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 社戏 导学案.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5498707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 社戏 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 社戏 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 社戏 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 社戏 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 社戏 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 社戏 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 社戏 导学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10.社戏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掌握课文生字、生词。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感知文章大意。3.理解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第 一 课 时重点: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感知文章大意。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2.给加点字注音。归省(xn)行辈(hn)惮(dn)絮叨(x)(do) 怠慢(di) 凫水(f)潺潺(chn)撺掇(cun)(duo)宛转(wn) 家眷(jun) 纠葛(ji)(g)蕴藻(yn)(

2、zo)3.整体感知。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社戏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通过对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的详细描写,塑造了一群淳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充分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4.全文分为三部分,请概括内容。第一部分(第14段):写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点

3、明看社戏的缘由和“我”对这个地方的喜爱。 第二部分(第530段):写了看社戏的经过。具体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 第三部分(第3140段):写了“我”对社戏的怀念。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合作探究问题一:小说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一共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结合题目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全文共写了以下七个故事情节: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在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问题二:小说题目为社戏,为什么在看戏部分作者还要写大量与社戏没有多大关联的内容?这样更好地表

4、达了中心;“我”所怀念的不是社戏本身,而是在看社戏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诚挚友谊和农家的自由生活,“社戏”只是线索,在文中起到贯穿故事和情节的作用。 问题三: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环境描写通常起着烘托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的作用。试以第1113段为例,说说本文作者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感情的。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多方面着笔对自然环境进行描写。从视觉方面,写了两岸的豆麦田地、水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从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水草的清香;从触觉上,感到清香夹在水气中扑面吹来;从听觉上,写了宛转悠扬的歌吹。“扑”字暗写了船行之快,切合上一段的“飞一般”。“朦胧”

5、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不说“水气使得月色朦胧”,而说“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仿佛月也是有情的,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神秘、静谧的情境。“淡黑的”写出夜间山峦的颜色,“起伏”写出山连着山且高低不平的形态;“踊跃”在这里是跳跃的意思,运用比拟和通感的修辞方法,使得静态的山呈现出动态,写出在行船上呈现这一特定的情境;“铁”的比喻切合“淡黑”,“兽脊”的比喻切合“起伏”;“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不写船行而写山跑,符合在船上的视觉情形,“远远地”和“跑”反衬了船行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一转,写出了“我”的迫切心情。第四段说赵庄“离平桥村五里”,这里说“换了四回手”,可见离赵庄不远了,再加之心

6、情迫切,这才产生了错觉。总之,这一自然环境描写细致逼真,有力地烘托了“我”想看社戏的愉悦、急切的心情。 问题四:比较第1113段“春夜出航”和第2223段“深夜归航”的环境描写,请分析两者的异同点。同: 这两次景物描写都写到了月亮及月光、横笛、松柏林、船桨激水的声音、仙境一般的戏台等事物。异:描写的次序互相颠倒,描写的角度也不同。去时,最后描写的是“仙境”一般的戏台,而回来时却将戏台放到最前面来写;去时,尚可看到“淡黑”的连山的曲线,回来时,“周围的黑暗只是浓”,看不到什么轮廓了;去时,看到的远远近近的渔火,为返回时几个夜渔的老渔夫看见在浪花里蹿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彩的描写埋下伏笔。这样的描写

7、,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丝丝入扣,细致缜密。 第 二 课 时重点: 感知文中人物形象,概括性格特点。预习导学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省亲(xn)排行(hn)哄骗(hn)省会(shn)行走(xn)起哄(hn)2.下面关联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还康健,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A.倘 虽然但所以B.或者虽然 但是所以C.倘因为 只是故D.如果因为 只是所以3.课文中作者突出描写了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几个人物,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8、4.揣摩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1)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连用这几个动词对表现文章的内容有什么好处?) 是开船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少年们驾船技术的娴熟,干脆利落,反衬出少年们看社戏的急切心情。(2)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感激”?) 写出了中国农民的淳朴、善良、厚道,他们只求别人的点滴理解和肯定,便会由衷地感激。5.根据文章顺序排列下列事件,并作详写、略写的归类。A.六一公公送豆给“我”B.看社戏后归航偷豆C.夜航赴赵庄看社戏D.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E.看社戏之前的波折F.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G

9、.和伙伴们在赵庄看社戏顺序:FDECGBA;详写的有 BCEG ;略写的有ADF。合作探究问题一:请运用“我喜欢文中的(人物),因为他(评价性格特征),比如(举人物的表现)”的句式,勾勒人物形象。 我喜欢文中的双喜,因为他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自信心强、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比如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他马上计上心来,解决“大船”的问题,并且“打包票”保证“我”的安全,让外祖母和母亲相信。 我喜欢文中的阿发,因为他纯洁无私,比如午夜归航时,他以“我们的豆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己家的豆。我喜欢文中的六一公公,因为他淳朴厚道,热情好客,爱惜劳动成果。比如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

10、,只是轻加责备,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是“应该的”。 我喜欢文中的桂生,因为他机灵勤快,比如看戏时,帮“我”买豆浆,之后又主动去舀水。问题二:作者是怎样写看社戏出发前遇到的一波三折的? “我”在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小伙伴们要和“我”一起去,双喜要写“包票”。这部分叙事非常翔实,这样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热情、能干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为看社戏作了充分的铺垫。问题三:从文中看,社戏看得“我”昏昏欲睡,

11、豆也很普通,为什么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美好童年的回忆,“我”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文中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达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问题四: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每个同学自己的家乡都会有一些文化习俗,互相交流,说给大家听。 示例:年前时各家都会蒸上一个一尺方圆的饼,叫团圆饼。饼一般连续摞三四层,上面用面粉做一对小龙,预示着子女都能成龙成凤;配上莲子、红枣等点缀,有早生贵子、红红火火之意。蒸团圆饼时,是绝不允许小孩子插手的,蒸好后,要放在自家的粮囤上,也有庆丰收的意思。 【精品文档】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