖国

2、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合作探究】1、 结构透析2、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1 背景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指的是端木蕻良,作者因这个生长在北方的诗人的一句话引来一首情真意挚的抒情诗篇。“北方是悲哀的”,这是诗人的情感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调子忧郁、悲哀、沉重。诗人通过一系列形象表现北方的

3、悲哀,以此展现在战争年代北方人民所蒙受的灾难和不幸,正是在这古老而又苦难的国土上,祖先们与自然界、与入侵的异族相搏斗,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传下的“言语”与“姿态”也“永远不会灭亡”,诗人于此汲取了顽强的精神力量,坚定了必胜的信念,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情感。这首诗包括题记在内,可看作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记,交待了本诗的写作缘起;诗的前三节,展现了北方人民在战争年代所蒙受的灾难与不幸。第二部分,本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自己深深地热爱和崇敬“悲哀的北国”。四、写作特点本诗是自由体诗,没有整齐的段式和统一的韵脚,在表达上不受拘束,散文气息很浓,但在节奏、画面、情感等方面诗的质素仍然十分鲜明:诗的

4、语言富有节奏感,各个层次之间、各句之间、各个词语之间的停顿与衔接,都应和着语言的自然节奏,加上适当的反复,全诗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旋律。诗人以他画家的感受力,敏锐地观察、艺术地展示了大自然的景观,并以素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富于动感的北国乡土的风景画面,对色彩、光线、形体、动态的捕捉,都十分形象、生动、准确、传神,从而把自然景色诗化了。回荡在这画面、节奏中的,有一种强烈而深沉的对祖国北方土地和人民的挚爱,正是这种真挚深厚的感情和浸润和流贯,成为了该诗的最重要的质素。1诗人笔下的北方是怎样的景象?(一片暗淡的灰黄)2具体的意象:荒漠的原野、土色的忧郁、孤单的行人、悲哀疲乏的驴子、枯干的小河、低矮的住房、

5、惶乱的雁群3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悲哀苍凉生存的孤苦无奈不安悲苦逃亡)4原来的北方充满了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而今诗人看到的是一片暗淡的灰黄,那是由于什么原因?(探究意象的深层含义)(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中国,使中华民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整个中国处于灾难深重之中,民不聊生。这些景象与严冬的严寒和肃杀相互映衬,成为国当时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5作者在第一节苍凉的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累加,作者通过第二节的意象,要突出什么呢?(强调的是“不安”“悲苦”“逃亡”,也象征当时沦陷区的人们无家可归,流落他乡)6朗读第三节,谈谈第三节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多前面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于灾难、不幸、

6、贫穷与饥饿中,其实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命运)7面对悲哀的北方,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而我这来自南方的旅客是怎样的态度呢?(热爱)8作者为什么要化那么多的笔墨渲染北方的灰暗、苍凉?(为了突出爱得深沉、爱得痛苦,正因为爱得深,才伤其痛,也正因为伤其痛,才爱得深。)9诗人三次用了“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那为什么作者要热爱这悲哀的国土呢?(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养育了古老的民族)五、课外拓展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7、,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随堂检测】一、 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58题。煤的对话 艾青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请给我以火!5这首诗在写作角度上有什么特别之处?答:5煤的对话从煤本来住的地方和年纪人手,采用

8、人煤对话的形式来展开诗歌的创作。 6诗中的“煤”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答:6诗中的煤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7诗的结尾给你什么启示?答:7结尾告诉我们,古老民族和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并没有被深重的灾难压榨而死,只要时机一到,“给我以火”,就会挺起身来,投人战斗。8.艾青曾在诗论中说: “诗人必须比一般人更具体地把握事物的外形与本质”,“诗人使各种分离着的事物寻找形象的联系”。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实践这一见解的?答: 答:“煤”与苦难的中华民族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是诗人把这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效果。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受了无数次的苦难,他们经受着各种压迫和剥削,默默地在社会的最低层

9、生活。然而,他们并没有“死”,一旦遇到新的契机,遇到新的思想,他们便会揭竿而起,燃烧起涤荡旧世界的冲天大火。诗人想到了“煤”,煤长期埋藏在地下,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然而,它们具有一种优秀的品格遇着火就会燃烧,就会发光发热。诗人以“煤”来写苦难的中华民族,这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诗的美,诗的意境,诗的力量,也由此产生。 【美文欣赏】蝉 的 歌艾青在一棵大树上,住着一只八哥。她每天都在那儿用非常圆润的歌喉,唱着悦耳的曲子。初夏的早晨,当八哥正要唱歌的时候,忽然听见了一阵震耳欲聋的嘶叫声,她仔细一看,在那最高的树枝上,贴着一只蝉,它一秒钟也不停地发出“知了知了知了”的叫声,好像喊救命似的。八哥跳到它的旁

10、边,问它:“喂,你一早起来在喊什么呀?”蝉停止了叫喊,看见是八哥,就笑着说:“原来是同行啊,我正在唱歌呀。”八哥问它,“你歌唱什么呢?叫人听起来挺悲哀的,有什么不幸的事发生了么?”蝉回答说:“你的表现力,比你的理解力要强,我唱的是关于早晨的歌,那一片美丽的朝霞,使我看了不禁兴奋得要歌唱起来。”八哥点点头,看见蝉又在抖动起翅膀,发出了声音,态度很严肃,她知道要劝它停止,是没有希望的,就飞到另外的树上唱歌去了。中午的时候,八哥回到那棵大树上,她听见那只蝉仍旧在那儿歌唱,那“知了知了知了”的喊声,比早晨更响,八哥还是笑着问它:“现在朝霞早已不见了,你在唱什么了呀?”蝉回答说:“太阳晒得我心里发闷,我

11、是在唱热呀。”八哥说:“这倒还差不多,人们只要一听到你的歌,就会觉得更热。”蝉以为这是对它的赞美,就越发起劲地唱起来。八哥只好再飞到别的地方去。傍晚了,八哥又回来了,那只蝉还是在唱!八哥说:“现在热气已经没有了。”蝉说:“我看见了太阳下山时的奇景,兴奋极了,所以唱着歌,欢送太阳。”一说完,它又继续着唱,好像怕太阳一走到山的那边,就会听不见它的歌声似的。八哥说:“你真勤勉。”蝉说:“我总好像没有唱够似的,我的同行,你要是愿意听,我可以唱一支夜曲当月亮上升的时候。”八哥说:“你不觉得辛苦么?”蝉说:“我是爱歌唱的,只有歌唱着,我才觉得快乐。”八哥说:“你整天都不停,究竟唱些什么呀?”蝉说:“我唱了

12、许多歌,天气变化了,唱的歌也就不同了。”八哥说:“但是,我在早上、中午、傍晚,听你唱的是同一的歌。”蝉说:“我的心情是不同的,我的歌也是不同的。”八哥说:“你可能是缺乏表达情绪的必要的训练。”蝉说:“不,人们说我能在同一的曲子里表达不同的情绪。”八哥说:“也可能是缺乏天赋的东西,艺术没有天赋是不行的。”蝉说:“我生来就具备了最好的嗓子,我可以一口气唱很久也不会变调。”八哥说:“我说句老实话,我一听见你的歌,就觉得厌烦极了,原因就是它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再好的歌也会叫人厌烦的。你的不肯休息,已使我害怕,明天我要搬家了。”蝉说:“那真是太好了。”说完了,它又“知了知了知了”地唱起来了。这时候,月亮也上升了【同步达标】一、积累与体验二、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6.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