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皖西高中教学联盟2018届高三地理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540001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皖西高中教学联盟2018届高三地理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六安市皖西高中教学联盟2018届高三地理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六安市皖西高中教学联盟2018届高三地理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六安市皖西高中教学联盟2018届高三地理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六安市皖西高中教学联盟2018届高三地理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皖西高中教学联盟2018届高三地理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皖西高中教学联盟2018届高三地理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六安市2018年皖西高中教学联盟高三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地理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 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黑鹤是一种进行长距离迁徙的候鸟,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大陆。它对栖息生存的环境要

2、求较高,偏好在水质清澈的河流和沼泽觅食。下图是黑鹤分布与迁徙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 黑鹤迁徙到甲地时A. 甲地草木枯黄 B. 甲地处在3-4月C. 乙地盛行东南风 D. 乙地正值水稻播种2.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是水鸟越冬地之一,但是黑鹤甚少问津,说明此处A. 人类活动单一 B. 环境污染严重 C. 鱼虾等食物少 D. 栖息地范围小3. 欧洲路线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是A. 温带草原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沙漠一热带草原B. 温带荒漠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C. 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D. 温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沙漠_热带草原【答案】1. A 2. B 3.

3、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地理,学生要掌握世界地理知识,熟悉世界主要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1. 黑鹤迁徙到甲地时属于北半球的冬季,甲地是热带草原,冬季草木枯黄,A对;甲地处在12-2月,B错;冬季乙地盛行西北风,C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一般于3月底4月初播种,7月中下旬收获;中稻一般4月初至5月底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晚稻一般于6月中下旬播种,十月上中旬收获,乙地不是水稻播种时间,D错。2. 人类活动单一不会影响鸟类越冬,A错;黑鹤偏好在水质清澈的河流和沼泽觅食,环境污染严重影响鸟类越冬,B对;鱼虾等食物丰富,栖息地范围大,CD错。3. 从图中可以看出黑鹤欧洲繁殖地主要在温带草原,欧洲路线

4、沿途经过地中海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看到的自然景观是温带草原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沙漠一热带草原,选择A。“潮汐车道”就是可变车道,是根据早晚交通流量的不同,将不同时段的行驶方向进行改变的车道。下图为北京市某潮汐车道上的交通指示牌。据此回答下面小题。4. “潮汐式拥堵”在各大、中城市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居民的“潮汐化出行”区域功能单一城市机动车的高使用频率市中心交通拥挤A. B. C. D. 5. 读“某城市某条进出城主干道路上的交通量日变化图”(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t1-t2时段可能是下午18时-20时左右,进城方向的车辆较多,交通拥堵问题严重。B. t1-t2和

5、t3-t4时段内,可开通进城潮汐车道,以缓解进城方向的交通拥堵问题。C. 该日此城市进城人数要远远大于出城人数。D. t2时段,该城市进城方向的车辆数与道路通行能力持平,且此时城内车辆数量达到最大值。6. 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与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为出行能耗。读“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图”(图),下列甲、乙、丙、丁4个城市功能区与居住地最可能需要建“潮汐车道”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答案】4. A 5. B 6.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布局,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分析影响交通的主要因素,根据个体中的材料分析各时段和不同地区的交通情况。4.

6、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组团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各个组团的职能相对单一,导致居民居住区与工作区的分离,从而引起了居民出行在时空上的不均衡,也就是潮汐特征。而高频率的使用机动车在很多程度上也加重了居民出行的潮汐特征。故符合题意,而市中心交通拥挤与潮汐式拥堵均为交通拥堵问题,不能互为因果关系。5. 一般而言,大城市市区内一般以服务业为主,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而由于市区内房价 较贵,居民大多选择居住在城郊。结合图,可以推测出 t1-t2 时段最有可能是上午 6-9 时的上班早高峰。故 A 错误;C 选项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因此错误。当进城交通量与出城交通量相等时,此时城区内的车辆是最多的,不是城市进城

7、方向的车辆数与道路通行能力持平时城区内的车辆是最多,故 D 错误。t1-t2进城车辆交通量大于道路通行能力和t3-t4时段内出城交通量大于道路通行能力,可开通进城潮汐车道,以缓解进城方向的交通拥堵问题。所以正确答案为 B。6. 乙出行能耗最多说明车辆较多,加上出行次数最多,乙与居住地交通最为繁忙,所以与居住地最可能需要建“潮汐车道”,选择B。推进农业“接二连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前延后仲,让农民不仅分享种养业(第一产业)本身的经济效益,而且分享加工(第二产业)、流通、休闲旅游(第三产业)带来的效益。据此回答下面小题。7. 农村推进“接二连三”的主要作用是A. 改善农产品质量 B.

