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雷梁简易施工方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5476018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3.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贝雷梁简易施工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贝雷梁简易施工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贝雷梁简易施工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贝雷梁简易施工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贝雷梁简易施工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贝雷梁简易施工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贝雷梁简易施工方案(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某大道某标段跨铁路段支架施工贝雷梁拖拉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某大道高架桥工程是连接核心区一环路直达北部新区三环路的机动车高效快速通道,是串联站北物流、客运交通及荷花池商圈的高效交通系统。该项目是年四川重点建设项目。本标段是整个高架桥的一部分,主体工程为一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该桥采用三跨连续梁结构跨越成昆(成渝)铁路,桥梁中心对应铁路里程为DK1+407.68 。 桥 长 123.88 米 , 跨 径 组 成 为 32.94m+58.0m+32.94m 。桥梁宽度由 31m 渐变为 30.5m 。二、编制依据1、某大道高架桥铁路桥段施工设计图、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某大道高架桥工程某标段跨铁路

2、段现浇支架施工方案咨询意见以及现场实际情况、相关纪要。2、铁路技术管理规程 、铁路施工安全技术规程等铁路法规、规范以及成都铁路局(成铁计函2005267号)“关于成都市某大道上跨成昆铁路设计边界条件的复函”文件。3、由招标文件明确的国家、各部委颁发的现行设计、施工规范及技术规程。三、施工总体安排临时支墩盖梁系统形成后,在上游侧碗扣平台上铺设轨道并拼装贝雷梁组,贝雷梁架设先通过拖拉方式就位两组梁,再利用已横跨铁路就位的梁组作为下一组梁的拖移平台,形成架空铁路的贝雷专业资料.梁系统的支座,待铁路桥两侧支架形成后,进行贝雷梁的架设,同时进行防电板、防水材料等安全防护措施的施工;最后,施工模板系统,形

3、成完整的现浇体系。2、跨铁路段施工主要工期计划根据进度安排,主要工序工期计划为:年 10 月 19 日至 10 月 30 日( 12 个工作日):临时支墩挖孔桩及明挖基础施工;年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5 日(6 个工作日):临时支墩施工;年 11 月 6 日至 11 月 10 日(5 个工作日):临时支墩盖梁施工;年 11 月 10 日至 11 月 14 日( 5 个工作日):万能杆件及碗扣支架搭设施工;年 11 月 15 日至 11 月 24 日( 10 个工作日):贝雷梁拖拉、安装施工;年11月24日至年11月30日:跨铁路段支架搭设及底模系统施工;年12月1日至年12月31日

4、:跨铁路段梁体施工完毕。年1月1日至2月8日;跨铁路段支架系统拆除。3、跨铁路段支架贝雷梁系统主要新增材料计划专业资料.序单重总重 t材料名称单位数量备注号kg270421.21贝雷片片1560共 130 榀,每榀 12 片802082加强弦杆根2600上、下加强弦杆: 130 210210.43弦杆螺栓个5200130 10 4315.66销子个5200130*(12-1)*2+130*(10-1)*2657.3以上合计t其中标准式 100 个;眼距 0.22m7支撑架套334共 130 个;眼距 0.35m 共 104 个。10摇滚个1011平滚个14专业资料.四、跨铁路线段施工的安全保证

5、跨铁路段及靠近铁路段的施工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是本工程的控制重点和难点。施工中,只有以下要求或保证措施到位、落实后,才可进行下一步作业。1、安全保证措施本工程施工的安全保证关键在于铁路防护系统以及贝雷梁拖拉就位的施工。因该支架以较小距离跨越接触网线,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施工中,严格采用各项安全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1)接触网承力索绝缘因施工距接触网承力索太近,为保证施工安全,采用绝缘套管将承力索套裹,使其无裸露的导电部分。( 2)接地装置按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第 144 条“在接触网支柱及距离接触网带电范围 5000mm 范围内的金属结构物必须接地”的规定,贝雷梁从开始架设到最后拆除整个施工过程都

6、必须设置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必须小于 4 ,具体要求如下:a、支墩系统、贝雷梁与接地装置可靠连接。b 、接地线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应用电焊联接。c、接地线有足够埋深,接地体顶端应在地面以下2.8m 。d 、接地装置安装完毕后应实测电阻值,并在使用过程中加强检测。e、为保证接地电阻小于4,在埋设接地体时,坑内放置一些食盐水、木炭等,以降低土壤电阻系数。专业资料.( 3)防电、防水及防施工杂物措施:a、贝雷梁支架的底部用防电板封闭。b 、在贝雷梁上下弦杆各铺满木板进行封闭,双层防护,防止物体下落。在木板上再铺设防水材料,使整个区域内无缝隙,不漏水;混凝土用专用养护液进行养护。c、在外侧贝雷梁的顺桥向两

