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5篇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5452117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5篇(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设计5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继续研讨写法。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能够举一个,也能够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状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由整理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能够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

2、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必须来得早,必须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理解语言的生动性。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要求学生透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

3、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讨论后归纳。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简单、活泼的动态描述,而且还包内含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述,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此刻我

4、们的面前。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复习、复述。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1利用文本学习和感受科普文章的特点,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并能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解释。2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不仅仅准确严谨,还能够具有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过程与方法:1激趣导入法,由解题引出物候与物候学。2课文解读与生活情境相结合。3话题活动由“面

5、”到“块”再到“点”,逐层深入引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透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概括资料要点,理清说明顺序,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资料要点,体会“说明事物要有条理,有主次,有详略”的特点。2体会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个性是第一段描述四季景象的语言,体会“说明事物的语言不仅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的特点。教学难点:1理清全文,第三部分段落之间,第十一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感受说明文语言的逻辑力量。2品味鉴赏第一段的语言,感受说明文语言的优美。三、教学策略采用朗读课文、主要问题设计与追问

6、、讲解与练习等方式,按从“面”到“块”、从“块”到“点”的逻辑顺序逐层深入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资料,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语言特色。四、教学过程解题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并思考: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的另一种说法叫什么?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解题: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把物候现象比成大自然的语言,形象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设计意图】了解题目“大自然的语言”与“物候”的关系,自然引出文章主体物

7、候及物候学。锻炼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潜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及说明顺序引导学生二次走进文本,从“面”到“块”,理清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说明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说明事物的特点讲得有条有理,有主有次的。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作者又是如何进行说明的?明确: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2第一部分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说明研究物候学的好处。追问一: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好处?【明确】能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能够广泛应用在农业生

8、产上。追问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明确】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追问三:研究物候学有什么好处?【明确】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设计意图】把握文本资料,引导学生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并提取、概括文章要点,训练学生概括信息的潜力。追问四:这四部分资料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明确: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作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构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阐明好处,再

9、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追问五: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明确: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追问六:研究物候学的五个好处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明确:不能。“首先”“对于”“还能够利用”“也能够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小结:无论是全

10、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我们感受到的是全文极具章法的美、结构的美。【设计意图】帮忙学生理清全文思路,了解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筛选、提取、概括信息的潜力以及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了解物候知识,灵活运用引导学生第三次走进文本,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并能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解释。练习1:解释产生下列现象的原因。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郭沫若玉兰和红杏练习2: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的吟

11、咏中,早已有记载。根据本课知识说一说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唐杜甫梅雨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宋苏轼舶棹风练习3: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诗歌的理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唐白居易种荔枝提示:当时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时任忠州太守。此刻四川有荔枝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引竺可桢的观点:唐代气候温暖,四川可产荔枝,之后气候变冷,四川荔枝灭绝。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小时候的冬天,我经常和小伙伴一齐在湖南老家放牛。天气很冷,太阳出来后,我们把牛

12、赶向了山腰。那些牛儿呢,似乎有灵性,不约而同地撒欢儿往山腰去了你能帮我解释一下吗?【设计意图】帮忙学生初步了解物候知识并简单运用,激起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品味并鉴赏说明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第四次走进文本,由“面”“块”聚焦于某一“点”,深入品读第一段,品鉴语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并品味鉴赏,谈谈这一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明确】开头一段用文学的语言,叙述大自然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花果生长、虫鸟出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显现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渐渐”是叶子枯黄的过程;“大地”“从沉睡中苏醒”是拟人的手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

13、体描述大地“苏醒”时的样貌,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此刻眼前。用一句“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变黄”。作者在描述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述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有声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那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述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最后,作者用“年

14、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状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有力的铺垫。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设计意图】锻炼学生鉴赏语言的潜力,组织语言及表达的潜力。体会还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点。提示:若课堂时间允许能够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感受到的物候现象,为写作训练带给思路。布置作业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为资料,或以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资料,写一篇小短文,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力与想象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组织材料和语言的潜力。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创意说明这篇文章在用语方面是极有特点的。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弄懂的学科,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作者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并超多运用优美词语、描述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使之成了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佳作。所以在教学上,以品析语言为突破口进行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实用而有实效的方法。教学步骤一、导语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样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