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5456141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 20年09月1日14:52来源:中国行政管理作者:张宗林张建明刘雯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关键词:信访工作;公共政策;隐性不满;社会管理 作者简介:张宗林,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副主任;张建明、刘雯,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北京7 43一、新时期信访工作形势的再观察 (一)信访工作内容的新情况 根据信访实践,我们愈发感觉到信访内容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特点,而这些新情况和新特点都是先前感受不到或感受不明显的。 一是信访越来越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模式相关。信访问题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又伴随着发展而解决。在

2、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容易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过度依赖,会引发违法占地、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等多种涉及土地的信访事项。同时,当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时,会引发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信访问题和社会矛盾。 二是信访越来越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相关。通过信访窗口我们发现,有些公共政策较多地注重促进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社会公平正义,而有些政策在制定时缺乏战略性研究,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缺乏配套性和协调性,没有形成损益补偿等衔接和配套机制,政策执行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成为触发社会矛盾的政策因素。 三是信访越来越与

3、环境保护相关。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强烈,对与自身健康相关的环境质量的要求和关注度普遍提高。重大化工项目的开工、高压线的架设、垃圾焚烧厂的选址等都成为人们目光聚焦点。此类信访问题往往涉及人数众多,如若处置不妥,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四是信访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制越来越相关。目前,社保类问题在信访事项中位于前列。20X年北京市社会矛盾指数报告显示,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有所上升。2X年“两会”前夕,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对最受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对网民进行调查,社会保障高居榜首。1这表明转型期人们更加关注个人自我发展以及医疗、养老等保障性资源的分

4、配,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持续增长。 (二)信访工作内容的新特点 一是诉求原因上,由“直接侵害”向“间接侵害”转变。一些基层政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由摊派、收费、截留等“直接侵害”行为向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国家资金的“间接侵害”行为转变。“间接侵害”虽然并不会直接侵害到某个人或某一户的利益,但却是对整个群体的侵害,问题一旦暴露或被群众察觉,极易引发“聚合性”矛盾,进而演变成群体性事件。 二是诉求目的上,由“维护权益”向“谋取利益”转变。一部分信访人通过闹访、扬言、择机上访、极端行为等方式与政府博弈并力图从中谋取利益,甚至个别地方出现职业上访人介入群众利益纠纷,形成上访产业化倾向。同时,上访人的合法诉求

5、和无理要求并存,相互攀比和谋取利益现象突出。 三是表达方式上,由“显性表达”向“隐性不满”转变。0年某市涉农问题调查中很多基层干部表示当前群众对干群矛盾呈现出由“显性表达”向“隐性不满”变化的倾向。过去群众愿意表达内心的矛盾和真实想法,现在则郁积在心中,或是在私下小范围抱怨、认为同政府“说了也白说”。隐性不满并不是公众不期望问题的解决,而是对政府信任的降低、对领导干部的失望与疏离,需引起高度重视。 二、新时期信访工作价值的再审视 (一)审视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通过信访窗口,我们发现部分信访人员属于现行政策外的“逸出群体”。所谓逸出群体是指政策法规在调整社会资源配置时,不符合现行政策或政策缺失

6、时缺乏救济途径的群体。他们不愿意接受这种对自身的不利后果并力图改变,因此会选择持续上访。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信访问题的产生与公共政策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应认真考量和反思政策的科学性。 一是公共政策在考虑绝大数人的利益的同时,也应照顾到少数人的利益。公共政策不能以维护绝大数人的利益为由,忽视少数人的利益。在制定社会政策的时候,可以不考虑个体的差异,但是必须要考虑到群体之间的差异。在制定大多数人受益的政策时,要对少数人的利益予以一定程度的照顾。政策若不能照顾到社会的不同群体,让群体感受到存在形式或实质性差别对待,易产生社会矛盾,进而引发信访。这是一种政策制定的价值观,唯此,政策制定主体才能正确审视特定政

7、策的目标定位,促进社会公平,达到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是不应把政府决策不科学带来的成本转嫁到社会民众的身上。信访实践表明,如果社会公众对某项公共政策不满甚至持反对态度,那么,信访部门就会收到许多此类负面信息的反馈,这就表明相关部门的政策存在瑕疵甚至偏差。政府将决策不科学带来的成本转嫁到民众身上时,容易引发民众的不满,产生信访问题。比如当我们在鼓励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和促进城市化的同时,恰恰忽视了由此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管理者通过简单的公共政策如限号出行、摇号购车从而把风险和负担转嫁给老百姓,却没有寻求到解决产业政策与城市公共治理矛盾的有效办法。当社会公众因毒胶囊、瘦

8、肉精、水污染等事件对食品药品安全担忧时,有些食品安全标准不升反降,社会公众被迫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 三是公共政策要注重战略性、可持续性及系统性研究。社会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预判未来社会发展有可能出现的矛盾重点,并且提出可能的针对性建议”。2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公共政策的前瞻性容易转变为滞后性,从而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形势,由此会延缓或阻滞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甚至引发新的信访矛盾和冲突。 (二)反思社会管理体系的科学化构建 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管理的主体、范围、方式等发生了许多变化,产生了许多社会管理的真空和盲点。3社会管理上的漏洞、不精细、不专业又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