7、侧设立钢管栏杆并设置防电板。d 、桥上、站内24 小时设立安全防护员。e、加强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操作技能与安全意识的教育。2、安全管理体系为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可靠,项目部成立由项目部经理亲自挂帅的安全管理小组,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头上,实行逐级负责制和安全生产责任制。3、安全管理制度确立了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之后,项目部将结合自身实践,组织全体员工深入学习路局、集团公司以及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规章,制定一系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全体职工和民工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和安全技能大赛,以提高职工和民工的安全技能素质。实行班前安全讲话制,并作好记录,进行不定期检查。组长:项目经理安

8、全成员:安全工程师、项目副经管理、技术主管理体各分组组长:各工班班长系专业资料成员:每一位普通员工.驻站联络员、防护员以及其它关键工作环节,员工必须持证上岗。无论是支架施工,还是主梁施工,必须派驻站联络员和防护人员,与车站保持密切联系,杜绝因施工而影响行车。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头上,提高全员的安全防护意识。每一道工序作业必须有充分的安全考虑;每一分部工程在施工前必须安全技术交底;安全隐患大的分部工程,其施工组织方案必须报建设方、监理方以及路局、集团公司审批。在进行跨铁路段施工前,与相关设备管理部门签定安全协议后方可实施该方案,施工中严格执行铁办(2005 )133 号关于印

9、发铁路营业线路施工及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根据以上安全管理制度,项目部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让每一个员工都有清晰的认识,使每一道工序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防护工作切切实实地落到实处。专业资料.第二部分施工方法一、基础施工为减小跨越铁路的贝雷梁支架跨径,根据实际地形,在铁路桥上游侧涵洞底及路面上设置一排、铁路桥下游侧河道内增设一排钢筋混凝土临时支墩。上游基础施工时,需改移人行道,拆除涵洞盖板两片。临时支墩基础采用直径 1.5m 的钢筋混凝土挖孔桩基础, 上游 6 根,下游侧孔桩 6 根。涵洞盖板拆除与恢复上游侧挖孔桩施工前,先拆除铁路围墙障碍,并将施工区与人行道打围隔离,之后

10、将支墩位置处的铁路涵洞盖板 2 片揭开,再进行孔桩开挖。因场地限制,盖板涵拆除采用千斤顶和葫芦牵引进行拆移,先人工凿除顶面 50cm 厚垫层,同时,在盖板下用枕木堆成两个平台,作为千斤顶操作支点;顶起盖板后,通过简易门架用葫芦将盖板提升、平移至涵洞帽石侧,完成临时拆除。待施工结束后,用葫芦提升、下落至原位置,恢复盖板涵。河道排水处理基础开挖前, 先在孔桩间的空隙间埋入 400 排水管,然后将涵洞上游入口用麻袋、粘土回填密实,使水流全部从排水管内流出,满足桩基同时开挖的地表水引流需要。降水井施工铁路桥上、下游河岸上各布置2 个降水井,井深32.5 米。挖孔桩施工专业资料.桩基开挖前,先破除桩基位

11、置处的河道浆砌或混凝土铺砌。对于上游侧桩基础,须先清除桩位附近的淤泥。孔内开挖采用人工浅挖快护交替作业,用短柄的铲、镐等工具作业。挖孔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桩孔的偏差,桩身的净空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考虑到桩基位置特殊,为保证施工对铁路桥基础和施工安全,护壁采用 C30 钢筋混凝土护壁, 护壁混凝土上口厚 25cm ,下口 15cm ,节高度控制在 1 米以内,距铁路桥基础较近的桩基取 0.5m 。护壁钢筋采用 10 钢筋,横向钢筋环间距 0.15m ,竖向筋间距 0.2m 。浇筑砼时要加强振捣,确保砼与孔壁间联结密实。为满足施工进度及保证施工安全,在护壁混凝土中加早强剂。护壁模型采用3mm厚钢模板

12、制作,由两个半圆组成,上口直径 1.5m ,下口直径 1.7m ,模板内侧设 4 环加劲肋。出渣采用绞车起吊 ,吊桶用软质材料制作,提升到河床面(地面)的弃渣不能随意乱倒,应统一堆放,堆放地点应距井口2.0m 以外,之后,再运至河岸(地面)上统一处理。杜绝乱倒。井孔挖到设计深度后,清理井底,做到无松碴、软土、杂物等。人工挖孔施工安全注意事项专业资料.a) 挖孔时,应注意施工安全,挖孔工人必须配有安全绳、安全帽。提取土渣的吊桶、吊钩、吊绳等工具必须经常检查。b) 桩孔中应安装分节的钢筋梯, 供施工人员上下。 操作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c) 防止井内空气稀薄或存在其它有害气体对工人造成伤害。d) 井孔中用电灯照明,用 36 伏安全低压电。因井孔中潮湿,要用防水的橡胶皮电缆和防水灯头。e) 及时进行砼护壁支护,并确保灌筑砼质量。f) 与河道部门保持联系,提前作好河道涨水的安全准备。钢筋笼施工桩身钢筋笼加工制作完毕后,采用吊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