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5481686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2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 言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共海门市委关于制定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规划。纲要在对全市发展基础、发展形势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编制和实施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本纲要经海门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公布实

2、施。第一章 基础环境“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展望“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同在,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节 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面对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先一争”(全面领先苏中,抢先跨过长江、率先实现小康、争当苏中第一强市)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化、国际化、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三化一新”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

3、时代特点、海门特色的科学发展新路,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预计2010年全市GDP突破500亿元,实现翻番目标,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比全省平均高1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70.51亿元,连上六个十亿台阶,为“十五”末的4.03倍,一般预算收入达31.27亿元,为“十五”末的4.1倍,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到14.1%,比“十五”末提高近6个百分点;“十一五”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多;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4.3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消费增长18%

4、;“十一五”累计出口32.1亿美元,年均增长17.5%。2007年建成了苏中苏北第一个全面小康达标市,持续蝉联“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四年前移了十个位次,继续名列苏中苏北第一,并成功跻身全省前十强。 2、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实施二三产业“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二、三产业占比达92.6%,比“十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高效农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学研合作纵深推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持续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成为全国首批实施“知识产权强市工程”的县市。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37.9%,比“十五”末提高近9个百分点。现

5、代物流、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叠石桥家纺市场三期工程等项目全面推进,叠石桥物流中心入选全省首批十大交通物流示范中心。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五年下降了20个百分点。3、改革开放进程明显加快。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政府行政审批制度一进步优化,医药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教育、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上市工作取得突破。中南控股集团成为全省第一家建筑业上市企业,中兴能源装备、通光电子信息、金轮科创、金昵工程织物等4家企业进入上市通道。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6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3.3倍;对外劳务营业额累计8.5亿美元

6、,年均增长15%。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由2005年的2.5万户发展到5万户,私营企业由1.13万家发展到2.3万家,均实现翻番,位居南通市前列。4、江海开发实现历史突破。滩涂围垦快速推进。实施了沿江、沿海滩涂围垦,围垦土地26.4平方公里,新增沿江深水岸线6公里,沿海深水岸线增至3.76公里。港口码头取得突破。沿海区域两个5万吨级通用码头已开工建设,国家级中心渔港加快推进,沿江区域海新重工舾装码头建成使用。载体平台全速打造。四大园区总体规划全部完成,基础设施基本到位,污水处理、工业水厂等配套设施建成运行。交通网络加快完善。张謇大道、沿江公路等重要干线建成通车。重大项目加速集聚。

7、海新重工、希能重工、海隆重机、联海生物、泰森食品、中船重工、海宝钢结构及磁性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集聚沿江沿海区域。5、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新城南进和老城改造同步推进,城市中心区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发展格局实现了由“背向长江”向“面向长江”的历史性转变。城区面积拓展到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20万人,城市化率超过50%,比“十五”末提高7.2个百分点。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以富民强村、路网通达、水利疏浚、环境整治、新村新居、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六大工程”为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五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近20亿,

8、农村沟河疏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基本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走向规范化,建成全国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被评为 “江苏省生态农业县(市)”。6、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5年12203元基础上增长到2010年的22770元,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5年6558元基础上增长到11000元,年均增长10.9%,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名列苏中苏北第一。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9.4%;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面均在95%以上。7、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9、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教育工作评估连续名列南通六县(市)首位,建成区域教育现代化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市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再度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并被评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基本实现了富有时代特征和海门特色的文化大市目标。卫生事业较快发展。全市社区卫生机构不断健全,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基本形成,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创建成效明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并被确定为首批“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负增长。广电、体育、老龄等其他社会事业也得到同步推进。五年取得的成绩来

10、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改革开放进程加快、海门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十一五”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得益于始终坚持志存高远的奋斗目标,得益于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不懈追求,得益于始终坚持实干为先的结果导向,得益于始终坚持和衷共济的氛围营造,得益于始终坚持党的建设的持续增强。这些经验是全市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对“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总体来说,“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良好,为“十二五”时期及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

11、础。但是,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推进经济转型的成效还不够明显,抓转型、促升级的步伐仍需进一步加快;二是重大项目的支撑力和爆发力还不够强,抓项目、强实力的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三是社会管理呈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抓稳定、促和谐的力量仍需进一步加强。上述问题在“十二五”期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海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加快发展的全新战略机遇,又面临着重大战略转型任务,还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和竞争的考验。从国际环境看,“十二五”期间,国际政治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世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趋势没有改变,但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

12、来了深重影响,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面临着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政治经济格局蕴育着重大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促使各国普遍高度重视培育引领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气候变化应对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显,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全球经济总体上将进入一个发展增速减缓和结构加速转型的时代,为我国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提供了可能。国际环境的影响和传导,对我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带来了新的压力,在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倒逼态势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国内环境看,“十二

13、五”时期,是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总体上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逆转,中国经济增速全球最高,回旋余地很大,能够抵御各种风浪、战胜各种考验。为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中央已连续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家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将逐步显现。未来几年,国家宏观层面的利好因素将会越来越多。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重点,泛长三角建设步伐加快,国务院批准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在全面实施,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将极大地拓展我市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国在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

14、经济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等诸多压力。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竞争更趋激烈。国内发展环境的变化,对我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改善民生、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契机。从省内看,国家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及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凸显江苏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经济发展进入平稳增长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经济和人口加速聚集,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全面提升,经济稳定性明显增强,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经济结构进入加速调整期,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代表资产和财富的住房、汽车等商品需求快速增长,代表生活享

15、受和品质的文化、旅游等消费将更加旺盛。公共需求进入加速扩张期,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利益主体日益多元,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平正义、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公共产品需求快速增长,层次不断提升。从海门自身看,GDP连续多年保持着两位数增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四大增长极”的加速打造,跨江通道的加快构筑,特别是随着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个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海门的区位优势和载体优势更加凸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门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经济国际化提升的条件日趋成熟。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我市基础条件,“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国

16、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全新机遇,也面临着重大战略转型任务以及各种严峻挑战和竞争的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上必须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绿色引领;在社会发展上必须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共建共享;在区域发展格局上必须立足自身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力。要把海门放在国际国内发展的大环境中,树立全球视野,增强战略思维,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实现新跨越。第三节 阶段特征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海门已经跃上新台阶、站在新起点,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更加协调的良性发展轨道,经济在经过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两个阶段后,开始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从以大规模数量扩张为特征的阶段开始进入以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质量为主的又快又好发展阶段;海门发展从以经济发展为主开始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转变。从国际、国内的环境和自身条件来看,海门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一是基本现代化构建期。“十二五”时期,海门在巩固提升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