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 (2)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5495908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 (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心理健康教育 (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心理健康教育 (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心理健康教育 (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心理健康教育 (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 (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白银市平川区红会学校 李崇山21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较宽的人文知识,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是身体无疾病和缺陷,还要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目前中学教育中,中学生随着身心发展和学业压力的增大,往往表现出大量心理问题。如何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怎样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而心理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决定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过去几年还有个口号是“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因此,怎样解决好中学生心理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不仅是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

2、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种种迹象表明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日趋严重之势,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其一,有心理问题的群体在扩大。有一份针对中国青少年的特别调查报告显示,在教育、就业、心理、身体、娱乐和全球化领域,中国青少年面临六大挑战。身处变迁速度加快的社会,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大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0%至25.4%,且有上升的趋势。中、小学生精神障碍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数据令我们震惊。同样,国内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也

3、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这一组组数据令我们感到心痛。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会用科学方法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

4、来的快。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及标准(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素质”等一系列战略方针的确立,都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时代呼唤高素质,个性健康的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5、教育发展纲要明确了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维护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三)有利于直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依据中学生的实际,借鉴国内外专家的研究,笔者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

6、(3)自我意识健康(4)意志品质健全(5)个性结构完整(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9)性心理结构健全。二、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类问题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主要有: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对挫折承受力差。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2、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3、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7、几年前国家教育权威部门公布的一份数据表明,中学生厌学的占到我国中学生总数的三成多。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二)人际关系问题现在的中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而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所以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

8、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

9、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三)青春期心理问题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

10、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2、情绪化心理严重。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爱哭、爱笑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笔者曾在所教中学高二做过一份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35%的学生有情绪化问题。3、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高中生自

11、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出现“早恋”问题,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会产生种种心理的病态反应。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四)对挫折适应问题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有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指导、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三、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1、家庭因

12、素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应酬或忙于致富赚钱,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异、双亲外出、生活贫困等原因,孩子从小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浇灌,从而产生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许多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保护式教育,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严重者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的恶果。即使对小孩

13、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使家庭中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盲点。国文2、学校因素当前教育市场化倾向加剧,校际间竞争越演越烈,竞争获胜的法宝往往是升学率、高考率。虽然素质教育人人叫好,但应试教育却依然大行其道。原因很简单,现在人们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一个教师工作的优劣的标准还是升学率的高低。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把升学指标层层分解。完成奖励,完不成受罚。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整日惴惴不安,心事重重。也只有少数

14、学生在获得高分时才有那“开心一刻”,更多的学生在漫长的学习中得到是失败消极的心理体验。教育者仅仅以考试成绩为凭,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注意。不尊重学生,对不爱学习的和成绩不好的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加上集体活动少,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一些成绩一般,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又得不到表现,被鼓励的机会就更少了。于是,厌学、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就像野草一样滋生、蔓延。3、社会因素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出现,网络迅速普及等因素,给相对纯洁的学生心灵造成很大冲击。加之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

15、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4、自身因素中学生时期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意味着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内心精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稳的状态中,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如渴望独立与仍旧依赖的矛盾;理想与实现的矛盾;自卑与自傲的矛盾;性成熟与性心理的矛盾;心理闭锁与渴望理解的矛盾等等。诸多矛盾冲突交织在

16、一起,若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一)学校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环境。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首先要抓校园文化建设,这是心理的隐形教育,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文体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即丰富了心理教育的形式,又进一步提高了这些活动的教育效果;其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