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转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概念和内容1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5406048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转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概念和内容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转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概念和内容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转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概念和内容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转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概念和内容1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转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概念和内容1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转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概念和内容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转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概念和内容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概念和内容1概念营养一词并非外来语,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养生说中即有营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营养古代又作荣养0例如晋书赵至传云:至年十三,请师受业至日,吾小未能荣养,使老父不免勤苦。至今,在日本仍沿用荣养一词。营:经营,营造。荣:荣盛,繁荣。养:养护,补养。营养,系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养料,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过程。近百年来,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其中一门与营养学性质相近的学科(nutrition)被译为营养学,而实际上,我国固有的中医饮食营养学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自成体系,渗透于中医各科之中。中医饮食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

2、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科。它和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气功、导引等学科一样,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医饮食营养学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领域中,更占有重要地位。饮食:泛指固态、流态、半流态的食物或食品。食物:给人提供养分,满足心理要求的自然界的一种物质。食品:食物进一步的加工品。天然营养保健品:介于药食之间的天然物质,古称为饵。食品的标准:色、香、味、形、器(器皿)、意(含义、意义)、质(营养成分、中医作用)、效(效果)、量,或营养成分、心理满足、饱腹感。研究内容中医饮食营养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从历代有关文献记载和临床实际情况分析,基本

3、包括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和饮食宜忌四个方面,前两者是指饮食在实际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范围;后二者是指饮食在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方式方法。四者密切相关,不可分离或孤立。所以有一种看法,认为使用添加药物的药膳,如黄芪炖鸡之类,就是中医饮食营养学,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习称食养、食补,是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或增进健康的活动。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食养概念较早的记载。饮食物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它还具有补养作用,所谓无病强身,这是与现代营养学观点不同的。食养的内容按历代中医中药有关文献统计,常用的近百种食物的补养

4、作用,计有聪耳、明目、乌发、生发、增力、益智、安神、健肤、美容、轻身、固齿、肥人、强筋、壮阳、种子(助孕)、益寿等二十余种。这些作用在提高人体健康素质和预防保健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是构成中医养生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饮食治疗中医饮食治疗,习称食治、食疗,是泛指利用饮食来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的活动。它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方法十分丰富,是为中医天然疗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千金要方一书就有食治篇,后又有食疗本草等饮食疗法专著相继问世。食疗的作用和药疗基本一致,主要体现在扶正与祛邪两方面。例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所说: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他同时还指出药疗与食疗的不同之处:药

5、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他并引用扁鹊语: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中医食疗内容渗透在中医各科中,食疗方法和方剂丰富多彩,近年来,中医食疗成果已有不少被现代科学所证实,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如应用芹菜防治高血压病;应用燕麦防治高血脂症;应用红枣防治贫血症;应用木耳防治眼底动脉出血症以及用百合、马齿苋、苦瓜等防治细菌和病毒性感染疾患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饮食节制中医饮食节制,习称食节、食用,是泛指饮食的方式方法,包括饮食的合理习俗、饮食卫生制度等。它包括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正确选用饮食,且提倡全面膳食和节制饮食。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的食

6、饮有节,谨和五味就是食用的基本观点。中医食节内容散在于中医、中药、养生、民俗、民情、居家等学科中,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明和古代卫生学水平,是中国饮食文化和医药文化的结晶,如前面提及的食物应用的规律和方法(如食物的量、次数、时间、季节等。);全面膳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讲究食物卫生清洁;进茶、进酒适量,把与饮茶、饮酒有关的活动纳入饮食文化范围之中,以达到情志养生的效果。饮食宜忌中医饮食宜忌,习称食忌、食禁。宜为常,故不多言,言忌较多中医食忌内容十分丰富,有别于现代营养学内容。它主张,常人与病人的饮食内容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应因人、因地、因时、因病而有所不同。它实际是在强调饮食的

7、针对性,得当则为宜,失当则为忌,在生活和临床中要做到审因用膳例如金匮要略所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后世医家孙思邈进一步提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因此,在生活和临床中品评饮食的营养价值,不论是用于食补,还是用于食疗,都不应从珍、奇、名、贵出发,而应着眼于其使用是否得当。中医饮食营养学中,饮食禁忌内容在生活和临床应用方面有一些具体要求,如饮食与季节、与体质、与地域不同在应用方面的禁忌;食物之间、食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饮食调配制备方面禁忌,以及患病期间的饮食禁忌等。这些内容丰富了中医饮食营养学,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基本

8、观点中医饮食营养学和其他中医学科一样,它的发生与发展,因受历史条件的影响,其理论与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特点体现于宏观与整体观方面。天人相应整体营养观中医认为,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这种人和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包括饮食营养方面。早在两千年前,古代医家就认识到饮食的性质对机体的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影响。例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载的五味所入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指出的五味所生等皆说明作为自然界产物的味对机体脏腑的特定联系和选择作用。除此,食物对脏腑尚有所克、所制、所化等作

