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授课教案参考样本.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5469182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授课教案参考样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授课教案参考样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授课教案参考样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授课教案参考样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授课教案参考样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授课教案参考样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授课教案参考样本.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授课教案参考样本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授课教案1青山不老学习目的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教学过程出示图画,激情导入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风光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2、板书课题:青山不

2、老。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展练习。自由选择以下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以文入情,感受奇迹1、抓“奇迹”。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出示:_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详细写到了这一奇迹?

3、找出来进展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这一奇迹终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预设:(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联络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络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再读全文,积累句段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授课教案2月光曲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4、朗读课文,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冲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教学重点:1、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教学难点: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冲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2、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教学准备:1、贝多芬的资料。2、奏鸣曲月光曲。教学过程:一、

5、创设情境,谈话导入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教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对自己有信心吗?非常好!俗话说:水是故土甜,月是故土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唐代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读出来吗?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答复)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

6、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9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展小结。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困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7、1、学习2-3自然段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教师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理解到什么?(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展分角色朗读?其余学生考虑: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5)教师板书:听曲2、学习第4

8、-6自然段(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冲动)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沉)这说明了什么?(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3、学习第7-10自然段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风光发生了什么变化?

9、(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似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朗读)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教师板书:创作)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终究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学生阅读课文查找有关内容。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风光。)(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突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10、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展四人小组讨论。(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画面三:突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

11、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评议朗读,体会句意。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突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

12、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突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完毕,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教师板书:舒缓)(9)教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首曲子。(10)配乐朗读这两段文字。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11)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12)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13)出示句子比较: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

13、有看到过的景象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练惯用“仿佛”造句。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14)全班朗读。4、学习第11自然段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分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

14、别?(教师板书:谱曲)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展角色会话)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照应)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出示句子:假设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假设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假设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授课教案3金色的脚印一、开门见山,进入新课1、

15、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动物的文章。(板书:金色的脚印)齐读课题。2、这篇课文的作者叫(椋鸠十)。大家对作者有什么理解吗?(学生汇报)3、师补充:他是一位专门写动物的作家,他写了很多有名的关于动物的文章。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是其中的一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前预习了课文,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写的角色有几个吗?(板书:角色老狐狸小狐狸正太郎)2、(出示阅读提示)“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快速阅读课文,考虑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_了怎样的变化?交流读后的感受。3、围绕学习提示,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写什么事情?同桌交流,取几个小标题。4、汇报初读情况。(1)两名同学上台板演。(2)师小结:大家写的是不是都是这几件事情呢?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这几件事情。(指着学生的板书一一说)(3)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师提示概括的技巧)(4)师小结学习这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