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14)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548045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14)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14)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14)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14)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14)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14)(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知道教育事业是一项需要用生命去热爱、去呵护的事业。也是一项需要生命激情的事业,如果一位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那么他表现出来的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乐于奉献,甘于清贫,耐得寂寞,不为名利所支配,远离世俗之浮躁,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体现了人民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体现出一种境界和使命。对一件事情由衷地热爱,从做好这件事情中得到无限的乐趣,这种乐趣能驱动其努力学习,把事情做好。这是教师道德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师必备的品质。作为教师,是否认同与追求职业的社会价值,是否具有敬业精神,是否拥有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是衡量或评价师德的重要指标或砝码。如何培

2、养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呢?教师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同祖国美好未来的意义联系起来,就能感到教师为此而付出的劳动是值得的,就会感到当一位人民教师的光荣和自豪,从而培养起热爱本职工作的感情。而有了这种热爱本职工作的深厚感情做内在基础,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力量,就能在劳动的艰辛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所以说,真正要在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真正当好一位合格乃至出色的教师,一个基本要求就是热爱教师职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培养起对本职工作的深厚感情。斯霞老师就说过:我的教学生涯说:我从事教育工作 55 年了!当看到我的学生一批批地走向生活,为社会做出贡献时,我的内心是多么高兴啊!我在长期的教

3、学生涯中,深深地感到,教师工作不仅是一个光荣重要的岗位,而且是一种崇高而愉快的事业。它对国家人才的培养,文化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后一代的成长,起着重大作用。我越教就越热爱自己的事业。2 、勤恳敬业培养责任意识 “敬业者,专心致至事其业也”。 20 世纪 30 年代, 梁启超先生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师生所作的敬业与乐业的演讲,全面地阐释了敬业的内涵,他认为敬业就是: 1 有业之必要:人人都要有职业,因为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 2 敬的含义:凡做一件事,必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3 敬业的原因:人类一面为生活

4、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只有敬业才能把工作做到圆满。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会把事情做糟,结果自己害自己。 4 敬业的表现:讲求素质。工作的过程要专注,尊重这份工作;工作的结果就是要完成那件事。 5 敬业的方法:专心工作是敬业的态度和最基本的方法,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应聚精会神地完成工作。 梁启超 先生关于敬业的诠释给我们的启示是,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自动自发的投入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包含着成就事业的高尚情感,努力践行的作风和奉献精神。 爱岗敬业是教师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和承担使命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5、大家都熟知的 “ 三个砌砖工人 ” 的故事,作为一个教师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示 。 说的是某建筑工地上,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 “ 你们在做什么? ” 。第一个工人回答说: “ 我在砌砖。 ” 第二个工人说: “ 我正在赚钱养家。 ” 第三个工人说: “ 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房子 ” 。 这三个砌砖工人的回答,实质上道出了每个人对 “ 砌砖 ” 这一工作的认识、态度,进而反映出了每个人的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志向。第一个工人把砌砖看作就是砌砖,是毫无目的的,他认为自己就是砌砖的,轻视本职工作,不干这个干什么?他认为砌砖工作是机械单调,索然无味的,有时会把砌砖看成是负担,工作时敷衍塞责, “ 当一天

6、和尚撞一天钟 ” ,缺乏责任感与进取心。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所作为。第二个工人是为了赚钱而工作,他把砌墙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养家糊口的营生,他认为砌砖的价值就是为了挣钱。这样,他就把自己摆在被动的位置上,你给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你不给钱,我就不干。这样的人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不思改革,不求进取,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这样的人自然也不会 有发展。第三个工人的工作是有目标的,他把砌墙作为一种锻炼、一种积累、一种经历,虽是砌砖工人,干的是极简单、极普通的砌墙的活,但他具有正确对待事物的态度,有理想,积极,乐观,充满自信;他不单纯把自己只看作一个砌砖的,具有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志向,因而

7、热爱本职,工作才是有激情和有创造性的。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和远大的志向,即使是最简单、不起眼的工作,只要有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和远大的志向,才能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砌砖工人也能成为建筑设计大师。据说到了后来,前两个人始终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无所作为,而第三个工人最后则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同样,教育工作者也有这样的类型: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有两类教师,一类是“为生存而教育”,一类是“为教育而生存”。如果一位教师把学校当做谋求生存的场所,把教书当做养家糊口的手段,而得不到内心的自然与和谐,那么他就把自己也塑造成为了一台机器,只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机械地重复自己的工作,例行公事。他

8、的生命内涵日益贫乏,生存品质日益下降,不仅容易在教育工作中迷失自我,也大大降低了职业幸福的可能,失去了精神支点。全国优秀班主任丁榕曾说过:“事业就是生命,失去了事业就是失去了生命。必须让生命每时每刻都燃烧,才能让事业发出光辉。如果火焰熄灭了,事业也就暗淡了,我决心用生命之光去点燃事业之火。”是的,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终身与奉献和牺牲为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教师奉献与牺牲精神的真实写照。教育工作是一种极艰苦的呕心沥血的劳动。只有情志专一、艰苦奋斗,才能承担这一重大社会责任,终生不渝地献身于这一事业。 “安贫守志”更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崇高品格。行知精神的传承者,杨瑞清就是这样

9、的一个人。案例 杨瑞清, 1963 年生,江苏南京浦口区人,现任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1978 年,杨瑞清初中毕业,正赶上 文革 后的第一次中考。像很多农村孩子一样,杨瑞清报考了中专。全乡共考中了 3 个,杨瑞清是其中一个。填报志愿时,父亲毫不犹豫地帮他填上了 晓庄师范 。这是父亲帮儿子做的最后一件事,也是最大的一件事。做完这件事,父亲就病倒了,后来查出来是白血病。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已不能说话,他紧紧地攥着那张通知书,带着一丝安慰,平静地走了 15 岁的杨瑞清,背着行李,带着刚刚失去父亲的痛苦,走进了晓庄师范。在这所由陶行知先生创办于 1927 年的著名师范学校里,三年的刻苦学习,让杨

