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社会学论文寻找社会学研究之踪迹———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札记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9KB
约8页
文档ID:505467143
社会学论文寻找社会学研究之踪迹———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札记_第1页
1/8

社会学论文:寻找“社会学研究〞之踪迹———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札记摘要:?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是恩格斯于1845年完成的著作在书中,作者利用亲自参与观察工人生活得来的资料和统计数据支持自己的论述,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尽管此书存在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痕迹,但笔者宁愿把它当作一本经典的社会学著作来对待,笔者将循着“社会学研究〞的线索,从研究对象、研究法和研究类型等角度来对此书进行分析关键词:研究对象;研究法;研究类型之踪迹———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札记 1概述?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以下简称?状况?〕一书是恩格斯早期的著作在1842至1844年期间,恩格斯研究了工人阶级的处境,并以英国工人阶级为典型,于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在巴门写成了此书,并于1845年在莱比锡出版该书通过亲身观察和可靠资料的运用,生动地描绘了英国工人阶级悲惨、痛苦、难以忍受的生活状况和劳动条件,向世人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真相,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内在的深刻矛盾,指出无产阶级的这种地位必然促使它去争取本身的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胜利的唯一出路是暴力,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历史开展的强大动力。

正如恩格斯在?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中所说,我曾经在你们当中生活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抛弃了社交活动和宴会,抛弃了资产阶级的葡萄牙红葡萄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的工人交往,对此我感到骄傲和快乐……〞恩格斯舍弃了自己舒适安逸的生活条件,通过亲身参与、观察工人的生活,研究了工人阶级的状况,为我们了解无产阶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而这种实地调查的经验不仅展示了恩格斯作为学者严谨、奉献的一面,更是表达了对社会学研究法中实地研究法的运用尽管此书存在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痕迹,但笔者宁愿把它当作一本经典的社会学作品来对待,笔者将循着〞社会学研究“的线索,从研究对象、研究法和研究类型等方面来对本书进行具体的分析 2研究对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状况?一书所考察的问题,按照恩格斯的本意,仅仅是想作为一本内容比拟广泛的关于英国社会史著作的一章来论述的,但是由于问题的重要性,恩格斯不得不进行一个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关系的单独的研究在这里,恩格斯不仅要详细描述工人阶级的状况,更是希望通过这些对工人阶级状况的描述向资产阶级挑战,揭露资产阶级的虚伪,因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态度绝不是像他们所标榜的那样的,甚至连“劳动阶级状况改良会〞都是资产阶级对社会问题进行大肆歪曲的场所。

不仅如此,从工人阶级的居住状况、劳动状况,甚至是“工人走路的姿势〞,我们都可窥见资产阶级对于无产阶级的活生生的剥削和压迫这就是恩格斯所欲揭示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对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关系的研究,恰好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即把社会看成某种交往关系和交往形态恩格斯正是把这种“交往关系〞,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作为了自己的研究对象 3研究法:实地研究和间接研究研究法是研究方式的一个内容,各门学科由于研究对象不同,使用的研究法也不同,在社会研究中通常使用的研究法主要有四种:统计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间接研究在?状况?一书中,恩格斯的21个月的实地调查及借用官方资料等正好表达了对实地研究和间接研究的运用实地研究是不带任何假设直接到社会生活中去收集资料,然后依靠研究者本人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经验资料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由于研究者不可能在短期内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因此实地研究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的?状况?一书正好表达了对这一方法的运用,正如恩格斯在?状况?德文本第一版序言中所说,关于无产阶级的真实境况我们知道得这样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德国人比任何人都缺乏实际知识。

出于这种考虑,恩格斯开始了自己21个月的与工人的生活按照恩格斯在?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中所表达的,我曾经在你们当中生活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对你们的状况有足够的了解我非常认真地研究过你们的状况……我寻求的并不仅仅是和这个题目有关的抽象的知识,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亲眼看看你们为对抗你们压迫者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我是这样做了在这里,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位革命者对于工人阶级的殷切关心,更看到了一位学者在进行一项参与观察式的社会调查这个调查是长期的,更是深入、细致的,而在这些感官资料的背后是需要上升到抽象层次的,这也是恩格斯自己所欲追求的,而这无疑也表达出了恩格斯作为一名“社会学者〞对社会研究中实地研究法的运用状况?一书所涉及的第二种研究法是间接研究间接研究是指不直接与研究对象接触,所以也称为非接触性研究它利用现存的二手资料,侧重从资料中开掘事实和证据在该书中,恩格斯引用了很多官方和非官方的材料来补充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了对于工人阶级开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借着这些数据,恩格斯分析了工人阶级的规模、开展速度以及工人阶级比重增长的变化;也是借着这些数据和材料,构成了一系列的统计指标,真实地反映了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和劳动状况。

