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的如何走通司法路径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5427480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纠纷的如何走通司法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医疗纠纷的如何走通司法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医疗纠纷的如何走通司法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医疗纠纷的如何走通司法路径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医疗纠纷的如何走通司法路径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纠纷的如何走通司法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纠纷的如何走通司法路径(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疗纠纷如何走通司法路径 瞭望周刊记者明 | 报道 一方面是双轨制未破,另一面是医疗纠纷从立案到判决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医闹如何可能不是解决纠纷的最正确方案.2008年5月6日,医患纠纷当事人在医患纠纷调处中心寻求帮助确实不理想,这一年总量未见减少。谈及一年来医疗纠纷的状况,东南大学卫生法学研究所所长赞宁无奈地向瞭望周刊表示。在他看来,这一年间,相关法律、政策相继出台,加之政府高度重视,结果原本不该如此。法律,指的是立法时间超过七年的侵权责任法。该法最终于2021年12月26日出台,并于2021年7月1日起实施。在该法医疗损害责任一章里,多数条款均剑指医疗双轨制-医疗鉴定双轨制和法律依据

2、双轨制。这二者被学界认作是医疗纠纷司法途径难行的症结所在。侵权责任法公布不久,司法部、卫生部、保监会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鼓励各地按照调解优先原则,引入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医疗纠纷的化解。根据该意见建立起来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其组成人员包括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较高调解技能、热心调解事业的离退休医学专家、法官、律师、公证员等法律工作者。调解,曾一直被学界认为是解决医疗纠纷乱象的最正确方式。但一切并未按学界预想的方式前行,医疗纠纷反倒在这一年出现井喷,医闹也频频现身。据媒体报道,就在侵权责任法实施后的第二日,省市27名公安机关领导被聘为27家三级院主管安保工作的

3、副院长,任务是指导医院打击医闹。而在2021年农历新年到来前三天,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再次发生医闹暴力事件。个案背后反映的恰恰是纠纷解决机制的一团乱麻。一周前发布的中国社科院法治蓝皮书认为,2021年的医疗纠纷状况,暴露出中国医疗纠纷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中国医疗纠纷处理制度的有效性仍旧缺乏。双轨制未破谈及医疗纠纷井喷,承受本刊采访的卫生法学界研究人士均将原因归咎于医疗双轨制,尽管有侵权责任法出台,但双轨制未破。侵权责任法起草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中心主任立新曾认为,侵权责任法的出台,能有效破解医疗双轨制难题。据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董文勇介绍,医疗双轨制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处理医疗

4、纠纷的法律依据二元化;二是损害鉴定制度二元化。法律依据方面,在侵权责任法出台前,法院在案件审理时,或者依据民法通则以及医疗纠纷方面的司法解释,或者依据2002年由国务院公布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下称条例。民法通则及最高人民法院的上述司法解释,在医疗损害赔偿标准和围的认定方面,与条例存在较大差异。董文勇说。在处理程序上,依照条例,处理医疗纠纷首先需要进展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而依照民法通则及其司法解释,则需要进展司法鉴定。长期代理医疗纠纷案件的律师祝永根向本刊表示,在具体诉讼案例中,两套鉴定程序往往会成为医患双方博弈的焦点,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法院系统采信鉴定结论的无所适从。侵权责任法本意是要终结上述双

5、轨制难题:法律适用方面,一律依照本法;处理程序上,创造出新的医疗损害责任概念,不再提以前的两套程序。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侵权责任法起草组核心成员梁慧星在承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态,随着侵权责任法的实施,条例将随之作废,医疗鉴定委员会也将成为历史。基于加速医疗纠纷解决的考量,卫生法学界开场呼吁及时废止条例,以防止出现适用法律时选择性司法。但据本刊了解,自2021年12月26日至今,未见全国人大、国务院或者最高法院出台过任何废止或者不适用条例的相关法律、司法解释,甚至连出台的动向也未见释放出。赞宁向本刊表示,问题远非如此简单:条例系授权立法,根据立法法,授权立法与法律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不一致时,