10、瑞清这个农村来的懵懂少年有了 脱胎换骨 般的变化。 这三年最大的收获,是全面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教育思想,心中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并且慢慢萌生出一个信念“向陶行知先生学习,走行知之路!”一转眼就要毕业了,他们是 文革 后的第一批师范生,分配形势非常好,留城,到好学校去,成为很多同学争取的目标。 1980 年底,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突然有个同学提议:咱们也像 陶行知先生那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创办一所 行知小学 吧!这个提议,一下子在杨瑞清心中掀起了波澜。整个春节,杨瑞清都是在激动中度过的,他的心完全被想象中的 行知小学 占据了。 五四 青年节这一天,杨瑞清和同学李亮一起公布了他们的关于试

11、办行知小学的志愿书。顿时,平静的校园沸腾起来,他们一时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南京市教育局的领导专程来学校找他们谈话,在赞扬了他们的理想和激情之后,又劝他们服从分配、锻炼成长。于是他们请求,将他们一同分配到一所最偏远、最破烂的乡村小学,领导终于同意了。1981 年夏天,他们被分配到江浦县建设乡五里大队小学,成了名副其实的乡村教师。这所学校地处偏僻,下了公共汽车还要步行七八里山路,一排简陋的破房子建在一个小山坡上,只有 100 来个学生,七八个教师。杨瑞清他们就住在用芦席隔开的半间小屋里,两张木床,一口水缸,一个难伺候的小煤炉,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可两个年轻人觉得,这比当年陶行知先生住牛棚办学的境界

12、差多了,心里甚至还有点失落。农村学校缺老师,尽管他们毫无经验,但是,还是很受校长的器重,并被委以重任,挑起了重担。杨瑞清的任务是教一年级,是包班(即一个人教 5 门课,当班主任还兼任大队辅导员)。理想要落实,激情要表达,杨瑞清把自己的班级命名为 行知实验班 ,开始了他的 教学改革 。他回忆说: 那时我用的办法虽然蠢一点,花的力气虽然大一点,但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流失严重,杨瑞清就一个个盯住不放,反复做家长工作;班里 70% 的学生都是留级生,学习基础不好,他就及时鼓励孩子,手把手地辅导;学生眼界狭窄,他就在班上搞了一个图书箱,摸索出一套简便易行的课外阅读管理办法,迅速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13、陶行知 先生说, 生活即教育 。学校虽然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却有美丽的大自然和丰富的农村生活,这些都成了杨瑞清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使原先苍白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们春天游南京,夏天到长江里游泳,秋天去登山, 六一 开营火晚会,国庆节开诗会歌会 以前让学生们厌烦的学校,现在成了最喜欢的地方!这些都被五里大队的农民看在眼里,相传学校里来了两个好老师。 1982 年夏天,农民们拿出改革开放后挣的第一笔巨款 7 万块钱,在小河边为学校盖了 21 间新校舍。年底,孩子们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学校。农民的支持让杨瑞清感动万分,他从心底里盼望:就让我们这样干他十年二十年吧,就让我们这样干他一辈子吧!1

14、983 年春天,由于杨瑞清表现突出,受到当地县委的重视,调任他到江浦县团委当副书记。走的那天,孩子们哭成了小泪人。大队支书说:“我们不舍得你走,但我们不能耽误你的前途” 。到新的岗位工作以后,杨瑞清却发现自己离开了学校和学生们,感到特别空虚和心神不宁,这种感觉让他度日如年,难以忍受。只干了几个月,杨瑞清再也熬不住了,他决定还是回去当他的乡村教师!有人说他傻,可直到今天杨瑞清也不后悔: 当年陶行知先生下乡办学,有人说他是傻瓜,他却说: 惟有傻瓜,救得中华 。我一个中师毕业生而已,为什么害怕人家说一声 傻瓜 ? 杨瑞清回来了。看到希望的农民们再一次集资 10 万元,给学校建起了图书室、体育室、音乐

15、室 接着教育局又为学校调来了一批新老师,五里小学成了全江苏办学条件最好的小学之一!1985 年 1 月 10 日 ,五里小学被命名为 行知小学 , 22 岁的杨瑞清被任命为校长。 1986 年夏天, 行知实验班 的学生以良好的成绩毕业,杨瑞清开始在全校开展 不留级实验 。那一年,他还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本科函授班 那段日子,就像校园和村庄里到处盛开的鸢尾花,真是美好啊。在一所乡村小学学校当 20 多年校长的人并不多。杨瑞清的独特就在这里,他认同了这里,认同了自己的价值,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这样,所有对他的猜测都不攻自破,他死心塌地要做一辈子校长。他有自己的哲学 “ 小里可以见大,平中可以出

16、奇。把小事做深、做精、做到极致,就是大事。 ” 让教育回到教育本身,这是一种操守,也是一种境界。杨瑞清把发展乡村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和神圣使命,才能够坚守乡村 20 年,把奉献出自己的最美好的年华,无怨无悔。杨瑞清把发展乡村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和神圣使命,才能够有所创造,把一个把这所破旧的农村小学办成了拥有 24 个班、固定资产达 1000 多万元的 省级模范学校 。先后他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 不留级实验 、 村级大教育 以及 赏识教育 研究,受到全国教育界瞩目。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先后被评为 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 、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 全国十杰教师 、 全国师德标兵 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