9、用。中医常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营养观运用食物来达到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目的。自古以来,以养生益寿,防治疾病的古代佛、道、儒、医、武各家学说,无不用人体内部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的理论来阐述人体的生、老、病、死规律,同时也无不应用天人相应的法则来制订各种休逸劳作,饮食起居措施,对须臾不可离的饮食内容,以及进食方式提倡既要注意全面膳食合而服之,同时又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饮食内容亦有所变化,做到审因用膳和辨证用膳。调理阴阳营养观分析历代食养与食疗著作不难看出,传统营养学理论核心就在于掌握阴阳变化规律,围绕调理阴阳进行食事活动,以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

10、为期。中医理论认为,机体失健,乃阴阳失调所致,所以治疗和饮食养生等则以调理阴阳为基本原则。素问骨空论说: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或补或泻,都是在调整阴阳,都是以平为期。关于饮食的宜忌,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出发的,于阴平阳秘有利则宜,反之为忌。例如痰湿病人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忌食辛辣;老人若阴不足阳有余,则应忌食大热峻补之品;发育期儿童无特殊原因不宜进补;某些患者,如皮肤病人、哮喘病人应忌食虾蟹等海产品;胃寒患者忌食生冷食物等。其实质是为防止犯虚虚实实之弊。总之,要做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制备方面中医亦注重调和阴阳,使食物无寒热升降

11、之偏颇。例如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须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菜肴偏于寒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等症;又如食用韭菜等助阳之品,常配以蛋类以滋阴,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食药一体营养观1. 食药同源中医学历史表明,食物与药物同出一源,二者皆属于天然产品。食物与药物的性能相同,具有同一的形、色、气、味、质等特性。因此,中医单纯使用食物或药物,或食物与药物相结合来进行营养保健,或治疗康复的情况是极其普遍的。在内经所载的十三个方剂中,有一半是食物成分,这也是最早的药膳方。在五十二病方中有1/4为食物成分方剂,伤寒论112方中则占1/2以上。在以上古方中,应用桂、姜、枣、椒、茴、扁豆、薏米、甘

12、草、酒、醋,乃至动物胶膏等食物是极为普遍的。2. 食药同理食物与药物同用,除因食药同源外,主要基于食物与药物的应用由同一理论指导,即食药同理。中医认为,机体衰弱失健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意味着阴阳两方面的互相消长,如阴阳的偏盛偏衰等。如何调整这种阴阳失调,张景岳说:欲救其偏,则惟气味之偏者能之。食物与药物一样,皆属气味之偏者,正如寿亲养老新书所说: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管千百品,其五气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人若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食物的防治疾病作用,也是通过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或补虚扶弱,调整重建脏腑气机功能,来达到消除阴阳失调的。3.食疗与

13、药疗关系食药同源,食药同理,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众多的本草、方剂典籍中,不难发现食药同用的例证。如采用乌鸡、羊肉、驴皮、猪肤、鸟卵、葱、姜、枣等以补益阴阳气血或调补胃气,进而达到防治疾病之效。而从大量古代食谱、菜谱、茶谱中又不难发现其中也有不少药物,如枸杞、山药、黄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类,以提高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食疗与药疗的区别食疗:摄取过程长,用量大,作用缓;无毒副作用;基于营养,成分易被机化;满足心理要求;辅助治疗或直接治疗。药疗:摄取过程短,用量小,作用急;有毒副作用,只是有大小多少之分;基于治疗,成分不易被同化;不一定满足心理要求;直接治疗。全面膳食与审因用膳

14、相结合营养观数千年的饮食文化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从整体来看,是在素食的基础之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的。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和素问藏器法时论所说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所谓全面膳食,就是要长期或经常在饮食内容上尽可能做到多样化,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散小吃,以及食与饮等之间的合理搭配。既不要偏食,也不要过食与废食。但另一方面,对特殊人或患者,也不主张采用与常人一样的饮食模式,可据其不同的体质、职业、信仰与病情,做到审因用膳和辨证用膳。参考:营养、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欣逢盛世,人人都想健康。怎样才能获得健康,确是一个

15、大有讲究的问题。1. 健康的必需条件积历代经验总结,经现代科学求证,对于健康的必需条件当前普遍认为,第一是精神(心理)因素,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个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方法,提高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第二是营养状况,要有营养知识,并且努力做好;第三是运动水平,要不拘形式的做到多运动,劳动不完全等同于运动,运动量不足,热量消耗不了,是导致疾病和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因;第四是医疗条件。上述三条做到了,仍会有问题,就要去看病,现代医疗条件也是保证健康的必要条件。四条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是万能的,任何时候都应讲求多种有利因素的积极协同作用。2. 营养是健康的物质基础国际上流行一种说法:三高饮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造成了现代文明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和亚健康状态)。其实还有三低(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低膳食纤维)作怪。很多人对这六大营养要素不了解,当然做不好营养平衡,甚至有不少人将营养与蛋白质画等号。对营养的认识,实在应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才行。于若木先生认为应把营养教育做为一个待定的国策来看待。如,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表明,718岁学生比10年前平均身高增加3.09cm,平均体重增加2.05kg,但营养不良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蛋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