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方案格式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5401498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建设方案格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项目建设方案格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项目建设方案格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项目建设方案格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项目建设方案格式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目建设方案格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建设方案格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目建设方案格式项目建设方案模板项目建设方案格式一、项目名称二、项目单位三、法人代表四、联系电话五、项目建设地点(省、市、县、乡、村)六、建设起止年限七、项目单位基本情况八、主要建设内容九、总投资及资金十、建成后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建设方案模板范例云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方案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xx6号)、教育部高教 司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 的通知(教高司函xx226号)以及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启动实施 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云教高xx12 号)精神,为

2、将云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成为云南乃至西部少 数民族地区生物科学基础教育示范基地,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同等院校 类似专业的先进行列,并带动和推进云南省绿色经济强省的“两强一 堡”建设,为加快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做贡献。现将 具体建设方案汇报如下:一、建设目标自1946年起,原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即现今云南师范大学已经开 始培养生物科学的本专科学生,为云南省的基础教育和绿色经济建设 做出了非常积极有效的、不可替代的贡献。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本 专业建设拟以生物学科发展前沿为引领、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为主导, 抓住教学、科研两个重点,加强理论基础、实践环节和实践教学体系 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人

3、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培养厚基础、宽 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精技能的教师”为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全 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和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能力,服务云南 基础教育和绿色经济建设,为“两强一堡”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 才,推动云南省跨越式发展。二、建设思路以生物学科发展前沿为引导、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线、科 研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课程体 系建设和课程内容更新为核心,加强理论基础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依托学院科研平台培养本科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 创新精神培养,着力研究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对学生学科专业的 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素质提

4、高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办学效益和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服务云南省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 物科学基础教育和“两强一堡”的绿色经济社会建设,加快云南科学 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三、建设内容(1) 锤炼以高水平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标志的高素质教学研 究型教师队伍;(2) 以云南省生物科学基础教育和绿色经济建设需求为依据、学 科发展前沿为动力、教师教育为特色,将本专业建设为特色鲜明、在 西南地区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有效带动云南边 疆民族地区的生物科学基础教育的发展;(3) 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将生物科学相关的学科、教育主干 课程建设成为省级以上精品课程;为拓展学生跟踪

5、生物科学发展前沿 的能力,积极建设双语课程项目;(4) 坚持基础理论、实践实习和科学研究成果集成,构建以综合 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导的新型实验课程体系;(5) 培养基础厚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专业发展潜力和拓展 能力,服务于云南省基础生物教育、职业教育、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 利用、生物能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产(行)业的高素质教学、科 研与管理专业人才。四、建设措施(1)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后盾、社会需求为依据,聘 请资深科学家、生物学相关产(行)业专家加盟教师队伍;(2) 深入探讨以生物科学为基础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 育”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优化完善具有云南特色的生物科学师

6、范类培 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相应评价体系。本着“拓宽口径、夯实基础、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 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近年的改 革探索,人才培养基本框架和策略、培养方案等各个环节已经日趋完 善。然而,随着生物学科的发展及其对教师教育内涵与标准的改革、 云南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突显, “生物科学”专业的现行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过程中,针 对云南的微生物资源利用、工业用酶开发、云南人群营养构成与基因 组稳定性的关联、云南能源植物资源与生物能源开发、云南

7、生态环境 保护与修复产出了大量标志性科研成果,有效支撑了依托于生命科学 学院的“生物能源持续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环境生物 学”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云南省省级重 点学科、云南省生物质能与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云南省生 物质能与环境生物技术创新团队”的建设。借助以上科研项目的实施 和学科和研究平台条件的建设,完善学院整体的学科布局,促进本科 教学,将产业、科研方面的优势最终转化为学院教学上的强大推动力, 实现教育和产业并重,产业、科研“反哺”教学的发展局面。如何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成果更加有效地引入生物科学专业 的课程改革,形成新的生物科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

8、方案、教学计划、 课程体系、教学大纲,使本专业建设与云南省基础教育、科技和绿色 经济建设更有效结合?如何使人才培养更贴近云南和西部少数民族地 区特色,成为高强度、高潜力的“生物专业+生物教学”的双师型人 才?将是本专业的重要特色,也是本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3) 在课程建设中,对原有双语教学课程和精品课程进行教材、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凝练,培育省级以上双语教学课程和精 品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增设酶工程学、植物生物工程、医 学分子遗传学、保护生物学、高等植物多样性、花卉学、生物伦理学、性健康教育学等与学科发展前沿和地方特色紧 密结合的系列特色课程。(4) 结合云南省生物科学基础教育现状、生

9、物资源特色和开发利 用潜力,加大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建设力度;(5) 结合专业特色和教育技能的发展动态,深入进行教学方法和 教学手段的探索与改革;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提倡体现不同学术风格、 不同知识体系的教学方法改革和探索;(6) 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导的新型实验课程体系;为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在本科实验教 学中融入教师大量的科研手段和成果,xx年,启动了“综合性、设 计性”实验教学研究项目。在发酵工程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 动物学实验和遗传学实验等4门实验课程中设立了专项基金,在xx、xx级生物科学专业实施了 “热激诱导的玉米幼苗的耐热性的 现象观察及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10、”、“特定产物工业生产菌种的筛选、 发酵及应用性质研究”、“原生生物与环境的组合及动态规律研究” 和“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已成为生命科学学院加 强实践教学,全面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和特色。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xx年我院的“生物科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然而,如何将基 本理论、基本技能有效地整合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之中?如何改革 验证性实验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如何拓宽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范 围及研究内容?亦是本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7) 建立开放式人才

11、培养体系,野外实习、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 基地的建设紧密结合相关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发挥基地的资源优越 条件,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植实践和创新能力;(8) 强化专业建设和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 经济建设之间的衔接,拓展学生知识体系,构筑良好的发展潜力和适 应能力。五、预期成果(1) 形成学历、学缘、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由学者型、教育型、 产业型专业人员构成的高素质教学研究型教师队伍;(2) 建成云南省领先、西南地区具引领和示范效应的“生物科学” 师范专业;(3) 构建更适应生物科学发展、云南基础教育和生物产业发展需 求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4) 在原有课程建设基础上,建设一批具有地方和学科特色的特色课程和省校以上精品课程、双语示范课程;(5) 构建科学管理、高效运转的基础实验平台、技术实验平台和 综合实验平台;(6) 建立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导的、基于生物科学基本技 能和基本理论综合应用、设计与创新互动的新型实验课程体系;(7) 建立10个以上稳定的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基地;(8)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学校-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机 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