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研究中的派生分析及相关理论问题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5468975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句式研究中的派生分析及相关理论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句式研究中的派生分析及相关理论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句式研究中的派生分析及相关理论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句式研究中的派生分析及相关理论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句式研究中的派生分析及相关理论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句式研究中的派生分析及相关理论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句式研究中的派生分析及相关理论问题(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句式研究中的派生分析及相关理论问题 * 本项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5BYY044)和北京语言大学校级科研项目(项目批准号:07YB03)的资助,谨此致谢。本文曾在第十四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上海财经大学,2006年10月)上宣读,此次发表有较大修改。感谢宋文辉、任鹰等先生在会议期间对本文所作的指正和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张春华、蔡淑美、李艳、岳凌、白鸽等在本文修改过程中提供的帮助。施春宏提要 本文试图归纳和进一步分析句式研究中运用派生分析法的理论主张、特定句式的派生能力和派生途径以及派生分析的基本目标等,并就此对语法研究中的整体主义分析策略(如构式语法所主张的研究策略)和还原

2、主义分析策略的关系做出新的说明,进而主张应该重视精致还原主义方法论的研究路线,最后通过跟变换分析法比较来进一步揭示派生分析法的“用武之地”。文章借此对语言分析中如何实现整体主义和还原主义的理论互补、如何实现原则和规则的互动研究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关键词 派生分析 项目与过程 精致还原主义 整体主义 变换分析Derivation-based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s and the relevant theoriesAbstract: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ummarize and further analyze the theoretical

3、 assertion regarding the derivation-based analysis of syntax, the derivation ability and the process of certain syntactic constructions, and the genuine target of derivation-based analysis in syntax research. It suggests a new explanation to the wholism analysis strategy, such as the research strate

4、gy asserted by constructional grammar, puts emphasis on the methodology of sophisticated reductionism, and unfolds the applicability of derivation-based construction by comparing it with transformational analysis. Based on what have been discussed, we carry out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questions o

5、f how to achieve the theoretical complementary between wholism and reductionism, and how to achiev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inciples and rules when doing linguistic research.Key words: derivation-based analysis,item and process(IP pattern),sophisticated reductionism,wholism,transformational analys

6、is 引言Hockett(1954)将描写语言学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归纳为两种模式:IP(Item and Process,项目与过程)和IA(Item and Arrangement,项目与配列)。当时,这两种模式主要用来描写形态学中的相关现象。其实,根据这两种模式的精神,可以将它们运用到句法研究,尤其是句式分析中来。本文所主张的派生分析就是试图在句式研究中对IP模式加以运用和发展。基于形态描写的IP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将语言中的某些形式看作基本形式,而将在结构和意义上跟基本形式有较高关联度的另一些形式看作派生形式,派生形式是基本形式经过一定的构形变化而产生的。例如英语的bake(烘烤,现在时)和

7、baked(烘烤,过去时),前者是基本形式,通过附加后缀这样的变化手段而产生baked这样的派生形式。基本形式往往是无标记的或标记度比较低的形式,通过某些规则操作可以得到标记度比较高的派生形式。标记度比较高的形式往往含有标记度比较低的形式中所没有的意义。就IA和IP这两种模式的分析能力而言,通常有这样的两种认识:一是从形态学的角度来考虑,像汉语这样形态比较缺乏的语言使用IA模式比较简便,而像德语这样形态比较丰富的语言使用IP模式则更有效。也就是说,特定的分析模式跟特定的语言之间有个适配性高低的问题,从而使其分析能力表现出某种“语言偏向”(language-biased)。二是它们都是用来描写共

8、时语言现象的,似乎对历时语言现象并没有多少适用性,以致其分析能力表现出某种“现象偏向”(phenomena-biased)。然而,本文试图本着IP模式的精神来拓展IP的适用领域,从而说明在一定条件下,IP模式同样可以跟汉语现象比较适配,并且这种模式的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运用到历时的考察之中,从而使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研究原则更具操作性。关于派生,有两种操作性理解。一种是根据特定的逻辑语义关系先假设一个抽象的句法结构(如深层结构)存在,然后通过转换规则的操作派生出相关的结构。 “deep structure(深层结构)”这个术语就是由Hockett首先使用,然后为乔姆斯基所借用(参见Cryst

9、al,1997/2000:99)。下文还将涉及的另一个重要术语“transformation(变换;转换)”则由Harris使用在先(但并非首先使用),乔姆斯基变用于后。当然,这并非简单的术语借用,而是昭示了理论范式(paradigm)的转换,但也可由此窥见生成语法(至少是早期的)跟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某种联系。这样,所有的结构都是派生而来的。生成语法早期对转换生成的理解就是如此。一种是以现实交际中的某个结构为基本结构,通过变换规则的操作派生出相关的结构。这是对IP模式延伸的理解,具有后结构主义背景的派生分析大多如此。本文所主张的派生分析就是基于后一种理解。运用派生分析的理念来分析汉语句式,学界

