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讲稿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5445599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讲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 车慧芳 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办者弗里德里克 .福禄贝尔 说:“与其说这个世界是由统治者所统治的,倒不如说是掌 握在母亲们的手中”。可见家庭教育上升的高度,妈妈强则 国强,托起世界的手也是托起摇篮的手。教育的本质是父母 的一场自我修行,父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 的答案。一、成年人的问题多数来自幼儿期,幼儿期的问题多半 源自父母。孩子的诞生让我有幸接触到一些比较前沿的科学的育 儿理念,认识儿童的心里特征,不难探究其行为背后的原因, 比如说刚出生的婴儿喜欢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2 岁的孩子 喜欢说“什么东西都是我的”,3 岁的女孩儿喜欢大冬天穿着 白纱裙在外面

2、逛游,4 岁的孩子特别的执拗,5 岁的孩子, 我们发现他们又特别喜欢的一件事是串门。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获奖感言上就说过,他今天的 成功大多是源于幼儿园学到的东西,在幼儿园,他学到了“从 哪里来的放回哪里去”的一种秩序感,学到了“认真思考, 用心观察大自然”的一种工作态度,对于他成年之后影响深1、婴儿时期和母亲的三种依恋关系决定了成年之后的 人际关系。妈妈与婴儿之间的依恋发展情况,将决定孩子一生的情 绪情感、社会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孩子 的依恋情感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安全型的依恋关系。(60%)这类宝宝当妈妈离 开时,会有些许不安,当妈妈回到身边时,会感觉到很开心。第二

3、种是回避型的依恋关系。(20%)这类孩子会比较淡 漠,妈妈抱也不行,可能妈妈走了,他都没有发现,而妈妈 回来时,他也不会特别的开心。第三种是反抗性的依恋关系。妈妈离开时,他会歇斯底 里地哭闹,当妈妈回来时,他不像安全型宝宝表现出开心和 喜悦,而是一种矛盾情绪,既想亲近妈妈,又很生气、抗拒。成年之后:第一种安全型宝宝,他和爱人的关系也是安全的,爱自 己也爱对方,有爱也有界限,允许对方有朋友,有安全感, 生活婚姻也充满幸福感。第二种类型的宝宝长大后 10%会自我修复,10%属于回避 型的,情感色彩淡漠,表现在生活中就是不懂浪漫,他也许 可能是个工作狂,成家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任务而已。这样 的男人木

4、讷、严肃,他的妻子会觉得很沮丧。但是这样的男 人往往暗流涌动,常常是一夜情的始作俑者。第三种反抗性依恋关系的孩子成年之后,在婚姻中也爱 对方,但是窒息般的爱,多疑、不信任,有时会检查对方手 机信息。就像歌词里唱到的“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还 有零点乐队唱过的一首歌,一直在追问“你到底爱不爱我”, 而安全型的关系像“月亮代表我的心”一样优美柔和。所以生命中的N01没有得到满足,影响依恋关系,影响 安全感,影响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追溯上述依恋关系形成 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几种:第一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可能在婴儿时期,妈妈和宝 宝哺乳时是那种彼此凝视的温馨的无声的交流。第二种妈妈回避型的依恋关系,很

5、可能妈妈是粗枝大叶 型的,哺乳时,妈妈在玩儿手机或者看电视或者聊天,婴儿 需求在7秒中没有做出及时回应,使孩子有受挫感,久而久 之孩子变成回避型的宝宝了。第三种反抗性的依恋关系,妈妈同样爱自己的孩子,举 个例子,妈妈正在厨房里煎鱼,这时候孩子哭了,妈妈一个 箭步跑到卧室,开始喂奶安抚宝宝,可是当孩子一吃上奶, 妈妈就开始抱怨:“这孩子早不哭,晚不哭,偏偏这时候哭”, 这种情绪化的表露被孩子接收到,孩子会觉得妈妈爱我,但 似乎又在拒绝我。由此可见,妈妈情感可及性和妈妈情感表达的一致性的 重要性。2、幼年时期的心里营养给够了,长大后在不同年龄段 遇到不同的困惑、挫折,心理素质帮他顺利跨过各道砍。一

