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犯罪构成之若干基础问题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5431933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犯罪犯罪构成之若干基础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犯罪犯罪构成之若干基础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犯罪犯罪构成之若干基础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犯罪犯罪构成之若干基础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犯罪犯罪构成之若干基础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犯罪犯罪构成之若干基础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犯罪犯罪构成之若干基础问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犯罪与犯罪构成之假设干根底问题佚名犯罪与犯罪构成,在刑法学理论中,无论是在中国刑法学还是在外国刑法学,都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其容和相关资料都比拟烦杂,本文以犯罪和犯罪构成两个方面,具体论述有关犯罪概念、本质、特征与定义、与犯罪构成关系,构成要件理论的历史沿革、容以及与之相关的假设干根底问题。概念、本质、特征与定义等都是哲学和逻辑学的容,因此,本文将会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原理的指导下来研究上述问题,使之能够建立在坚实的理论根底之上。一、关于犯罪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解(一)关于“概念的理解任何事物都具有诸多性质,与其它事物之间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这些性质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

2、关系统称为该事物的属性。“事物所具有的诸多属性,其中能够决定该类是该类的属性叫该类的本质,而不能够决定该类是该类的属性则叫非本质属性。1(P134)“什么是概念?概念就是*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具有该类本质属性的个别对象的反映。1(P134)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们通过实践,在获得感性认识根底上,逐步认识到*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具有该类本质属性的个别对象,也就是将*一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具有该类共性的个别对象反映到人脑中,就形成了该事物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同时也告诉我们,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开展过程,则概念也是开展变化的由较初级的(反映事物比拟表层的)、较片面的概念认识开展

3、到较深刻的、较全面的概念认识。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即在客观对象、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条件都处于*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人们对于同一对象的同一侧面所形成的概念却具有相对确实定性。1(P137)因此,关于中国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同样具有不断开展变化且又相对稳定的特征。(二)关于犯罪概念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概念是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源于客观存在。这是概念产生和开展的唯物主义的前提和根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开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统治阶段与犯罪作斗争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越来越多。这样人们通过不断提高的认识能力和对各具体犯罪以及犯罪与其他行为之间的比拟、

4、分析、抽象、概括、综合,把握各具体犯罪之间的共同属性,并用一定的语词形式表达出来,就形成犯罪的统一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产生的。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一样的条件。4(P399)“蔑视社会秩序的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犯罪。3(P416)其中,我们得知犯罪行为的本质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即具有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社会危害性(详见后文)。结合我国刑法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平安,分裂国家、颠覆人民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5、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分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我们可以得知,犯罪是指行为主体所实施的,具有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社会危害性的,表达“造成严重危害的社会影响性、“刑事性和“应受刑罚处分性这三大特征的行为(具体容,详见后文)。(三)关于犯罪本质与根本特征的理解依照法学界的通说,犯罪具有三个根本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性和应受刑罚性。其中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但这一观点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异议,因为特征是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不仅仅犯罪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且一般行

6、为、不道德行为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7(P58)另外,还有学者认为“犯罪的根本特征,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刑法性和应受刑罚处分性。8(P47)(这里,为“社会危害性加了一个比拟模糊不清的限定词)。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危害性的严重程度没有被明确限定;更重要的是,将“本质与“特征混淆了,把犯罪的本质当成了犯罪的特征。笔者认为,本质是事物在性质上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在规定性。“本质指事物在的、相对稳定的方面,隐藏在现象后面并表现在现象之中,“黑格尔把现象与本质(本体)看成辩证的统一,认为现象有其本质,本质必表现为现象,不存在两者分裂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本质和现象是不可

7、别离的。列宁进一步提出本质一定要表现出来,现象也是本质的,本质与规律是同一序列的畴。“在逻辑上,本质传统上指每一个种与类的成员所必须属于的种或类。现象是事物外在的,活动量变的方面,是本质的表现形式。9(P148)“所谓现象,就是事物的外表特征及其外部联系。10(P104)而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它是外部表征,属于现象的畴。简而言之,现象(特征)显露在事物外部,而本质深藏在事物部,看不见摸不着。前者是具体的,后者是抽象的,后者决定前者,前者表现后者;有什么样本质,就有什么现象(特征)。两者之间区别和联系,统一于对事物的认识与实践当中。1、犯罪的本质根据上述关于本质与现

8、象,现象与事物特征的定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犯罪这一事物,其本质就是“具有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4(P399)“蔑视社会秩序的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犯罪。3(P416)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得知,“犯罪本质首先是一种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统治关系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段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而建立或认可的社会关系,如果*种行为反对了统治关系,也就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统治阶级便将此行为规定为犯罪。7(P59)其次,刑法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刑法的相关规定,把犯罪的本质首先概括为社会危害性,则,如何区分犯罪行为与同样具有社

9、会危害性的一般行为呢?这时就要引入“量的概念,即恩格斯所说的“蔑视社会秩序的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犯罪中“最明显最极端的表达。详言之,这“量指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当严重,“已经超出了非刑法的法律规所能调整的围,用其他法律规的制裁方法已经无能为力,7(P60)已经到达了刑法要求的程度,即“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程度与恩格斯的最极端实际上是一个意思。11(P82)因此,犯罪的本质就是“具有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社会危害性。2、犯罪的本质与特征,二者不可混淆。如前所述,特征属于现象的畴。所以,犯罪的本质与特征也是一种“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不能把“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当作犯罪的特征。 犯罪的特征是

