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三精考点之高中地理必修3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7 我国的“三农”与粮食问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549382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三精考点之高中地理必修3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7 我国的“三农”与粮食问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品】三精考点之高中地理必修3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7 我国的“三农”与粮食问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品】三精考点之高中地理必修3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7 我国的“三农”与粮食问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品】三精考点之高中地理必修3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7 我国的“三农”与粮食问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品】三精考点之高中地理必修3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7 我国的“三农”与粮食问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三精考点之高中地理必修3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7 我国的“三农”与粮食问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三精考点之高中地理必修3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7 我国的“三农”与粮食问题 Word版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精品教学辅导资料三精考点系列之最困难考点系列 地理必修3考点7 我国的“三农”与粮食问题我国的“三农”与粮食问题“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也一直是考试的重点。1把握农业发展的思路区域农业的发展应主要从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农业生产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评价某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的思路:要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2)分析农业生产特点的思路:一般从耕作制度、主要

2、农作物类型等方面分析。耕作制度主要看所处的温度带,热量丰富,复种指数就高。(3)分析发展农业生产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关系的思路: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点,如农牧业生产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等问题及相应措施。2我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人均农产品占有量还比较低。(2)“靠天收粮”“靠天养畜”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扭转,农业综合生产力比较低,抗灾能力、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还不高,农业生产波动较大。(3)农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太大,林、牧、渔业比重太小。(4)农业的“新、特、优”产品还比较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5)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破坏严重,如耕地减少,土壤退化、

3、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沙化,森林面积减少等,使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日趋频繁。3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因素内容自然因素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等导致耕地退化人为因素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分析世界粮食问题的角度(1)产生原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粮食地区生产和消费严重不平衡;发展中国家贫困,粮食生产技术仍较落后;人口增长过快。(2)解决措施:主要措施是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产。扩大耕地面积潜力不大,应主要采取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单产的办法来增加粮食产量。同时,还必须注意保持生态平衡。2.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优质

4、、高产、高效、绿色农业,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对各种作物合理布局;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发展加工业,提高农业效益;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域情况,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为农民增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健全和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和抵御旱灾的能力,实现旱涝保丰收;加大中、低产田治理力度,合理用肥,加快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效益,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4)加快

5、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学技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学种田,科技兴农,如:改良耕作制度、良种培育等。(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我国的粮食问题及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1)我国的粮食问题:受自然条件影响,粮食总产量不稳定;受社会经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人口规模大,人均粮食占有量低;受世界粮食价格影响较大。(2)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要实施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面向市场调整农作物

6、品种和农业结构,一方面满足人民生活丰富多样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广大农民的收入真正得以提高;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例如使用优良品种,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等。4我国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产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

7、治理易受旱涝灾害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渍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商品粮基地类型甲乙丙丁占全国商品粮基地的比重(%)耕地面积40.176.8223.4329.58农业人口19.914.728.546.89粮食商品率35.227.219.629.0材料2:“我国中长期粮食消

8、费预测表”。项目2020年2030年人口(亿人)15.4316.00粮食总消费量(亿千克)6 8207 360人均粮食需求量(千克)442460材料3:我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1)我国粮食生产规划中将商品粮基地分为四类:南方高产区、黄淮海平原区、东北低产区、西北干旱区。根据材料1判断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商品粮基地。(2)依据材料2分析说明我国粮食中长期消费的趋势及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可持续发展有何意义。(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的实施,甲要保持全国商品粮供应

9、基地的地位,今后的发展途径是什么?【答案】(1)东北低产区、西北干旱区、黄淮平原区、南方高产区。(2)粮食总消费量和人均粮食需求量都增加。人口增加,粮食总消费量增加;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食物结构改善,人均粮食需求量增加。(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证,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西部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挥地区优势。(4)发展农业科技,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2015年年初,农业部发布消息称,今后要推进土豆主粮化,土豆将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生产的马铃薯

10、产量高、品质优,被称为“中国马铃薯之都”。图为我国马铃薯优势产区分布图。表为乌兰察布市四个代表旗气候资料统计表(19702000年)。据材料,回答1-2题。表 乌兰察布市四个代表旗气候资料统计表(19702000年)四子王化德集宁凉城丰镇年平均气温()3.62.84.35.55.4年降水量(mm)315.3320.6363.6410.73951.关于A.B.C.d四处马铃薯优势产区的农业生产的限制性条件,叙述正确的是()Aa处,石漠化现象严重,地表水缺乏 Bb处,围湖造田,灌溉水源不足Cc处,降水丰沛,光热条件不足 Dd处,多冻土,土壤贫瘠2.根据材料,判断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品质优良的原因主要有

11、()热量充足,无霜期长 光照充足,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多为草原植被下,发育的栗钙土,土壤肥沃 雨热同期,年降水量大A. B. C. D.【答案】1A 2.B【解析】2.结合乌兰察布位置和气候资料分析,乌兰察布因纬度和地形影响,年均温低,热量不足;年降水量多在400mm以下,属半干旱、半湿润区,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该地植被为草原,发育栗钙土,土壤较肥沃;综上所述,正确,故选B项。考点:不同区域农业发展限制条件;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品质优良的原因。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格局图”。材料2:“北大荒管辖区域图”。(1)根据材料1,完成

12、下表。地区条件甲乙丙优势条件限制性因素(2)丁区域曾经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现在地位下降,从外地调入粮食量逐年增多,其自然原因是_,社会原是_。(3)简要说明箭头A、B、C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答案】(1)地区条件甲乙丙优势条件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光热水充足限制性因素热量不足水资源不足旱涝灾害频繁(2)地块小、河网密,不利于大规模机械耕作人口稠密、城市化占用土地、农业结构调整。(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证,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挥地区优势。每道试题4分,共20分读我国“十二五”规划农业主产区战略布

13、局示意图,回答12题。1对下列各组农业主产区生产优势条件的描述,正确的是()Aa土壤肥沃、劳动力丰富Bc光照充足、降水较丰富Cc气候湿润、温差较大Dg地势平坦、雨热同期2下列农业主产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正确的是()Aa大力开垦土地发展灌溉农业Bc适当控制非农业用地规模Cg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热带经济作物Dh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实行机械化生产【答案】1.D2.B下图示意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农(农耕区)牧(畜牧区)区界线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34题。3由上图可知()A农牧区界线的总体变化是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变化大B农牧区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C农牧区界线的变化是自然条件变化的结果D农牧区界线主

14、要向西南方向推进4农牧交错带农业的发展方向是()A增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实行机械化,建设商品粮基地D退耕还林(草),种植饲料作物,发展舍饲养殖业【答案】3.A4.D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图示地区年均温分布的主要特点,并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2)判断甲河流的类型、流向,简述理由。(3)图中乙附近地区为畜牧业区,据图简述该畜牧业区分布的有利条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相继在松嫩平原建立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国营农场。目前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4)说出松嫩平原粮食产区的主要特点。【答案】(1)主要特点:年均温自南(低纬)向北(高纬)渐低;极小值(小于2)位于图示地区西北部;中部地区等温线向北凸出,年均温比同纬度的两侧的高;西北部地区等温线较其他地区密集,单位距离年均温的变化较大。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地形。(2)类型:内流河。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