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多元化与英语教学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5417717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多元化与英语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多元化与英语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多元化与英语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多元化与英语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多元化与英语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多元化与英语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多元化与英语教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多元化与英语教学浅谈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多元化与英语教学导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英语已成为多元文化的载体。面对跨文化交际的须要,英语语言文化教化成为高校英语教化中不行忽视的重要内容。论文关键词:文化内涵、多元化、英语教学论文摘要:从跨文化交际视域和语言运用的层面上诠释文化在英语语言运用中所蕴涵的多样性、内在丰富性以及该语言与其所承载的文化间密不行分的联系是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要求。可为多元文化区域内如何学习吸纳异域语言,借鉴、融合异域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供应一个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的理论探讨空间。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承,密不行分。语言是文化的特别载体,文化是民族

2、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的过程和效果。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可以表达客体的概念意义;此外,作为文化的载体,还蕴涵着该语言的民族文化含义和文化心理。二、英语与英语文化 人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主要通过阅读了解对象国的社会风貌,文化风俗,而阅读材料多出自一两个母语国。于是有些人就认定“英语这种语言和某一两个运用英语的国家的文化是密不行分的。”这是一种错觉,因为这种理论不能充分说明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媒介的作用。这些人所说的“语言既不是抽象的人类语言,也不是微观到个人的言语,而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族的语言。”因此,好像可得出这样的推论英国文化即英语文化。但这种错觉是由于混淆文化

3、离不开语言,与肯定的文化离不开某一详细的语言之间的界限而产生的。所以切不行在语种与文化之间划等号。因为,今日的English culture(英语文化)一词包含甚广。 三、多元的英语文化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今日的Enish culur(广义的英语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内容可以涵指: (1)英国文化; (2)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即狭义的英语文化,如美国文化,加拿大文化,新西兰文化,澳大利亚文化及加勒比海地区部分国家的文化; ()以英语为传播媒介的非英语、非西方文化;(4)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文化内容。 毋庸置疑,英语运载着英美文化。作为以英美为代表的母语国家的语言,英语承载主流社会的文化,同时

4、也担当非主流的、非英语移民社团与主流社会的交际媒介。假如英语不具备跨文化运载实力,身居于纽约市约2万的华人是无法同美国主流社会沟通的(当然他们的沟通是通过那些懂英语的移民来进行的)。由此看来,英语是英美文化的载体,推而广之英语是西方文化的载体,同时英语也是外来的、非英美的、非西方文化的载体。另外,作为外语型国家(如中国)的国际沟通语言工具,它反映的是该国的政府的政治立场和人民的文化生活(即在中国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在南非是南非文化的载体)。四、英语与各国的文化之间的关系 作为国际沟通语言的英语与各国的文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可以用改变着的对抗融合关系来概括。世界语言英语正作为母语国家和其次语言型

5、国家的内部语言而被运用,同时,还作为英语国家与非英语国家,非英语国家与非英语国家的沟通工具而被广泛运用。在运用中,英语本身固载着的西方人的逻辑和传统与该地的运用者的母语逻辑和民族传统规范不断产生“碰撞”,即所谓的英语与该国文化的对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环境的适应,某些英语本身固载着的东西,甚至某些“碰撞”,竟然在该国文化环境下留存下来,即所谓的英语与该国文化的融合。在世界上的多元文化区域内,时时都在进行着学习吸纳异域语言,借鉴、融合异域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五、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多元化与英语教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化是外语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英语的实力,英语教

6、化者必需充分相识英语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语言学问的传授,又要充分重视文化教学。高校英语教学中揭示英语语言文化内涵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达到培育学生跨文化交际实力的目的。“作为世界语言,英语的文化内涵是多元的,既包括西方文化要素,也包括东方文化要素;既有基督教的元素,也有佛教和伊斯x教的元素。” 由此可见,英语语言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英语语言文化的多元化对英语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影响。因此,教化者应留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创设立体化教学环境,避开与当地文化对抗,真正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协调英语语言文化教学要创设立体化教学环境,是指把语言文化教学的三维即