10、犯罪本质属性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是“犯罪的外部联系,是具体的。由此,可以把犯罪特征概括为:行为造成严重危害的社会影响性、行为的刑事性和应受刑罚处分性。笔者将“行为造成严重危害的社会影响性这一表述代替通说中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本质在现实社会(即社会、政治意义)中最直接的表达。刑事性与应受刑罚处分性则是犯罪本质在法律上具有形式意义的直接表达。(1)行为造成严重危害的社会影响性,不但说明了犯罪客观上所造成的损害(包括“危险),而且同样地说明了行为人主观方面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即表达了行为人的主观恶性。(2)行为的刑事性,是犯罪本质在刑事法律上的直接表达,是犯罪的法律特征。因为行为没有社会危害性或

11、者社会危害性没有到达“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程度,立法机关就不会将它在法律上规定为犯罪。(3)行为的应受刑罚处分性,是刑事法律对犯罪行为的“评价表征,即行为具备造成严重危害的社会影响性和刑事性两个特征的之后的必然结果。没有给予“应受刑罚处分的行为,不可能是犯罪。费尔巴哈关于罪刑法定主义的格言之一就是:“没有法律规定的刑罚则无犯罪,即表现了上述的意思。需要指出的是,而有些学者只认为刑罚是犯罪的结果,结果发生时行为已经实施完毕,不能以结果为认识行为的特征(应受刑罚处分性不能单独成为犯罪特征之一) 。而笔者认为,这种刑罚结果论是报应刑论的观点,这种观点只是看到事物的现象(即惩罚),而没有透过现象看到事

12、物的本质,人为地割断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在联系。详述之,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犯罪与刑罚互为因果,“惩罚在罪犯看来应该是他的行为的必然结果因而也应该是他本身的行为。2(P141)一方面刑罚是犯罪的必然结果,犯罪都应受到刑罚处分,也只有犯罪才能受到刑罚处分;另一方面,“刑罚与犯罪是一对畴,刑罚的产生是犯罪产生的标志。犯罪与刑罚的矛盾,说明了犯罪与统治关系的对立。犯罪是随着刑罚的产生而产生的,同时行为应受到刑罚处分因而才具有犯罪的性质。 因此,“行为应受刑罚处分性,本身就可以在事物评价意义上独立地、不可或缺地作为犯罪的特征之一。二、关于犯罪构成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解(一)犯罪与犯罪构成

13、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犯罪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它是人类社会开展到一定程度,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在没有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必须相互协助、彼此联合,才能对抗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是共同的,相互之间没有利益上的冲突,“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一切争端和纠纷,都由当事人的全体即氏族或部落来解决,或者由各个氏族相互解决,血族复仇仅仅当作一种极端的、很少应用的手段;我们今日的死刑,只是这种复仇的文明形式,而带有文明的一切好处与弊害。5(P111) “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

14、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产生的。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一样的条件。同样也就是那些把法和法律看做是*种独立自在的一般意志的统治的梦想家才会把犯罪看成单纯是对法和法律的破坏。4(P399)由此可见,犯罪和法一样产生于一样的条件,即犯罪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与阶级社会的产生而逐渐产生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阶级社会本质和主要矛盾的表达。犯罪这一社会现象,通过刑法典和刑法性法律规所规定的“条文形态的犯罪之“现象,即就产生了犯罪罪名、构成要件及其具体化。这一过程,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复杂犯罪行为的简单化。仅仅基于定罪量刑的需要,用静止的眼光对动态的行为进展人为的抽象与割裂,而架构一个拟制的

15、犯罪行为的抽象构造样态,将无限多样的形形色色的犯罪行为纳入一个经一定程度归纳后得出的统一构造中,这种“形式主义地表达犯罪的过程就是犯罪这一社会现象在刑事法律上得到相应表达的过程,即由一种社会现象转化为一种与之相对应的法律现象。而犯罪构成又恰恰是在这一过程中最为核心的环节和构建刑法学意义上犯罪现象中最为重要的组成局部。生荣博士认为,“犯罪构成是由法律规定的构成犯罪的规格,由各种要素要件有机结合而成。12(P54)即危害社会的行为一旦具备了法定的规格,表达犯罪概念的三个特征,就构成了犯罪。首先,犯罪与犯罪构成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为“犯罪构成是由法律规定的构成犯罪的规格,12(P54)就说明了犯罪是

16、因,犯罪构成是果。二者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然而,恩格斯指出:“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观念,只有在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有其本来意义;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场合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察,这两个观念就集合在一起,融化在普通相互作用的观念中,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4(P62)因此,犯罪与犯罪构成在超过恩格斯所说的“本来意义的特定场合下,这一因果联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犯罪构成抽象于犯罪,最终还要应用于对犯罪的治理之中,成为处置犯罪的工具和手段。假设犯罪构成功用的正确发挥,到达了刑罚的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效果,则对犯罪的生成以及犯罪诸要素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