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德治教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5426066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以德治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以德治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以德治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以德治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以德治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以德治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 德 与 智 慧泉井中学 杨志和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注释:仁者:指仁德的人。虽:虽然。井有仁焉:跳下井中去救落井的人才能算有仁德。其:指仁德的人。从:听从并去做。之:这个说法。何为(wei4):即为何,为什么。其:指仁德的人。然:这样。逝(shi4):前往。陷:指陷入,即为求仁德而求仁德。欺:接受欺骗。罔(wang3):通“惘”,糊涂迷惘。译文: 孔子的弟子宰我问道:“对仁德的人来说,虽然别人告诉他说跳下井中去救落井的人才能算有仁德,他也会听从他的话去寻求吧?”孔子说:“仁德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呢?君子可以

2、去前往救人,但是不能使自己陷入井中;可以被人欺骗去救人,但自己不能糊涂迷惘。”现代化社会的今天,传媒众多,信息五彩斑斓,思维极其活跃。广大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也深受其影响。而青少年学生年龄小,分辨能力低,往往对各种社会信息、行为方式等,无论好坏都兼收并蓄,且其年少冲动好强的性格,常常敢于怀疑一切,挑战一切,表现颇为“桀骜不驯”,乃至“逆反越轨”。因此新时期的教师时常受到学生们的挑战,感觉压力愈来愈大。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法制社会的到来,许多观念都要转变过来,几千年的“师道尊严”也要重新思索了。否则压力难减,否则只有茫然惊呼眼前的学生真难教,真不好教。这几年我在一所薄弱学校任教

3、,学生生源的基础学习成绩与品德修养之差,颇让我领教。经过几年的转弱转差的班级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摸索,我深刻领悟到要想打赢这场“转差”的战争,一定要靠智慧取胜,而不可“力敌”。但一名教师的智慧高深,又往往取决于教师的道德,即教师的师德。为人师者,一定要修养高尚的师德,善于以德治教。以德治教,首先是仁爱永恒。在论语雍也第六二十六章中曾记载了这么一段对话,孔子的学生宰我问孔子:“对于一位有仁德的君子,如果有人告诉他,说某人掉到井里去了,那么这位君子是不是应该跳到井中去救人呢?”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让他去井边想办法救人,但不能也让他陷入井中”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起先有点不理解,救人如

4、救火,什么方法不可以呢?更何况冒着生命危险,跳入井中救人这一壮举,不让人感动么?但一向仁义爱人的孔子却为什么不赞成呢?再细细想想,一个人如真的不加思索,鲁蛮行事,单枪匹马的跳入既深长而又狭窄且如死胡同的井中,他能救得了人吗?显然不可能。然而孔子的话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这一段对话,常让我们联想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不乏某些同学会失足犯错,有的甚至可能“累教不改”,深陷“井”中,长时间不能自拔,在越陷越深中,颇让一些老师烦恼与愤怒。有些老师认为该讲的讲了,该教的也教了,该容忍的也容忍了。可谓算得上是仁至义尽了。就在这当口,如果“井”中的学生仍是“不知好歹”,矛盾就可能升级。所谓怒从心头起,恶向胆

5、边生。某些老师不愿意,也不再容忍自己良好的愿望被学生拒绝与焚毁,不相信自己无法挽救学生,不相信自己已无能为力,结果就会孤注一掷,“勇敢而正义”的跳到“井”中去“救人”。其表现就是采取一些强硬,甚至粗暴的手段,如将学生赶出教室,体罚与变相体罚,讽刺,挖苦或请家长等等。如果真的这样,想想孔子所说的,再冷静的分析一下,不由得让人惊出一身冷汗。老师采取强硬的粗暴的手段挽救学生的方法,与孔子所说的“跳入井中”救人何异?其结果老师只会和学生在狭窄的“井中”越陷越深,如进死胡同,最后两败俱伤。这实在是不高明,不智慧,不可取的方法。孔老夫子不愧为先哲圣人,早有远见。为人师者,如为人父母,对待学生要有一颗永恒的

6、爱心。就如一个人即使已成家立业,而面对自己的父母,他仍然是个孩子。所以对老师而言,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不能说已仁至义尽。而要爱心永恒。“严”是爱,但严并不代表粗暴鲁蛮,而是一种时刻认真对待一切的庄重的态度。没有爱心,便不会三思而行;没有爱心,就会变得冷酷无情;没有爱心,就会忘记奉献;没有爱心,就不能如为人父母般的去为人师长。一句话,你就不够资格当人民教师。因此师德之中首提爱心,有了爱心就会乐观的对待一切,有了爱心就会善待一切,有了爱心就会创造一切,有了爱心就会契而不舍,有了爱心也就不会用简率的“跳入井中”的方法去救人,所以在“问题生”面前教师一定要充满智慧,冷静应付,以智取胜,而智慧在那里呢

7、就在教师的爱生的职业道德之中。因此,为人师者就务必时时注重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以德治教,以智取胜,还要善于以柔克刚,面对学生的越轨行为,特别是已经做出了不良行为的学生,他们此时各有自己狭隘的“道理”,自以为是,甚至认为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作为教师,即使你认为对方是一个“惯犯”,亦不可这时去怒发冲冠,拍桌摔椅,甚或动手。如果你失去理智,最可能最坏的结果便是学生也会失去理智,你咄咄逼人,学生就会火上加油,比你更顽固,怎么办?老子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守柔弱曰强。”水既能穿石,教师为什么不能教好学生?当出现以上情况时,教师一定应摸清其导火索,但要讲究

8、方法。可以先避其锋芒,或与他在同一“战线”,倾听其“委屈”的诉说,哪怕让他发点“肝火脾气”,自己只扮做一名能善解其心意的温和柔善的听众。待其渐渐气散心静下来时,方再有理,有利,有节的与其“交锋”。这时作为一名教师,胸怀不能不宽,肚量不能不大。教师以柔克刚,以“弱”胜“强”,除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之外,更能显示出自己的海纳百川,宽容大度,虚怀若谷的高尚品质。当然柔弱并不是软弱,不争也不是退缩。它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一种不焦不躁,锲而不舍的策略,一种彻悟事理,透视表象,获得真知的美德与智慧。以德治教,以智治教,还要做到不教而教。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者,学高为师,

9、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其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所以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学生该遵守的,自己先遵守,学生该完成的,自己先完成。教育学生,首先教育自己,言以律己,宽以待人。一个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其班上学生不会无故迟到旷课,因为他年年如一日的每天早早到校到堂,晚上迟迟离去;一个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其班上学生会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因为每次打扫卫生,他都要身先士卒;一个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其班上学生会认真的完成学习任务,因为他一丝不苟的备.教.批.辅.导。此即是不教而胜有教,不“战”而胜,师德最高的境界莫过如此,人间最大的智慧亦莫过如此。以德治教,方可以以智治教。司马迁说:“洋洋美德呼!”德者庄重,宽厚,仁爱,诚实,谦虚,勤奋,奉献。这是师德不可以缺少的,更是人生的智慧之源。德可以养智,德可以生慧。所以师德之高者,不令而行;师德之大者,虚怀若谷;师德之威者,以柔克刚;师德之厚者,仁爱众生;师德之能者,无往而不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