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解读摘要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5400919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新课标解读摘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新课标解读摘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新课标解读摘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新课标解读摘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新课标解读摘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新课标解读摘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摘要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一、 “修订版”相比“实验稿”,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党中央以及教育部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里,增加了如下一段话: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价值核

2、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提倡教学尽可能要做到紧密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价值教育。“教学建议”的第三条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

3、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在任何情况下,语文教学都要坚持这一教学思想,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2.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这方面的道理,还应该在阅读、表达的活动中,通过引导,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激励、感染,让这种意识成为自觉的行动。培养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避免围绕知识条

4、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光靠反复做题,学会应对考试,还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运用中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当代教育中的主旋律。语文学科也应该和其他学科一样,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程中,应该逐渐改变“告诉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从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在自己的表达中,努力摆脱模式化的套路,寻求语言运用的创新。实施创新教育,还必须改变刻板划一的教学模式,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5、,让学生获得展示自己语文学习成果的机会。3.进一步突出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次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性质第一句就是对“什么是语文”这样一个问题的解答,这也是六十多年来我国第一次对语文课程性质所下的定义。关键词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聚焦于“学习语言文

6、字运用”,突出“综合性”“实践性”特点。怎么理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我们都应该树立这样一种理念:课程的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实践学会“运用”,或者说学会“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以此作为依据,我们会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做法背离了语文课程核心目标,是不可取的。例如: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讨论、评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盲目发散。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应该下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

7、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总之,要紧扣语言文字的运用。还有单纯注重对文本意蕴领会的“深”和“透”,教师“讲课”所考虑的重心在于如何把学生给“讲懂”了,而忽视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听懂”“记住”,只能是语文教学目的的一部分,小学生学习语文,还应该多下工夫积累词语,学会运用词语进行表达。4.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需要适当降低。例如关于默读的要求,实验稿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2011版新课标则将“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的要求放到了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中,适当降低了

8、第一学段的阅读难度。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 例如,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和补充。5.针对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和措施。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就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二、解析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具体改动 (一)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关于汉字教育,是这一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9、1.错别字情况严重;2.书写质量普遍偏低;3.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负担过重。这一、二两个方面的问题,既存在于中小学生之中,也存在于成人之中。从全国来看,写字质量普遍下降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地遏制。汉字书写的教学问题成了一个大问题,应当引起我们每一位老师的高度重视。要转变汉字教育的理念,不能简单地把识字写字的学习当作阅读、写作的附庸。学习写字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规范意识、书写技能、习惯、性格养成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能力。1.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

10、规范和质量。(“实验稿”主要在第一学段提出这样的要求,其他学段不再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汉字书写的问题教育部也看到了,2011年8月2日,教育部在教基二20114号文件中专门发出关于加强书法教育的通知,要求明确写字的基本要求,并且把有关任务落到语文课里。加强书法教育,既要在技法上下工夫,也要重视在养成良好习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方面的作用。不能简单地将书法教育理解为单纯地写字。根据教

11、育部的要求,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学习书法重在书写实践,要落实学生的书写时间,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书写实践,并加强指导。2.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课件)认识

12、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第二学段,写字量由“2000个左右”改为“1600个左右”。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3.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4.在国家语委和有关专家组的支持下,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附录4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是识字、写

13、字教学的基本字表。其中的300字应作为第一学段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附录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共收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又分为“字表一(2500字)”和“字表二(1000字)”。“字表一”中的2500字可作为第三学段识字、写字教学评价的依据。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 5.具体提出了各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评价标准。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

14、家书法作品的临摹。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会写2500个字。对学生写字学习情况的评价,当以本标准附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为依据。(二)关于阅读教学1. 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

15、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那么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哪些弊病,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五种:成人化的唯美主义。特别是在公开课上过分讲究形式,对家常课的影响很不好。殊不知成人的那些唯美追求,可能会令听课的教师赞叹不已,但不一定为学生所赏识,所接受。 虚高化的深度解读。教师在解读教材上花工夫没有错,但“深入”必须“浅出”,重要的是引发学生自己的解读。如果教师只能“深入”而不能“浅出”或是一味注重挖掘教材的“深度”,学生则难以形成扎实的语文素养。僵硬化的全盘预设。教师的预设精细绵密,而教学过程就成了滴水不漏地“走教案”。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学生的现场生成,有的只是让学生俯首应和,被教师牵着走,上演了一出

16、教学的“木偶戏”。泛泛化的人文灌输。语文课程有很强的人文性是对的,但如果教师不牢牢把握“人文就在语文中”这个度,落入人文灌输的误区,学生也就只能成为被灌的“容器”。边缘化的儿童实践。语文教学的过程应当是教师引领下学生亲身从事语文实践的过程,这也是修订版的课标十分强调的。当有限的课堂被上述的几个方面占领,没时间让学生作语文的实践活动,学生怎能学好语文! 基于以上几种现象,新课标做了修订,强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2.正确认识有感情朗读。各个学段的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