6、不能轻易废止,而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如何适用。医疗鉴定会不会退场条例未见废止,医疗鉴定委员会也就不尴不尬继续存活。由医疗鉴定委员会鉴定医疗事故,曾被认作近年来医患纠纷剧增的重要原因。理工大学司法高等研究所主任*昕向本刊介绍说,症结在于由医疗鉴定委员会建构的医疗鉴定体制,不被患方信任。医疗事故鉴定权原由卫生行政机关行使,是老子鉴定儿子;在移交至各地医学会后,医学会与卫生行政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以及与当事医生之间的千丝万缕关系,仍让人无法认定其能中立。总而言之,都是当事人担任鉴定人,这与既当运发动又当裁判员何异.*昕说。此外,医疗鉴定机构耗时长、效劳差,亦是其不被患方承受的原因。*昕介绍,承当医

7、疗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属半官半民性质,没有常设鉴定机构,只能每月召开一两次鉴定会,而鉴定专家只是兼职,一次鉴定通常需要数月,最长可达两年多;同时,医疗事故鉴定是卖方市场,需要鉴定的病例多,排队等待时间长。有调查说明,市一级的鉴定可能等4至8个月,省一级的二级鉴定,则可能拖一年左右。*昕说。饶是如此,医疗鉴定委员会是否从此退场仍存诸多变数。代理过不少医疗纠纷案件的律师吴俊向本刊表示,全国各地的法院系统处理方案有所不同。不过,吴俊也表示,确实陆续有法院开场吃螃蟹。据南方周末报道,侵权责任法实施后的第七天,*汇区法院就将一起普通医疗纠纷案移送一家司法鉴定机构鉴定,当时旁听席上响起了掌声和叫好声。据称,

8、掌声雷动的背景是,的医疗纠纷已经多年没有做过司法鉴定。此前,医患双方在鉴定问题上争执不下,医方坚持由医学会做医疗事故鉴定,患方则认为院方的病历不真实,坚持由法医做司法鉴定。显然,患方需要的不仅仅是偶尔有医疗机构敢于吃螃蟹,而是医疗司法鉴定的全面推开。吴俊向本刊表示,这只能等待最高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出台。阻力可以预计,这涉及医疗部门的利益。围绕举证责任的医患博弈倘假设说医疗鉴定改革让医疗机构大为不爽,侵权责任法在医疗纠纷举证责任方面的改革,则让医疗机构满心欢喜。侵权责任法第54条明确规定,医疗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对此,董文勇解读为是对医疗纠纷谁主谁举证举证原则的回归。赞宁介绍,过错

9、责任原则,意味着患方因诊疗活动受到损害时,须就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进展举证,并承当举证不能的后果。这与2001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假设干规定的第4条第1款大相径庭。该款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当举证责任。这一款在司法实务中也被广泛理解为医疗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本刊了解到,该原则的出台,有过长时间的利益博弈。最早就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做规定的是1987年制定的医疗事故处理方法,方法中明确,患者诉医疗机构,没有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或者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法院不予受理。这也造就了上世纪90年代的医疗纠纷乱象:卫生部门接到患者医疗事故鉴

10、定申请后,首先让医疗机构出具书面意见,但局部傲慢的医疗机构迟迟不出意见,大量医疗诉讼因而在漫长而无望的等待中流产。患者开场在各大媒体上血泪控诉,这也引起公众对医院和医生的极大不满。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副院长王成介绍,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确实立,正是因为社会意识到要对患方权益做倾斜保护。但医方明显未有放弃,各种欲废止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的理由,十年如一日的加诸其身。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主任医师肖湘生总结了其中两点:一是门槛降低,局部患者无事也告医院;二是加剧了看病贵。在医疗机构口中,举证责任倒置原则近年来还成了加剧医闹的元凶;另一种普遍看法是,此法还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致使医生心理压力普遍增大。举证

