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厢记译本中解读中庸文化与典籍翻译策略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5496157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西厢记译本中解读中庸文化与典籍翻译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西厢记译本中解读中庸文化与典籍翻译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西厢记译本中解读中庸文化与典籍翻译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西厢记译本中解读中庸文化与典籍翻译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西厢记译本中解读中庸文化与典籍翻译策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西厢记译本中解读中庸文化与典籍翻译策略【摘要】与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文艺“双璧”的西厢记,自问世以来,家喻户晓,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西厢记之所以经久不衰,历久常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理想的爱情主题。这是西厢记的点睛之笔,它既表达了封建时代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心愿,同时也具有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深层内涵。本文研究了西厢记译本中庸文化与典籍翻译策略。【关键词】西厢记;文化;典籍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里,先人们创造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化,论语、道德经、易经 等著作及其思想不仅为

2、我们中国人所熟知,如今这些书籍更是翻译成各种语言,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文学宝库的瑰宝,素有中文典籍的“花间美人”之称,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和欣赏价值。其语言既饱含着元代民间活泼生动的特色,又浸润着唐诗宋词精妙哲理的风格。文章主要以西厢记的两个译本为例,从“中庸”的思想出发,对比分析它们各自所体现出来的翻译策略,以试图找到更适合中国典籍翻译的策略。一、西厢记概述通过塑造艺术典型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这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的共同规律。但讲究意境,则是我国中晚唐兴起的意境说对文艺创作和评论的特殊要求。并且,我国的戏曲文学正式诞生于文学史上诗词创作的黄金时代唐宋之后,加之戏

3、曲文学又是以曲为重要标志的抒情性很强的诗剧,因此,其曲文创作就必然要接受它的前代文学唐诗宋词的影响。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正是得力于民族艺术的深厚传统,在创作中常把由诗的表现手法所形成的艺术意境融到典型人物和剧情中去,这恐怕是西厢记研究中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西厢记历称是北曲之冠,曲词是非常优美的。语言上元杂剧历来分本色派和文彩派,王实甫是文彩派的代表, 西厢记又是文彩派的高峰,其语言风格既有元杂剧朴素自然的特色,又有华美瑰丽、绚烂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曲词语言清丽华美,极富于抒情性,是高度抒情化了的。由此看来, 西厢记是歌剧,是大型的抒情诗剧,通部都是优美的抒情诗,由这样的曲词来映衬与牵引优美动人

4、的爱情故事,非常得体。全剧写一个情字,写美好的爱情在和封建的礼的斗争过程中的悲欢离合。王实甫的创造才能表现在他很好地继承了我国古典诗词中情景交融的传统手法,在西厢记的曲词里开拓了表现界限。善于以曲词描摹景物,酝酿气氛,刻划人物心理,以景物为衬托,显示人物心情,多数场次创造出的环境景物饶有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的风格。戏剧中写情写景要随着人物性格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才能更好地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戏剧语言之所以要求做到情景交融,就是为了结构情节,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这两者是紧密结合的。并且,虽然情与景的结合,有的是先写景后抒情,有的是先抒情后写景,也有的是抒情写景

5、互为交错,不管怎样,都必须遵守一个原则,既情语与景语只可能相渗透而不可能相游离,只可偏重而不可偏废。否则,意境则无以形成。以景写情。这就是以景烘托、反衬情。如寺警一开始,通过莺莺之口唱出这么一段景物描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悉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这几句曲词,渲染出一种动荡飘惚,迷蒙涉茫的气氛,为了造成一个典型环境,以烘托莺莺此时的/神魂荡漾、情思不快的心境和坐又不安,睡又不稳、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的胸臆。这里景和情是一致的,景起了烘托情的作用。又如墙角联吟写出的景色是: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真是一个夜深人

6、静,月朗风清的良宵。景是那么清、那么静,而人的心却是那么暗、那么动。这时莺莺的心情是哀伤的、忧怨的:哀伤的是她心中埋下的幸福爱情的种子,一直被压抑着而不能长成幼芽,破土而出;忧怨的是背后站着一个严若冰霜的老夫人,身边伴着一个行监坐守的红娘(尽管红娘是受老夫人之命而实际暗助莺莺,但无奈莺莺有所不知)。因而,此处写的景和人物的情是对立统一的,使景起到了反衬情的作用。情景交融。这就是人物的情和描写的景交织互渗,不分彼此,达到一种浑然一体的境地。如长亭送别中作者在观众面前展现出的是一幅情景交融的离别图: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支曲子写了崔莺莺送别张生时的离情别绪

7、,婉转动人。这里的碧云、西风、归雁、霜叶、黄花,既是富有特征的暮秋景物,又渗透着主人公的别泪的离愁。二、从互文性角度看西厢记中典故的翻译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以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为主题。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笔者认为西厢记中运用了多种典故,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笔者从互文性的角度对比了熊式一先生和许渊冲先生的译文。1、与爱情相关的典故例:拂墙花又低,迎风户半拴,偷香手段今番按。“偷香”出自晋书,据晋书记载,西晋权臣贾充手下的一个幕僚叫韩寿。韩寿办事能力强,人又长得英俊,因此深受贾充器重。贾充在家里宴请宾客,韩寿总在被邀请之列。贾充的小女儿名叫贾午,