9、和分配存在瑕疵,成为信访问题和社会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体系。科学的社会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在源头上减少信访问题。社会管理体系的科学化构建应包含以下要素: 一是刚性管理是保障社会管理有序的重要手段。社会管理的刚性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法律的刚性,刚性管理即是法制。社会利益纠纷、涉众型经济案件、涉法涉诉等大量信访问题的存在显示出刚性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事务,将社会矛盾的化解纳入到法制框架下来解决,通过制度化的设定规范社会秩序,减少社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因素,保障社会管理体系的顺畅运行。这就要求坚持依宪行

10、政,依法行政,从而给社会以公平。 二是柔性管理是增强社会管理合力的重要方式。在社会管理中,柔性管理最明显的体现是坚持走群众路线。通过对信访人提供临时社会救助、法律援助,对诉求过高或不合理信访人进行心理疏导等柔性措施对平和信访人心态、预防个人极端行为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信访实践充分证明了柔性管理的灵活性和不可替代性。柔性管理是一种人本管理的方式,要求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实行人性化管理。柔性管理它与刚性管理相互补充,二者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式共同成为构建科学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是完善行政性管理是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社会转型期,由于“缺

11、乏现代公共社会管理机制和公共利益协调机制”4,导致环境保护、社会秩序、社会保障、城市水电气暖管理等大量信访事项不断出现。行政性管理即政策性管理,其重要内容就是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行政性管理的核心是制定公共政策要有基本准则,要有战略性的眼光、政策之间要配套和互补,政策要稳定和持续。 四是自治性管理是激发社会管理活力的重要途径。信访工作重视“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发挥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自治性组织在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中的突出作用,充分发挥公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这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治性管理在制度上保证了社会创造力的增强,能够充分调动一

12、切积极因素建设具有效率和活力的社会管理体制。它“能够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 (三)警惕显性不满背后的隐性不满 社会公众的不满情绪可划分为显性不满和隐性不满。通过信访渠道,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是社会公众的显性不满,它一般表现为直接利益受损,并能通过司法、信访等渠道获得救济。“信访渠道除了个体需求外,还有要求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等大量的社会情绪和社会需求信息,这对社会管理极具参考价值”。 隐性不满是指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发展过程及发展结果的偏失,导致相当多的社会成员产生较大的不公平感和相对剥夺

13、感,进而对某些制度、体制、规则或群体产生偏激的非理性判断的社会心态。隐性不满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一般表现为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结果出现的偏差导致的阶层性、群体性的利益受损,比如食品安全事件,尽管公众可以规避食品安全风险,但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却积累下来。同时,如果显性不满无法通过司法、信访等渠道得到救济,也会转变成隐性不满。任何一个社会都会产生不满情绪,但健康的社会必须给不满情绪一个出口。如果缺乏制度化的宣泄和救济渠道,隐性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通过极端方式表现出来,对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权威、基层社会治理乃至执政根基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作为一种社会心态,隐性不满的萌生、形成和发展与多元、多

14、样、多变的个人或者群体差异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与折射。我们需要认真挖掘其产生的社会土壤,追寻其形成的社会根源。社会心态反映社会现实,良好的社会心态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本。公众隐性不满的滋生蔓延是社会资本流失的重要标志,也增加了社会冲突爆发的可能性。因此,应当积极、准确、有效地把握当前的社会心态,尤其是社会负面心态,消解弥漫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进程中“隐性不满”情绪。 三、新时期信访工作功能的再考量 02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定位:“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信访工作的功能可归纳为纠纷解决和权利救济、社情民意的反映和政治参与。通过重新审视信访工作的价值,我们发现信访本身还存在且能发挥更多的功能。 (一)信访应承担起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功能 2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信访条例包含了实现监督的五个要素,即主体、客体、内容、标准和方式。此条例为公民实现行政监督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此外,监察机关举报工作办法等规定也为信访举报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证。同时,信访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承担监督职责,代表党和政府接受人民监督,既符合了国家对于信访工作的最初期望,又满足了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信访既是行政信访的功能实现载体,也是行政监督的运行机制,它具有鲜明的行政监督的基本属性”。7“与其他具有监督性质的权利如申请行政复议、申请再审的权利一样,信访权不是一种实体的权利,只是维护和救济实体权利的一种方式,所以,信访制度并不直接解决法律上的是非问题,它只是使是非问题获得解决的引导、跟踪和推动机制”。从中可以看出,信访是公民行使监督的重要渠道,它能够承担起人民群众的行政监督功能。 从目前信访制度的运行来看,信访能够承担起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利于监督党员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面对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带来的权力异化、权力腐败现象,信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