10、已经做了不少探索。有的是对某类句式的派生全貌做出分析,比较典型的如袁毓林(1996)对话题化这一语法过程的研究,文章将主谓句看作基础句式,而将主谓谓语句看作是派生句式,详细刻画了不同类型主谓谓语句的语义连结模式和句法派生过程中受到的种种句法、语义约束。施春宏(2006a)也曾讨论过“把”字句的派生过程,通过区分直接派生和间接派生等不同类型的派生方式,比较系统地揭示了“把”字句派生过程中的制约条件。这种研究都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合乎逻辑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分析模型来系统地解释某类语义结构的句法表现多样性的问题。有的是对某个特定结构的派生过程做出分析,比较典型的如Pan(1996)运用词汇衍生(lex

11、ical derivation)手段,来说明“NLV着NP”这样的存现句(如“桌子上放着一本书”)中不能出现施事者的问题。 如不能说“桌子上我放着一本书”,但用“了”来替换“着”后就可以了,如“桌子上我放了一本书”。 文中提出了由非完成体标记“着”附着在动词后引发的施事者删除(agent deletion)规则,并描写了施事者删除的条件。 当然,派生分析有自觉的和自发的不同,自觉的派生分析强调派生的系统性,自发的派生分析大多是偶一为之,不对派生的过程及其约束条件做出详细的规则性刻画,如传统的“把”字句生成的“提宾”说。本文的讨论主要是基于自觉的派生分析。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归纳和进一步

12、分析句式研究中运用派生分析法的理论主张、特定句式的派生能力和派生途径以及派生分析的基本目标等,并就此对句法研究中的整体主义策略(如构式语法所主张的研究策略)和还原主义策略的关系做出新的说明,同时通过跟变换分析法比较来进一步揭示派生分析法的“用武之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讨论类似于袁毓林(1996)、施春宏(2006a)的对相关句式之间派生关系的分析,较少涉及类似于Pan(1996)的对某个特定结构派生过程的分析。当然,后者的分析思路与成果往往可以为前者在解释某个具体句式的派生可能性时提供某些理论上尤其是技术上的支撑。一 句式研究中派生分析的理论主张及基础句式的确立概而言之,IP模式的操作规

13、范包括基础形式的选择和相关形式的派生这样两个过程,从而反映或揭示在形式和/或意义上有差别的结构之间的联系。对IP模式扩展理解后运用到句式研究中来所形成的派生分析,便自然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具有相同语义结构的不同句式构成一个系统,不同句式的标记度有高有低,句式之间的联系有密有疏;在联系比较紧密的若干句式中,可以将某个句式看作基础句式,而将另一些句式看作派生句式,两者之间存在着推导关系,可以通过一定的句法操作从基础句式推导出派生句式。例如,在汉语句式系统中,有施受句(施事动词性成分受事,属于主谓宾句)、“把”字句、“被”字句,以及施事主语句(施事动词性成分)、受事主语句(受事动词性成分,又称无标记

14、被动句、受事前置句)、施事话题句(施事受事动词性成分)、受事话题句(受事施事动词性成分)等。举例如下(暂不考虑时间、处所、工具、方式等外围成分):(1)a贾母喝完了莲子羹。 施受句b贾母把莲子羹喝完了。 “把”字句 c莲子羹被贾母喝完了。 “被”字句d贾母喝完了。 施事主语句e莲子羹喝完了。 受事主语句f贾母莲子羹喝完了。 施事话题句g莲子羹贾母喝完了。 受事话题句这些句式虽然具有相同的语义结构,但它们的标记程度是不同的,有的没有显性的标记(a、d、e、f、g),有的有显性的标记(如“把”和“被”),有的主要属于句子层面的语法结构(如施受句和“把/被”字句),有的主要属于话语层面的语法结构(如

15、施事话题句和受事话题句),有的则介于两者之间(如施事主语句、受事主语句)。 对各个句式的说明以及这些句式处于不同层面的论证,参见施春宏(2004a)。区分不同层面的句式,主要是根据它们充当关系小句(relative clause,即定语从句)的能力,句子层面的句式比较容易充当关系小句。至于各个句式的命名,如“施事主语句、受事主语句”,不是本质性问题,这里的命名只是为了比较方便地说明句式之间的差异。而且,(1)对汉语若干句式的概括只是一个极其简单的说明,对(1)中各相关句式之间的派生关系的说明也是比较粗略的(如并未考虑其中的名词性成分复杂化、动结式的不同类型等对派生过程的影响),如果认为派生的内

16、容和方式仅是如此,那么派生分析就显得极其苍白了。 不同句式的话语价值不同。句子层面的语法结构可以很自然地用到话语层面,而话语层面的语法结构用到句子层面则较受限制。因此,它们的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是有差异的。但是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它们在语义上和形式上有很高的关联度。为了系统刻画这些句式之间的联系,我们当然可以构造这样一种分析模型:选择其中的一个句式作为基础句式,再设定一系列的操作规则,从而按照不同的派生途径推导出其他句式,在推导的过程中揭示不同句式之间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语用功能上的异与同,同时说明哪些特定的用例可以派生,哪些不能,哪些在推导的过程中需要在形式或意义上有所调整。也就是说,派生分析不但需要确定派生的方向性,说明派生规则的逻辑性,更重要的是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