8、 发展农村经济C. 推动城市化进程 D. 提高第三产业比重8. 下列最适宜推进“接二连三”的地区是A. 三江平原小麦种植区 B. 南疆棉花种植区C. 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园 D. 洞庭湖平原水稻种植区【答案】7. B 8.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结合地区的地理条件分析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7. 推进农业“接二连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前延后仲,让农民不仅分享种养业(第一产业)本身的经济效益,而且分享加工(第二产业)、流通、休闲旅游(第三产业)带来的效益。属于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主要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产品质量,推动城市

9、化进程,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不是主要的目的,选择B。8. 小麦加工一般靠近市场,三江平原远离旅游消费市场;南疆棉花种植区距离旅游市场比较远;洞庭湖平原水稻种植区距离其他旅游资源相对较远,旅游资源组合较差;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园,距离其他旅游资源相对较近,经济发达地区,靠近旅游市场,最适宜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也可以发展第二产业,选择C。9. 烃源岩指的是富含有机质、可大量生成与排出油气的岩石,该岩石形成于有机质能大量繁殖和保存的环境。下图为我国柴达木盆地部分地区烃源岩沉积厚度等值线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下题。在烃源岩物质沉积年代,甲乙沿线可能是A. 脊地 B. 谷地 C. 陡崖 D. 鞍部【答案】A【

10、解析】读图可知甲乙沿线中间烃源岩沉积厚度小于两侧,说明在烃源岩物质沉积年代,甲乙沿线地形中间高两侧低,属于脊地,选择A。读早春短命植物大致分布范围图,回答下面小题。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早春短命植物多分布在内陆地区,这些地区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植物利用早春融化雪水或雨水生长发育夏秋季无植物的原因是该区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短命的原因是,一年中只有早春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A. B. C. D. 11. 我国伊犁一带短命植物种类丰富的原因是A. 冬季受北冰洋气流影响,降雪量大 B. 早春积雪融化,为植物提供充足水源C. 从河谷到高海拔地区落差大,植物种类多 D. 夏季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植物生

11、长速度快【答案】10. D 11.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的分布和影响植物生长和分布的因素,学生要熟悉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影响植物种类的原因。.11. 冬季受北冰洋气流影响,降雪量大,早春积雪融化,为植物提供充足水源,这些只能说使植物生长好,不是导致特种多的主要原因,AB错;从河谷到高海拔地区落差大,水热条件差别大,植物种类多,对;夏季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植物生长速度快,不是植物种类丰富,D错。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

12、要求。材料一 云南自古就是我国古代南丝绸之路的出口。如今,国家“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将云南定位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辐射中心。下图为云南简图,甲沟泥石流频发。材料二 云南下辖16个市、州,20092013年间,昆明承接了全省72.9%的产业转入,第二名德宏自治州仅承接了3.7%。产业梯度系数越高,产业优势越明显。下表为云南省产业梯度系数较高的产业,近年来云南承接的主要产业与之较吻合。(1)简述云南作为我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辐射中心的优势区位条件。(2)利用地理整体性原理,分析地形特征对甲沟泥石流形成的影响。(3)有专家指出,云南应该继续大力承接产业梯度系数高的产业,你是否赞同?若赞同请说明理由,并指

13、出注意的问题。若不赞同,请说明理由,并提出建议。【答案】(l)毗邻东南亚、南亚,距离近;与东南亚、南亚交流的历史悠久;资源丰富。(2)海拔高、寒冷,物理风化和冰川作用强;松散物质多,形成泥石流的物质充足;沟谷向西南开口,利于西南暖湿气流深入,降水多;坡度大,流水速度和物质迁移快。(3)赞同。理由: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基础好、经验丰富;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注意的问题:环境保护和布局过度集中。不赞同。理由:大力承接产业梯度系数高的产业,会导致该地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以烟草制造、有色金属冶炼为主,会加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建议: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因地

14、制宜承接产业。【解析】(l)主要从相对位置、历史原因和资源条件进行分析回答。从地理位置看毗邻东南亚、南亚,距离近;从历史方面可知与东南亚、南亚交流的历史悠久;从表格中数据和所学知识可知资源丰富。(2)主要从地形、气候和物质来源方面分析。位于横断山区海拔高,坡度大,流水速度和物质迁移快。该区寒冷,物理风化和冰川作用强,松散物质多,形成泥石流的物质充足;从降水条件看沟谷向西南开口,利于西南暖湿气流深入,降水多; (3)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发表意见,要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理由。赞同可以从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基础好、经验丰富;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优势方面进行分析回答。但是在开发

15、过程中要注意的环境问题和布局过度集中带来的激烈竞争。不赞同主要分析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市场风险大,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同时要分析产生的环境问题。建议主要从产业升级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方面回答。1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图甲为某国局部区域地形图。该国基岩海岸上覆盖着高大的沙丘,属于纳米布沙漠的滨海地带。纳米布沙漠形成于约8000万年前的地质时期,被认为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因土壤呈现独一无二的棕红色,并与蔚蓝的海洋相接,素有“一半赤焰一半蓝水”的美称。在斯瓦科普蒙德和鲸湾港一带,滚滚沙流飞泻入海,出现了“倒沙入海”景观(图乙)。(1)描述图甲所示区域的地形特征。(2)试推断地质时期形成纳米布沙漠的物质来源,并简述沙丘呈“赤焰色”的原因。(3)分析该国海岸线上出现“沙漠临海”景观的自然原因。(4)说出斯瓦科普蒙德和鲸湾港一带“倒沙入海”景观的形成条件。【答案】(1)图示区域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东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