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07210268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5491412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益阳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07210268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湖南省益阳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07210268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湖南省益阳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07210268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湖南省益阳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07210268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湖南省益阳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07210268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益阳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0721026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益阳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0721026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益阳市2017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燕国辖地(今鞍山一带)出土了大量的刀币和铁制农具。在热河兴隆的古代冶铜遗址附近,出土了大量有文字的铸造生产工具的铁花,还有锄、镰、斧、凿、刀等生产工具。这说明A.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形成 B. 铁器己在全国各地区普遍应用C. 铁器开始取代青铜器成为生产主导 D. 货币和文字的使用己相当普遍2周礼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

2、系统记录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专著。书中共总结了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这段记载描述的是A. 官营手工业产品丰富,技艺精美 B. 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手工业C. 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专业化强 D. 民营手工业技艺庞杂,规模扩大3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城,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 商品流通打破地域限制 B. 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C.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D. 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4鸦片战争前,“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

3、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从实质上反映清政府A. 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 限制外国人人身自由C.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尽力避免海难的发生5罗代尔在15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的(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A. 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 美洲新大陆的发现C.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D.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6“在英荷战争中,英国动用了全国工业生产力集中赶制战舰,而另一方面,荷兰工业基础相对薄弱

4、,损失战舰难以得到补充,逐渐处于劣势。”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 荷兰造船落后战舰无从发展 B. 英国手工工业基础雄厚C. 英国获胜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D. 荷兰失去了北美加拿大7下面是1820年至1870年国际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的演变趋势示意图,这一演变趋势主要是由于A. 工业革命的开展 B. 列强殖民扩张C.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 自由贸易盛行18201870年国际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81876年,在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由此可见A. 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B. 英国科技发展落后于美德C. 美国工业产量

5、跃居世界第一 D. 发电机是美国人发明的9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指的是A. 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 B. 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C. 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D. 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10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

6、发展 B. 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C.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D. 使中国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111958年8月,毛泽东指出:“人民公社的特点有两个,一为大,二为公农林牧副渔,农业合作社原来就有。工农商学兵,是人民公社才有的。这些就是大。公,就是比合作社更要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的残余,比如自留地、自养牲口都可以逐步取消。”材料表明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目的是A. 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多样化 B. 促进所有制进一步变革C. 消灭私有制以实现工业化 D. 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12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

7、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省委的做法A. 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 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完全满足了群众的土地需求 D. 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131984年,邓小平指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为扩大开放,这一年中国采取的措施是A.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B.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 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4“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8、下列选项中与此特点对应顺序正确的是A. 穿中山装、喝咖啡、贴对联 B. 贴对联、穿中山装、喝咖啡C. 喝咖啡、贴对联、穿中山装 D. 喝咖啡、穿中山装、贴对联151898年袁世凯进贡一辆奔驰轿车给慈禧太后作寿礼。结果,慈禧发现司机坐在她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顿时气的下车拂袖而去,并至此将此车“打入冷宫”。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A. 慈禧等守旧势力的愚昧 B. 新型交通工具在中国没有市场C. 新型交通工具冲击旧的等级伦理制度 D. 中国人的观念落后16如表为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情况简介,对此理解有误的是19世纪4090年代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期代表刊物外国人拉开中国近代报刊业序幕;昭

9、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维新派时务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宣传维新思想新青年的创办;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A. 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到制度层面 B.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体现社会变革要求C.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推动国人思想解放 D. 国人办报逐渐占据新闻产业主导地位17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国家只有三个: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其中,美国对市场经济创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A. 首创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B. 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C. 政府对市场经济全面干预 D. 用“看不见的手”调控经济18美国商务部的一份报告说,自1

10、995年以来,其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达到28%,比19731975年间的14%提高了一倍。到2001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120个月。取得上述成效的原因之一是,美国政府A. 实行大规模减税政策 B. 扶持高新技术产业C. 对经济实施全面干预 D. 推行赤字财政政策19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相比,人们将苏俄(联)的新经济政策时期称为“缓和与妥协”的时期。这里的“缓和与妥协”是指苏俄(联)A. 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允许一些资本主义因素存在C. 与美国冷战 D. 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20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其实

11、质是A. 放弃了苏联的传统做法 B. 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尝试C. 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D.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21下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表明A.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话语权逐渐增强B.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发展方向C. 发达国家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D. 该组织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最主要支柱222004年5月1日,匈牙利、立陶宛、波兰等10个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史称欧盟“东扩”。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说“欧洲第一次跨越了政治鸿沟”。这句话的含义是指这次扩大A. 意味着冷战给欧洲带来的分裂结束 B. 提高了欧盟在世界政治格局的地

12、位C. 深化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合作 D. 有利于保持欧洲地区的和平与发展23经济学家约翰邓宁教授说:“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和区域化不可逆转。”中国顺应趋势加入的区域经济组织是A. 欧盟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亚太经合组织 D. 世界贸易组织24新加坡海峡时报提到:“全球化”这个词在上世纪90年代,被看作精英对穷人的剥削。到21世纪以后,“全球化”开始带有半积极性的意味。自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认为,对于“全球化”,既不需要对抗,也不需要叫好。”材料表明A. 全球化消除了文明对抗 B. 全球化在2007年金融危机后加强C. 对全球化关注日益淡泊 D. 人们对全球化的认

13、识程度逐渐深入25“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触动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无论富国还是穷国,全球化提供了巨大机遇、潜力与可能,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就业、收入、健康、文化、环境等事关人类切身的问题都变得更不确定与不安全。”由此说明经济全球化A. 违背了各国人民共同意愿 B. 发达国家资本新一轮扩张C.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D. 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恐慌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371839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平均每年不到100万镑,1845年则增长到239万镑。从1846年起开始下降。这一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为179万镑,比1845年降低了1/4。直到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也只有100万镑,甚至低于鸦片战争前的一些年份。同时,上海附近的嘉定县,“往昔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在广州、厦门一带,也出现因倾销洋布导致妇女纺织半数停工的情况。摘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