7、学习者、学习者将来运用语言的目的环境及学习者当时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立体的课堂结构。以中国的英语教学为例,“英语基本是中国人教,中国人学,在中国用”。在此环境中,“中国文化始终占支配地位,异域文化的输入只能起补充作用。” mith 在198年曾指出:“一种语言一旦成为国际性的,它就不行能恪守一种文化规约。” 也就是说为了用英语跟菲律宾人做生意,中国人并不须要学习观赏英国的生活方式,也不须要发标准的英国音。近年由于英语文化教学意识的加强,老师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强调异域文化的某些规约,强调片面的语言和文化的协调。殊不知他们忽视了学习者当时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其结果是“语言好像

8、纯粹了,但协调被破坏了,因为犯了与当地文化对抗的错误。” 所以,切不行遗忘英语运载着的中国文化。 (二)正确理解学校课程的作用 对于少数将要从事与异域文化亲密相关的工作的人来说,了解对象国的文化是必要的。即使这样学校的课程也只能起到指导作用,正如我们在上面提到的教学中只顾遵循课本内容(英语的文化规约),不能正确做到因时因地制宜(指的是不能根据言语事务发生的现实环境即学习者当时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来确定材料的选择,来确定言语的.相宜度),那么教学中的某些行为将导致文化误导现象的产生。因此,要正确理解学校课程的作用,切不行片面夸大其作用。“要了解异国文化的全貌并能在实践中适应它,非得深化其地住上一段时

9、间不行”。(三)补充教学力气,聘请母语运用者任教 为了补充教学力气,我们请了许多母语运用者来教书。他们应当清晰的意识到英语是多元文化的载体。来中国任教的人应当接受过必要的训练,对在这一异域文化(中国文化)中“沟通时可能遇到的文化歧异有必要的思想打算,这样他们便不会因为听到一个不顺耳的招呼而变得生气,不会因为对方的自谦自贬而大惑不解。” 师生必需相识到 “学生的文化环境是文化课的起点,对象国的文化环境是终点”。只有起点确定了,师生才能最终顺当达到终点。切不行舍本逐末,在学习之初老师便一味地将对象国的文化环境强加给学生(将终点作为了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了解学生的文化环境要比让学生了解老师

10、将把他们引进的文化环境更重要。”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当中,外籍老师若对学生所在的文化环境一窍不通,仅把对象国的文化规约呈现在课堂上,不顾冒着与该国文化产生对抗的风险,让学生仿照并接受,可想而知将会受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某些学生会拒绝接受。即使学生对于某些课堂环境下设定场景中的文化规约进行仿照并接受,老师也不能为他们展示可能运用该规约的全部生活环节,学生的“自我表现仍有很多空挡”。这是由于学生们仍旧生活在自己母语的众多文化规约当中,外教在课堂上呈现的仅是异域文化的示范和点缀。所以针对英语文化多元化的特点,我们须要的是这样的外籍老师:在经过学习和训练之后,当他们面对中国学生时,只需稍加帮助,他们便“能

11、在两种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来去自如。在敬重并适应学生母语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接受并吸纳异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比苛求几十个学生去适应老师要简单得多。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相互接触沟通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格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英语已成为多元文化的载体。面对跨文化交际的须要,英语语言文化教化成为高校英语教化中不行忽视的重要内容。明确英语是多元文化的载体这一事实,从跨文化交际视野中探讨英语语言与其所承载的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无疑将对原有的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出挑战。从而为多元文化区域如何学习吸纳异域语言,借鉴、融合异域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供应一个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理论探讨空间。 参考文献: 1颜治强。世界英语概论。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202。2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3。 3张正东。外语立体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M。科学出版社,1999。 4王蔷。英语老师行动探讨。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2003。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页 共1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