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词类活用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5422132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词类活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常见词类活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常见词类活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常见词类活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常见词类活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词类活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词类活用(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 .做状语现代汉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做状语外,其他名词做状 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者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 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做状语的情况却很普遍,直接修饰、限制动词 谓语,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 物的态度、方式,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等。例如: 朝(在早上)济而夕(到黄昏)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既东(向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向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君子博学而日(每天)参省乎己。(劝学) 上(在地上)食埃土,下(在地下)饮黄泉。(劝学)2. 使动用法其特

2、点是必带宾语。该活用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 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 它实际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动+兼+动+宾(或 无宾),现在则简化为主+动+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应恢复成 兼语式。例如: 徐孺下(使放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使为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 羽本纪)3. 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该活用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 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强调主语对 宾语的主观感受或认识。翻译时可按这个格式:主+以(或“把” )+ 宾+为(或“看成”或“当作”)+表

3、意动的名词。例如: 孔子师(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后人哀之而不鉴(以为鉴)之。(阿房宫赋)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把作为宾客)其父。(伤仲永)4 .做动词在文言文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被用作动词,这 种情况比较普遍。名词用作动词后,原有的名词意义并没有消失,只 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子孙帝王(称帝称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道(取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二)动词的活用1 .做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 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

4、。例如: 且君尝为晋君赐(恩惠)矣。(烛之武退秦师) 追亡(逃跑的军队)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2. 使动用法这时,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 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要采 用兼语式。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例 如: 烛之武退(使退却)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外连衡而斗(使相斗)诸侯。(过秦论) 吞二周而亡(使灭亡)诸侯。(过秦论) 却(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3. 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简单地说就是“为宾语动”。“为动”的“为” 字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当“给,替”讲,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 动,这种动词

5、的为动用法,宾语大都是人;二是当“为了”讲,表示 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这种动词的为动用法,宾语大 都是物。例如: 祭祀必祝(为祈祷)之。(触龙说赵太后) 后人哀(为而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4.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就是“把(宾语)当作(该活用动词尸的意思。 例如: 乐(以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且庸人尚羞(以 为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形容词的活用1 .做名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 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等字或数词。翻 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做定语。例如:

6、共其乏困(乏困的东西)。(烛之武退秦师) 以天下之美(美景)为尽在己。(秋水)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德才),陶朱、猗顿之富(财富)。(过秦 论)2 .做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或意动的意味, 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 且夫天下非小弱(变小变弱)也。(过秦论)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六国论) 惜其用武而不终(用到底,坚持到底)也。(六国论)3. 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 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假舆马者,非利(使决)足也。(劝学) 以弱(使弱,削弱)天下之民。(过秦论)4. 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

7、)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 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例如: 而耻(以为耻)学于师。(师说) 成以其小,劣(认为低劣)之。(促织)(四)数词的活用1. 做动词在句子中拥有谓语的语法地位。例如:六王毕,四海一(统一)。(阿房宫赋)2. 做形容词有谓语的语法作用。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专一) 也。(劝学) 士也罔极,二三(不专一)其德。(氓)3. 做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有修饰或限制的作用。例如: 而或长烟一(全,都)空。(岳阳楼记) 一(一旦)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4. 意动用法用在

8、名词之前,有“把(名词)看作”“认为(名词)” 的意思。例如:一(把看作一样)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二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 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 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可以分为三个系列:“ 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1. “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 “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 必、亦、即、诚

9、、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3. 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如: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1.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 于”“为”“被”“为所”“为所”等。例如: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2.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 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例如: 永元中,举孝廉

10、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基于此, 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 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1.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四种情况:(1)否定句中用代词做宾语时,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2)疑问句中用疑问代词(何、安、谁、孰、胡、焉等)做宾语时, 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 在介词的前面。例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乃入见,问:“

11、何以战? ”(曹刿论战)(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宾语,文言文 中可把宾语移到动词前,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后面加“之”“是”作为 提前的标志。有的文言句式为了表示强调,特意在宾语前加副词“唯”,组成“唯是”“唯之”的形式。如: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4)用“之谓也”或“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句 式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形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例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 段于鄢)2.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要放在

12、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 今一致。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我们称之为“定语后置”。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形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 +者”的形式。这种形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 “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构 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形式。例如:缙绅

13、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 语”的形式。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 学)3.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以”常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这类 补语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放在谓语动词前做状语,所以翻译时,就让 它做了状语,因此称它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1)介词结构“于”置于谓语动词后。例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2)介词结构“以”置于谓语动词后。例如: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4. 谓语前置古今汉语里,谓语一般都放在主

14、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 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种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 中。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四)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的情况,其不同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略的,古汉语 也可以省略。1.主语和谓语的省略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 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承前省略主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曹刿论战)(谓语、主语的省略)2. 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修饰语的省略)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资治通鉴)(中心词的省略)3. 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例如:(赵括)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资 治通鉴)4. 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