8、当时正值春心萌动的年龄,暗恋上了父亲的这个幕僚,常躲在内室偷偷地注视韩寿。终于有一天她耐不住思念之情,遣一丫环暗通韩寿,让韩寿半夜跳墙进入自己的闺阁私会偷情。痴心的贾午姑娘食髓知味,云雨数番后把晋武帝御赐给老爸的西域异香也偷出来赠送给韩小伙。后来贾充的僚属报称,韩寿身上奇香扑鼻,经月不歇。贾充大惊,深知这种异香武帝只赐给过自己和大司马陈骞。又联想小女儿近来“悦畅异于常人”,明白是女儿偷汉,便也顺坡下驴,把贾午嫁予韩寿为妻。这就是“偷香”的由来,指男女之间的不为人知的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文本意义的历时性特征,到如今,“偷香”的意义发生了改变,“inense”现在指的是年轻的女子;并且,此典

9、故有贬义。王实甫引用此典故展现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爱恋,并无贬义。两位译者都采用了直译的方 法,保 留 了典 故的意 思。但 是 熊 先 生 翻 译 为 “cened”(有香味的女子)和原文的意思有出入。原文指的是漂亮的年轻女子。许先生翻译为“a lady sweet”贴近原文的意思。新婚燕尔”常用来表示对刚结婚夫妇的一种祝福,此典故出自乐书(ook fons),它的意思为抛弃某人的妻子去寻找新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此典故的意思完全与其本意相反,这是一个典型的文本历时性的例子。因此,译者应该根据上下文理解典故的意思。在西厢记中,王实甫改变了“新婚燕尔”最初的意思,来描写崔莺莺与张生这对新婚夫

10、妇的关系。许先生与熊先生在翻译上都正确译出了典故的意思,但两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许先生采用了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中“ town ones had”常用于表示一对夫妇结婚了,因此,目的语读者较易理解词句。熊先生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充分地表达出此典故的意思,但译文较长,用于译西厢记不太适宜。2、描写中国古代学者的典故例:暗想小生萤窗案雪,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未知何日得遂大志。“萤窗案雪”是王实甫先生把“萤火”和“映雪读书”两个典故合二为一的。“萤火”出自晋书,晋代时期,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在夏夜他见室外飞舞着萤火虫,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萤火虫吊在书本上方,借

11、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同朝的孙康因为家贫,雪夜里借着窗外映来的雪光进行读书。出自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典故来用来描述某人学习勤奋。熊先生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在译文中保留了萤火虫和雪这两个意象,但是并没有反映出源语的隐含义,并且会让目的语读者由于缺少此方面的知识而迷惑为什么要这样做。而许先生的译文没有出现萤火虫和雪,却用夏天和冬天来替代,并把典故隐含的勤奋学习的意义也翻译出来了,做到了达意并保留了典故的意象。3、描写人物外貌的典故例如:今日为头看看你个离魂倩女,怎生得掷果潘安!典故“潘安貌”源于语林。在晋代有一位男子叫潘岳(3),字安仁,后人常称其为潘安,是西晋文学家。潘安不仅文章

12、写得好,而且人长得貌美帅气,年轻时常常挟带弹弓从洛阳道上出发游猎。所以不仅年轻女子仰慕他,就连中老年妇女也很爱慕他。这些人在路上看见潘安,手牵手把他的“轿车”围起来,往上面丢瓜果以示爱慕,以至于潘安常常满载而归。这就是“掷果盈车”、“掷果潘安”、“掷果潘郎”等典故的由来。“掷果”也作“掷菓”,也就常用来表示妇女对美男子表示爱慕,或美男子受到妇女爱慕了。由此,此典故用来比喻男子英俊的相貌。王实甫把此典故改变为掷果潘安,此种改变不仅保留了潘安的名字而且加上了“掷果”更能引起读者对潘安美貌的联想。熊先生采用了意译的方法翻译出典故的隐含义但是具有很强的互文性的意象“潘安”却没有保留,许先生的译文用“i

13、th a pear”部分地保留了原文的意象,而且也翻译出隐含义。结论:由于典籍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尤金奈达就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起源于 世纪 年代,以格林布拉特(Stperenbltt)为首的新历史主义,强调对文学文本的研究, 必须将文本放置于文本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中,20 世纪 80 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又为翻译增添了一个文化维度。 因此,典籍的翻译,需要综合考虑语言,历史与文化。典籍的翻译讲究整体上的和谐,不仅要语言上优美,而且要准确的传达其中文化意蕴。 所以,看似二元对立的归化和异化,应该以互补的方式运用到典籍的翻译中。如果在典籍翻译中能采取一种中庸的态度, 必定可以使中国典籍更好的走向世界。参考文献:姚品文.朱权的太和正音谱J.中文自学指导,194(0).2施桂芳.从长亭送别探析西厢记的语言艺术J,语文天地,22X(2):22吕薇芬元曲的用典使事J.文史知识,202X(2):3.4许荣生.西厢记曲词中诗词典故的引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