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5454555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未来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在报告中,教育和就业作为两大最重要的民生项目多次被予以论述。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两个“优先”的发展思路,对未来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互动将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展,劳动力市场有哪些变化?针对这一话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相关人士。劳动参与率下降应引起重视记者:您认为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我国的劳动参与率和劳动者素质有什么变化?赖德胜:统计数据显示,在2000年-2010年间,经济活动人口保持了稳定增长,但劳动参与率却不断下降

2、,从2000年的77.99%降到了2010年的70.96%。导致这种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入学率特别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推迟了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年龄;二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老龄化趋势的加速,提高了劳动参与意愿比较低的人口的比例;三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家庭的劳动供给决策,一些家庭成员因为家庭总收入比较高而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四是劳动受挫,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长期找不到工作的劳动者,也会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在中国,典型的劳动受挫群体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40岁-50岁年龄段的下岗失业人员。劳动参与率下降说明劳动力资源的使用不是很充分,这在老龄化加速的当下,需要引起决

3、策部门的高度重视。由于每年有几百万名大学毕业生涌向劳动力市场,这无疑会提高全社会就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比如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在总体就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1999年为3.6%,2010年则提升到10.1%。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得到大力发展,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比如,每年获得高级职业资格的人数2001年为117997人,而到2010年则增加为249108人,增加了2.11倍。由于人力资本存在自增强机制,即更多教育水平的人倾向于在未来的时间里进行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为全社会人力资本总量的进一步提升,为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奠定

4、了坚实的基础。转型期就业矛盾不可避免记者:为何在高校扩招后,会出现大学生 “就业难”和农民工 “招工难”并存的现象?赖德胜: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国家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甚至被放到了就业工作的首位。这非常容易理解,因为最近十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左右,2011年为77.8%。但因为一年毕业生高达670万人左右,这意味着有近200万名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这无论对学生个人和家庭,还是对大学和社会,都是重大而棘手的问题。几乎与此同时,受教育水平比较低的农民工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种种迹象表明,从2004年以来,农民工“招工难”成为很多企业面临的难题,而且这一现象

5、从东部沿海地区逐渐蔓延到了西部地区。对大学生 “就业难”和农民工 “招工难”并存的现象,有很多的探讨。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产业结构的偏差,前者提高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强化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地选择偏向;后者抑制了对高层次劳动力的需求而扩大了低层次劳动力的需求。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在转型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过度教育现象需要正视记者:高校扩招会造成过度教育吗?赖德胜: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水平与他从事工作所需要的教育水平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就出现了所谓的过度教育。由于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展、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等原因,中国教育在整体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局部的过

6、度教育。测算过度教育的方法有很多,而且不同方法测算所得的结果会有不同。但我们的研究表明,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中国的过度教育都比较严重。比如北京,以用人单位评判为标准估算出的过度教育发生率为47.61%,以个人判断为标准估算出的过度教育发生率为54.92%。过度教育是一种浪费,说明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同时,如果过度教育长期化,还会有很多负面的效应,特别是会增加劳动者对工作和收入的不满情绪,不利于人力资本潜能的发挥。因此,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减少教育过度现象、降低过度教育的程度,是需要加以正视的新课题。人口流动规模前所未有记者:教育的扩展和人力资本的增加,要求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我国现

7、阶段这方面的进展如何?赖德胜:最近十年是中国打破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进展最为显著的时期,因此,也是城镇化最快的时期。2000年的城镇化率为36.2%,到了2010年,城镇化率则提高到了49.68%,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35%。结果,人口和劳动力流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根据 “六普”数据,中国总人口中,31个大陆省市区中的人户分离人口达到了26139万,其中流动人口22143万。与2000年的 “五普”数据相比,流动人口增长了119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从8.19%增加到了16.53%。劳动力流动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回报和更好的发展,因此,中国的劳动力和人口流动表现出比较强的区域特征,

8、即东部地区人口规模稳步上升,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38.92%上升到41.26%,而中西部地区的人口规模持续下降,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下降到58.74%。同时,城乡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城镇人口增长中,65.36%来自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当然,劳动力流动不仅表现为地理空间上的迁移,还表现在企业间、职业间的流动, “一次分配定终身”早已成为历史,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有将近一半毕业三年内就转换了工作。我国就业质量在不断提升记者:高校扩招是否使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得到提高?赖德胜:由于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更多地关注了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对就业质量未予以足够重视。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政府强

9、调了科学发展、包容性增长的执政理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 促进就业规划 (2011-2015年)明确提出要提高就业质量。 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对中国2007年和2008年的就业质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就业质量总体上并不算高。但事实上,最近10多年来,中国的就业质量是在稳步提高的。根据我们用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况、劳动者报酬、社会保护、劳动关系等六个维度测算的就业质量指数,2000年为0.43,但2010年提升到了0.81,增长了约一倍。如果说前述就业质量指数偏宏观和主观,那么,用微观和客观数据测算的结果也表明,就业质量是处于不断提升之中的。比如,在我们201

10、1年就业质量调查的样本中,68.73%的人认为工作是稳定的,57.21%的人认为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间的事务,51.85%的人认为在工作中有参与改善工作环境、条件、待遇等问题讨论的机会等。这些指标虽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与十年前相比,进步还是要肯定的。法制帮助劳动力市场实现平衡记者:高等教育扩展所带来的总体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提高了劳动者的经济价值,也提高了劳动者的谈判能力。这要求有关制度安排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这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法制化建设有何影响?赖德胜:最近十多年,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法制化进程明显加快,制定、修订了一系列与劳动力市场运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2007年以来,中国先后颁布实施了 劳动合同法、 就业促进法、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社会保险法、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就业促进规划 (2011-2015)等,从而使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平衡,有了更多的法律保障。如果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的就业保护立法指标来衡量,中国的就业保护程度达到了2.65,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1.94)。与此同时,各地还大幅度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最近几年涨幅年均在20%以上;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覆盖面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不断加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