6、个人成长中所需要的身体营养和心理营养的重要性。 身体营养,包括成长所需蛋白质、DHA、钙质等等。身体 营养给不够导致两个结果,一是“拼命要”。如著名小品演 员赵本山,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吃不饱肚子,现在条件好了, 他自己讲述,每次去饭店吃饭,前十分种还能保持很好的姿 势,之后就不由自主的“狼吞虎咽”,饭渣子米粒儿掉一地, 总感觉吃不饱似得。二是反向形成。如小时候吃不到肉,长 大后可能对肉就不感兴趣了。文学家莫言就是很好的例证。二、原件复印件父母二原件家庭=复印机孩子二复印件复印件出了问题,要从原件改,孩子有任何问题,都 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三、语言表达能力团队,两个字的意思就是一个有口才的人在带着

7、一群有 耳朵的人在做同一件事情。可见一个人口才的重要性,而一 个人语言表达能力在 6 岁前全部完成。 01 岁是发生期, 1 2 岁是字词期, 23 岁是句法期, 34 岁是句子的深化期, 45 岁是逻辑思考期, 56 岁是语言成熟期。 06 岁是口 语表达能力成熟期,612 岁是书面语成熟期。四、3 岁前的神经元链接,脑容量扩张度无限大,0-3 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期,3 岁时脑体积相当于 他成年时的 80%,这时期也是他学习能力最强,学习欲望最 高的时候,早期教育事半功倍。一个人的智商值在 7 岁止步, 以后是认知和经验的提高。所谓“三岁看大,七岁至老”就 是这个道理。五、敏感期的不可逆

8、性。 敏感期的概念是特定性为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 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错过就不 再回来,就像毛衣漏了一针,有时候难以补救。例子:有的人写字上坡、有阅读障碍症(跳读),这是小 时候前庭发育不平衡导致,有的人分不清左右、分不清东南 西北、晕车,这是因为缺乏空间质能训练,还有色盲、唱歌 跑调、不爱理发洗澡等等问题都是因为小时候没有抓住敏感 期进行正确引导而导致的。六、父爱的重要性爱的艺术(美 艾里希.弗洛姆)里面这样形容父爱的 艺术:“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 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床在的法律、秩序和纪律 等失误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

9、子指出通往世界之 路的人。孩子在六岁以后,强烈需求父爱的威严与引导。而 在我们传统的文化,三字经里也有“养不教,父之过” 的古训。父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 父爱就是茫茫夜空里的启明星,世界再大,永远都有它的指 引和照亮,就不拍迷失。2 到 5 岁是父爱的崇拜期,隔代教育孩子的成功率小于 30。6 到 7 岁最好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学习 是指学习知识、学习情绪管理,学习处理问题的能力。认知, 可疑丰富自己内在的存在感。模范,是自我形象填充的客观 需要,这时候爸爸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我们的家庭现状,爸爸的形象呈现两种情况,一种 是甩手掌柜;一种是“猫爸”,即开放包容不

10、强求的态度。 其实这两种形象都缺乏一种陪伴。记得看成龙的采访,他说 又一次去学校里接房祖名没有接到,因为儿子已经上了中 学,他还跑到小学去接。听众或许一笑了之,毕竟大哥的星 光耀眼。可是对于当时小小的房祖名来说:他有一个出名的 爸爸,却极少得到父爱的眷顾,又是那么的可怜。一项调查显示:即使是尚处于朦胧状态的婴儿,他也会 因为缺乏父爱而出现焦躁不安、食欲减退、抑郁易怒等“父 爱缺乏综合征”的典型症状。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越小,罹 患综合征的危险更大。双亲均在,但“隐形单亲”家庭中长 大的孩子患的“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可能更大。少时换综合 征的孩子,中学辍学率高 2倍,犯罪率高2倍,女孩长大后 成为单

11、身母亲的可能性高出 3倍。具体父亲的作用: 一是性别角色的认同。例子说明,4 岁后孩子性别意识 健全,提问“你长大后,会和谁结婚啊?”“我和我爸爸(妈 妈)结婚”,这说明孩子最初的性别认同指向异性,男孩儿 指向母亲,女孩儿指向父亲。男孩儿觉得妈妈是世界上最温 柔、最漂亮的么人,长大后要和妈妈结婚,阻挡在他们中间 的是无所不能的爸爸,孩子慢慢发现,自己和妈妈结不了婚, 而且似乎妈妈更爱爸爸,那怎么办呢,我就要变的和爸爸一 样,那样力气大,能搬煤气罐,能干活,勇敢,不怕黑,那 么我长大以后就可以娶到像我妈妈这样的女人了。潜意识层 面,男孩儿性的能量发生转变,最初指向妈妈,现在开始认 同爸爸了,从异

