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诊断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5465142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诊断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诊断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诊断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诊断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诊断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诊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诊断(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诊断 作者:宋敏芳 储慧娟 袁群 刘铁 作者就1993年2月至2003年12月间三家医院231例慢性血吸虫病的腹部CT影像与103例因合并其他疾病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以求进一步提高本病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31例中男181例,女50例;年龄4187岁,平均63.4岁。临床表现以上腹部胀痛、不同程度腹水等肝硬变表现为主。32例表现为黄疸;26例合并肝癌;41例合并胃癌;17例合并结肠癌;19例合并其他腹内良性病变而手术。198例有明确疫区生活史,33例不明确。103例手术患者均进行肝脏探查,均获得手术标本。1.2 CT检查采用GE Hispee

2、d FXi、TOSHIBA Aquilion 16 、SIEMANS AR.T。重建层厚510mm,扫描时间0.51.0s,常规平扫,自肝顶至双肾扫描结束,扫描中发现有结肠钙化的将扫描延续至直肠水平。187例平扫后进行增强三期扫描,强化效果良好。2 结果2.1 肝脏CT表现肝硬变188例,占总数81.39%,肝脏缩小113例,肝叶比例失常151例,肝密度普遍轻度增高37例,门静脉主干15mm 171例,门静脉壁钙化11例,脾脏增大175例,腹水62例。肝脂肪变性59例,其中17例肝脏体积稍增大,肝脏弥漫性表现43例,局限或团块型16例。肝内钙化167例出现肝内不同形态钙化,其中分隔状钙化,包括

3、网状57例、条状33例;不定形钙化,包括片状39例,混合状38例;肝包膜钙化159例,其中87例出现局部肝表面凹陷;肝内弥漫性点状钙化3例。增强后无明显强化。肝癌26例,其中21例为多发结节及肿块,5例为单个肿块,肿块中或边缘可见钙化。2.2 脾脏CT表现脾脏增大175例,与肝硬变相关。脾脏钙化31例,表现为片状、点状、条状、网状或混合状改变,增强后无明显强化。2.3 结肠CT表现结肠壁局部肠壁较均匀性增厚,累及升结肠7例,横结肠12例,降结肠21例,乙状结肠及直肠19例,全结肠弥漫性增厚5例,增强后肠壁有强化。结肠壁钙化出现77例,呈环状、点状、条状、片状改变,可累及结肠各部,其中全结肠存在

4、钙化13例,呈基本连续分布。结肠癌CT表现结肠不规则增厚。肠腔狭窄,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本组CT扫描探及结肠癌9例并为手术所证实。 3 讨论 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是由虫卵沉积在各器官内产生组织反应,虫卵毒素可引起组织坏死和急性炎症反应,虫卵积存处常可发生血管内膜炎。随着虫卵的死亡,刺激周围形成肉芽组织包绕的“假结核”结节,逐渐转变为结缔组织和纤维瘢痕组织,继而虫卵发生退化直至钙化。 流行病学研究、血清学调查及动物实验提示血吸虫病与肝癌的发生可能存在内在的联系,是其诱因之一,可促进肝癌的发生。本组合并肝癌26例(26/231),占11%。Nakashima及国内王祖武3的尸检研究证明:血吸虫病组肝

5、癌发生率在10.6%11.3%,提示日本血吸虫病与肝癌的发生明显相关。病程中虫卵在肝内的沉积导致肝纤维化,其病理改变包括假小叶形成、肝细胞变性、坏死等,然肝细胞的坏死与再生亦是形成癌变的病理基础。血吸虫病合并肝癌比例增高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血吸虫病患者的HBV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本组73例HBsAg阳性(73/231),占31%,在慢性血吸虫病肝损伤及免疫力下降的基础上易于HBV的感染,进入慢性活动性肝炎期。两种病变均能造成肝组织的反复变性、坏死、修复、增生,进而出现异型增生,导致肝细胞肝癌46。 脾脏钙化的出现率不高,其钙化形态以不定形钙化为多,大多表现为斑片状成簇钙化;包膜钙化及分隔状钙化相对

6、较少。31例均有明显肝硬变和门脉高压的CT表现和临床症状,脾脏显示明显增大。脾内钙化较多,考虑为门脉内虫卵数量较大,肝窦及肝内门脉细小分支阻塞,造成门脉血流逆行,将虫卵带至脾内,使脾脏受到病理损伤而纤维化、钙化所至。 结肠是血吸虫卵排出的通道,病理损伤程度较重。本组结肠壁增厚64例,钙化77例,合并结肠癌17例。CT显示的肠壁增厚及结肠壁钙化,病理大体表现为:肠壁增厚、变硬及肠黏膜增厚呈息肉样增生或颗粒状粗糙不平,镜下黏膜下层大量结缔组织增生及弥漫性纤维化,间杂有数量不等的钙化虫卵和钙化的斑块,黏膜增生、增厚。证明CT在结肠慢性血吸虫损害的诊断上具有独特的作用,亦是用内镜及其它影像手段大多难以

7、作出明确诊断的检查方法。【参考文献】 1 同济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 中山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 外科病理学.第2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23224.2 Nakashima T, Okuda K, Kojiro M, et al. Primary liver cancer coincident with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A study of 24 necropsies. Cancer, 1975, 36: 14831487.3王祖武. 肝细胞性肝癌伴血吸虫性肝硬变(6例尸体解剖分析).实用肿瘤杂志,1988,3:158160.4 林丹丹,王又槐,秦兵,等. 江西省九江地区血吸虫病与肝癌的相关分析.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5,8:184186.5 朱尤和,李明,王又槐,等.日本血吸虫与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家兔肝癌的初步实验探讨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6,9:278280.6 秦兵,杨霞,魏少金,等.545例晚期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分析.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8,11:2932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