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5488066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文化建设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民族文化建设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民族文化建设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民族文化建设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民族文化建设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文化建设调研报告(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民族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民族文化建设调研报告为加快我县文化事业建设, 加大文化产业开发, 推动我县民族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实现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日,县人大常委会民工委、财工委在时副主任的带领下, 到县文化体育局进行了关于泸西县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一、近年来民族文化工作基本情况我县的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以彝族文化为主打,努力实施“民族文化工程”、“精品工程”,在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打破地域界限,优化组合艺术生产要素,提高精神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同时,逐步完善运作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挖掘本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使全县民族民间文化呈现

2、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我县传统民族文化。我县的民族文化, 是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沉淀、 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结晶,涵盖在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产技术和工艺技能等方方面面。为传承、保护、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打造“阿庐文艺”精品, 我县曾组建了彝族“羊头鼓舞”大型广场文艺表演队、 壮族“虫茧巴乌”演奏队和“洞经音乐”演奏团,成立了“城子古村”开发领导小组。同时,以“阿庐文化中心”1/15建设为契机,成立了“阿庐文化”研究会,收集、整理、研究并编辑出版了阿庐文化刊物;并以省、州、县的大型文化活动为契机,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和排练

3、演出, 邀请省、州专家进行指导包装,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根据云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普查实施方案 等相关文件的要求, 我县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工作,并报请州政府审批, 将“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汉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等四类 17 个项目公布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其中,传统文化保护区1 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3 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 7 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6 个。今年还争取资金2.1 万元对 7 个文化传承人进行了补助。在17 个项目中,重点对向阳乡阿乌族的“古代兵器舞”和“泸西木雕”进行了深挖。其中,把泸西木雕的制作技艺和工艺制成光碟,形

4、成书面材料上报省文化厅,申报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项目。20xx 年,我县投资 70 余万元修复了西寺,投资 90 余万元对逸圃、 石洞村汉代文化进行考古发掘,使我县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和保护。在开展“泸西县民族文化普查”和“阿庐文化”重点片区调查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和编辑了泸西县文化艺术志、民歌集成、民舞集成、民间器乐集成和民间传说飞鹤集等书册。编纂保存了一些民间歌曲、故事、谚语、歌谣、戏曲、曲艺音乐、舞蹈、器乐等文化形式,同时,编辑出版了近16 万字的泸西阿庐文化调查一书,以及 40 万余字的阿庐文化系列从书,投资17 万元出-范文最新推荐 -版了菊谱新诗、5 万元出版了石洞 R

5、26;逸圃考古发掘,创作了阿庐文化杂志,完成了 13 万字的话说红河 •泸西篇编撰工作。这些资料全面反映了阿庐风光、 风情、传说、工艺和饮食,以及阿庐由来、阿庐方言、 阿庐文物等 9 个方面的内容,并在县文化馆建立了保护名录档案。(二)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今年县文体局充分发挥文化部门职能作用,针对土地开展整理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文艺队下乡演出,宣传相关政策。此外,为推进烟农文化学校建设, 我县文化馆组织开展了文艺进村演出活动,并创作了四口快板说说烟农学校 、小品烟嫂烟哥哥等文艺节目,将烤烟生产和烟农文化学校建设的互惠互利,用文艺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

6、金和项目,加快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100 万元在午街铺镇凤舞村和山林哨建盖了民族文化培训室、活动室和陈列室,投资90 万元即将开工建设永宁、旧城、三河文化站,投资 40 万元建设旧城村民族文化广场,投资26.4 万元在午街铺镇11 个村委会建设了11 个篮球场。县文化馆还充分利用阿庐文化中心、秀山休闲广场等条件较好, 人口集中的地方, 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娱活动,受到群众的好评。二、存在问题调研组在认真听取了县文化体育局的工作汇报和走访了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之后,一致认为:当前我县的民族文化工作在县委、县3/15人民政府的重视之下, 紧紧围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

7、需求做了大量工作, 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 在人才培养,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但是, 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束缚,我县民族文化工作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文化工作的开展。由于我县本身就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财政收支较难平衡, 建设和吃饭的予盾十分突出,各级财政对民族文化建设的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下,也千方百计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进行了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了许多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文化建设大项目,大资金无法落户我县,使我县缺少建设民

8、族文化的大手笔, 给文化工作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和困扰。再者由于各级财政尚有不少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都无法解决,根本不可能充分顾及到看似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文化事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化工作爱谈不爱投的局面。(二)基层文化工作开展困难。许多乡镇由于工作格局的实际情况和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不够, 基层文化工作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范文最新推荐 -不要的现象,基层文化工作仅限于乡镇机关内打场球, 搞场文娱表演。全盘研究、部署、 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文化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少,文化工作在基层服务发展,传承文明,更新观念的作用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三)民族文化产业化启动困难。一

9、个与泸西历史传统、 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的民族文化形式或实体的挖掘整理、宣传打造、直至市场化运作将是提升泸西城市品位、宣传泸西旅游形象, 甚至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这方面我省我州都有许多成功先例, 社会各界的期望值也较高, 大家都在讨论以文化提升 gdp 的可能性,然而以目前的条件来看, 民族文化产业化产展的三个基本条件: 即充裕的资金投入, 容易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的鲜明的民族文化形式以及非常专业的艺术人员、 策划人员目前我县都不具备或不成熟,结果只能是谈的多、动的少,也给文化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三、工作建议(一)建议县人民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

10、化事业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 二是各级政府应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专项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应采取有效的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5/15项目;三是政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产、 经营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作、研究、传播人员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四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大力提倡社会投资办文化。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建一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基金会, 积

11、极吸引国内外企业、 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二)继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各乡镇、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搭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 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民俗、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充分整合、利用泸西现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努力开展有价值的群众性文娱活动, 使广大老百姓在吃饱穿暖之余玩得潇洒、过得愉快,远离一些低级趣味的娱乐活动。(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 打造我县民族文化形象。要充分利用网络、 广

12、播、影视剧等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 打造、炒作我县历史、人文地理、 民族文化方面一些较有特色的东西,促使外界关注泸县、对泸西感兴趣、想到泸西走一走、看一看,提升泸县人气、汇拢四方宾客,从而达到最终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目的、为此,建议县人民政府重启黑虎将军 、马缨花两部本土影视剧的-范文最新推荐 -拍摄筹备工作。(四)建议县人民政府重建阿庐艺术团。目前的县级艺术团队还是要以政府扶持为主,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民族文艺团队,广泛网罗各类突出的文艺人才, 并解决其后顾之忧,以艺术团为基地,收集整理我县各类音乐、舞蹈、器乐、戏剧等传统民族文化形式并进行艺术加工创作、 宣传展示和重点打造, 宣传泸西,宣传阿庐古洞,在此基础上再来逐步寻求民族文化市场化运作和树立泸西民族文化品牌之路。(作者单位:泸西县人大常委会民工委)根据县政协统一安排部署, 镇政协工委组织六人专门的调研小组,于本月 26 日、27 日,利用两天时间对长铺社区和马塘村近一年来的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总结  近几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卫生城市创建与文明城市创建、 园林城市创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四个“城市创建”有机地结合, 同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