12、性父母指向同性父母,男孩儿就完成了男性 的性别角色认同。同理,女孩子也一样。二是培养性格。对于男孩子,交流中,爸爸相对严格的 要求使孩子学会审视自己的行为,学会承担责任,同时,观 察和模范男性的语言和行为,慢慢表现出男子汉的气概,有 助于培养出坚强、勇敢、有担当的阳刚男孩。对于女孩,爸 爸的陪伴可以让女孩接触到良好的明确的男性榜样,并分清 楚男女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女孩女性气质的养成,同时,爸 爸给女儿带来的极大的安全感,对她长大后更是影响深远。七、如何表扬孩子?例子 1、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实验。美国斯坦福大学专门针对如何表扬孩子做了一个科学实验。把小学四年级学生分成两组A组和B组,做相同的题 目

13、,第一次做小学三年级题目,孩子们自然觉得简单,成绩 出来很好,A组安排老师说这样的话“孩子你真棒!孩子你 真行!孩子你真聪明!”选择一句表扬的话轮流说。在另外 一个教室B组安排老师说另外一种夸奖的话:“孩子你真努 力”“孩子你做题时真专注”“孩子你做题时真认真”,同样 三句话循环说。下午,做四年级稍难的题目,老师规定,或 者你把题目做完,是多少分得多少分,或者你中途可以选择 放弃,但可以有保底的80分。结果,A组一半以上的孩子 选择了放弃,B组基本上全部做到了最后,做完后也没有及 时离开教室,而是三五成群的在讨论刚才做的题目。实验只 选择了三句表扬的话,结果有明显的差别。可见是什么才是 真正的

14、表扬?真正的表扬是针对过程的肯定、努力和欣赏, 针对结果的是一种评价,叫伪表扬。2、小区里奶奶夸孙子。夏天了,小区里有很多小朋友在自发的比赛跑步,有的 奶奶说:“我孙子真厉害”,“我孙子总能跑第一”,有的奶奶 就特别聪明,她会说:“我孙子跑起来真带劲儿”,“我孙子 跑起来跟小老虎似得”。前者很可能导致孩子不敢竞争,遇 到比自己个头大的、比自己强壮的小朋友不敢与其比赛,孩 子潜意识里害怕输。而后者孩子则充满竞争和挑战,享受过 程,乐在其中,竭尽全力。所以,4-5 岁最好的心里营养就是表扬、肯定、欣赏、 赞美。表扬孩子三部曲: 重复过程 说出感受 你是怎么做到的。例子:孩子放学后兴高采烈的回到家,

15、“爸爸,爸爸, 我今天考了 100 分,全班就 2 个人考了 100 分”,身为爸爸 的你该作何反应呢?这时候,爸爸也应该表现出很惊喜的样 子俯下身子对孩子说:“是真的吗?你今天考了 100 分,而 且你们全班就 2 各考了 100 分,你就是其中的一个,是吗?”, “爸爸真为你高兴”,“孩子你是怎么做到的?”,最后一句 话可以帮住孩子回顾获得成功的途径。最后讲述一个多动症孩子的的妈妈的经历,导出给予孩 子适当的鼓励,激发孩子无限潜力。八、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1、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现在的中国进入了对家庭教育非常复杂的时代,社会里 面有标准,家庭里面也有标准,而且这些标准还有可能是错 误的

16、标准。比如家长都希望孩子在班里进前 5 名,孩子只要 能考上北大、清华就算成功。而孩子成长还有很多标准,比 如说人品是否高洁、个性是否健康,做事是否有创造力、想 象力,有没有吃苦精神,有没有摔倒在地上敢于爬起来的精 神也是标准。你的孩子没出息,问题一定出在家庭教育上,孩子长大 后出问题,一定是父母种下的根源。你给孩子什么东西,孩 子未来就是什么样的人。成功的定义,起点重要,但终点更 为重要。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是你在小学、大 学所得的分数决定的。分数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不能 因为孩子分数低就认为孩子没出息。你把所有的一切,你的 生命、财富、地位全部交给孩子,你的孩子终身都不一定会 幸福。你只有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教会孩子学会 追求自己的目标,学会享受达到目标以后的幸福感和满足 感,你的孩子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2、插播微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