11、责任倒置原则最终被删除,意味着在这场博弈中医疗行业胜出。市律师协会医疗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志华向本刊表示。举证责任倒置这么好,为何其他国家都不搞颇为反讽的是,侵权责任法立法时,无论支持或是反对举证责任倒置原则者,都以促进和谐处理医疗纠纷为由。支持一方依旧是那些年理由:作为原告的患者,通常不掌握病历资料、不懂医学知识,让其承当医疗行为和损害结果客观存在且有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负担过重。局部学者则从理论上为其奠定法理依据:在医疗纠纷中,由于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减轻了患者一方的举证责任,这恰恰是以形式上的不对等,实现了实质上医患双方的诉讼地位对等。只是这些观点近年来逐步式微。反倒是加剧医闹、加剧看病贵的

12、观点占据主流。更有学者提出,举证责任倒置这么好,为何其他国家都不搞.市第六医院工会主席顾兵称,法院审理医患纠纷过程中,医院有时是为了息事宁人才向患者赔偿的,院方其实挺不服气,因为根本一点过错都没有。在2003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省人民医院院长林曙光首次向大会提交一份议案,建议暂停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之后,呼吁暂停乃至废止的声音逐步发酵。赞宁不赞同举证责任倒置加剧医闹、看病贵的观点。不过,他是持废除论观点一方。对科技案件适用举证倒置,本身就是反科学的,因为有许多科学本身是不能被证明的。他说。得知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删除的侵权责任法通过后,多数患方代表深感失望,直指侵权责任法为医疗立法的

13、一次大倒退。省卫生厅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对待取消举证责任倒置的态度上,社会人员组中有87.25%的人表示不赞同,而医务人员组中有88.84%的人表示赞同。患方最正确方案不是诉讼赞宁不这么看。在他看来,侵权责任法不仅没有丝毫淡化举证责任倒置,反而是加重了医疗机构的举证责任。他所指的是侵权责任法第58条第1项,该项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诊疗规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这等于将所有的医疗过错行为都完全包含在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的围中。同样是乐观派的,还有医疗律师王利海。他认为,侵权责任法第58条第3项如果能执行到位,也将大大改变目前患方在医疗诉讼中的不利局面。第3项规定,伪造、篡改或

14、者销毁病历资料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这确实有望成为患方维权利器。可摆在患方面前的另一道障碍是,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如何认定.由谁认定.据报道,早在侵权责任法立法前,我国多部涉医法律、法规就有对伪造、篡改病历的规定。但由于没有明确定义,尽管大量呈堂证供的病历有着明显的修改痕迹,医方却多数解释为完善病历,是正常修改而能过关。甚至对于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是否确定被删除,学界也有争论。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卫生法制杂志副主编卓小勤认为,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应以新法为准,不应再理会条例中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但赞宁持相反观点。他称,侵权责任法是一部实体法,而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属于程序法畴,在实体法和程序法

15、之间,如何谈新法优于旧法.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的司法实践中,法官在这一领域仍有较强的自由裁量权,从而也增加了法院在医疗纠纷案件中所做判决的不确定性。学界据此认为,医疗纠纷量不大可能明显减少。祝永根向本刊表示,一方面是双轨制未破,另一面是医疗纠纷从立案到判决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医闹如何可能不是解决纠纷的最正确方案.绝对的中立,绝对的公信力对于出路,赞宁倾向于制定出一部能符合医学科学规律和医疗行为特征的医疗纠纷处理法。有人作过形象比喻,交通事故好比将花瓶打碎;而医疗事故,好比别人送来了一个破碎的花瓶,让你去修复,但你未将其修复,或未能完全修复,这两种责任显然不同,因此,要解决医疗侵权责任问题,必须专门立法。他说。但也有人指出,在我国,并不是相关配套措施不够,法律、法规不够,恰恰是由于制定法律的主体不同,利益侧重点不同,才造成法律越多,法条之间冲突越加剧的状况。*昕已经不大关心法条具体如何完善,如何厘清。在承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他更关心自己的医患调解试验。他近期在申请医患调解试点,期望通过中立的第三方调解机制,铲除医疗纠纷难题。他表示,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