4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在?状况?一书中,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恩格斯对于工人阶级生活状态和劳动条件的描述,这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工人阶级生活的悲惨和痛苦正如恩格斯自己在?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中所说,在这本书里,我想把你们的状况、你们的苦难和斗争、你们的希望和欲求的真实情况描绘给我的德国同胞在这里,“描绘〞一词表达了作者本身的意图,这是一本充满“描述性〞的书籍,通过这种描述,恩格斯为我们展示了自己在英国所看到、所听到的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一切而这种贯穿全书的描述和分析,正是社会学研究中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的目的是对社会现象的状况、过程和特征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即描述社会现象是什么,它是如何开展的,它的特点和性质是什么〕的运用正是借着这种全面、准确地描述,才使得恩格斯对自己所关注的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强有力的解释下面不妨来分享一下恩格斯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精彩描述在?大城市?一章里,恩格斯描述了英国工人的居住状况,这是城市中最糟糕的地区的最糟糕的房屋,最常见的是一排排的两层或一层的砖房,几乎总是排列得乱七八糟得,其中的许多还有住人的地下室……这里的街道通常是没有铺砌过的,肮脏的,坑坑洼洼的,到处是垃圾,没有排水沟,也没有污水沟,有的只是臭气熏天的死水窟……此外,在天气好的时候街道还用来晾衣服,从一幢房子到另一幢房子,横过街心,拉上绳子,挂满了湿漉漉的破衣服。

仅从这一描述我们就可以相象出这些工人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不过有这样的住宅已经是很幸运的了,起码他们有栖身之所,不过这些栖身之所又是一个怎样的场所啊,房子从地下室到阁楼都摆满了床;每一间屋子有4张、5张、6张床———能容纳多少就摆多少每一张床上睡4个、5个、6个人,也是能容纳多少就睡多少———生病的和健康的,年老的和年轻的,男的和女的,喝醉的和清醒的,所有这些人都乱七八糟地躺在一起然后就开始了各种各样的争论、吵闹、打架……工人的居住状况就是如此,在恩格斯的精细描述和排比句式的连续使用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工人生活状况的悲苦,使我们认识到工人的生活是极不稳定的而的出现当他从作家保罗·奥斯特〔小说中人物〕口中听说斯蒂尔曼已经自杀之后,在回想自己的这段经历之前的生活时“他意识到马克斯·沃克已经死了,〞而且威尔逊也消失了,他对此并不觉得“遗憾〞或“难过〞〔第135-136页〕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丹尼尔在扮演奥斯特从而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他认识到我的存在与他人的存在的关系的双重性,尤其是相互依赖性,因此他放弃了沃克和威尔逊这两个他创造的自己的存在的替身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是个人只能通过自由选择在行动中发现自我,造就自己的本质。

萨特认为“‘我的过去’其实就是我的本质.这个过去是.我自身中的自在,是变成为自在的自为,是被超越了的自为〞〔杜小真:第155页〕这样看来,奎恩不仅没有创造自己的本质,而且在其自我封闭和自欺的存在中失去了自己,因为自欺和自我封闭都同样是对自我真实存在的逃避萨特曾指出“自欺的存在是非常不可靠的,[但是却]意味着一种稳定而特殊的生活风格〞〔转引自何林:第58页〕自欺是选择逃避“是其所是〞,因而也就逃避了“是其所是〞的焦虑,责任,痛苦等以威尔逊的笔名存在,奎恩逃避了责任:“他没把自己视为自己作品的作者,他也不觉得自己该对那些作品负责〞〔第4页〕让沃克的存在取代自己的存在,虽然只是在想象中,奎恩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自己内心的“饥渴〞〔第8页〕侦探的世界是充满理性和逻辑的,而奎恩生活的世界处处是偶然性,所以,沃克使他得以逃脱偶然的世界带来的焦虑,满足了他对理性世界的渴望为了成为奥斯特,奎恩把自己的存在仅仅降至为一双眼睛,没有思想,没有回忆,像侦探一样专注于案件的调查这使他能够“把自我驱逐出自身,……抑制……自己时而出现的绝望心境,〞〔第66页〕从而不仅消解了他的“迷失〞〔第3页〕感而且使他无暇忆起丧妻失子之痛,他的存在的痛苦似乎也被排遣了。

在这样的逃避中,奎恩的行动展开的并不是他自己的真实存在,而是他的替身的存在,他的存在和他所扮演的角色的存在不是同一的因此,奎恩在以维护自己真实的存在为目的而选择的自我封闭和自欺的存在中,不但没有到达目的反而适得其反:奎恩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本质,他没有其本质得以产生的真实的属于自己的过去参考文献:[1]文敏译.纽约三部曲[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2]何林.萨特-存在给自由带上镣铐[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3]周煦良.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杜小真.存在与自由的重负-解读萨特的存在与自由[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