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汇编10篇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5389346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4.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方案汇编1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设计方案汇编1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设计方案汇编1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设计方案汇编1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设计方案汇编1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设计方案汇编1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方案汇编10篇(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设计方案汇编10篇设计方案 篇1一、活动宗旨为加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广泛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更进一步地活跃校园文化,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增强广大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二、活动内容与形式理工综合楼文化墙(130m*4m)设计大赛,可单独参赛、组队参赛,也可由本校教师予以指导;包括图纸KT板、电子设计版、模型、手绘、文字档等。图纸KT板要求:绘制的图纸一律裱在黑色KT板上,并附设计说明,为保证公正性,参赛者信息一律贴在KT板背面。电子设计版要求:将作品电子版刻录在光盘中,并附纸质档。格式要求JPG,要保证足够的像素和清晰度,文件名包括参赛

2、者的姓名和基本信息。模型要求:形式不限,但最终要求能固定在一块大小为A3或以上规格的底板上;背面附参赛者信息。手绘版要求:形式不限,用材不限。文字档要求:形式不限,20XX字以内,思维清晰,要对设计理念、文化墙用材、施工要求、各图案在文化墙中的具体位置、图案寓意等进行充分说明。三、征集要求:应征作品的设计应与理工综合楼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底蕴、发展历史和精神内涵。在创造优美舒适的自然与物质环境的同时,注重对校园人文精神的孕育和挖掘,立足校园文化,展示长沙学院校园特色;设计方案要符合整个校园文化的主体,简明、质朴、格调高雅,不流俗、不异化;其规格、尺寸等方面均要考虑。四、征集对象:

3、全校在读学生五、征集日期:20XX年10月12日20XX年11月12日六、征集活动安排:A、征集活动期间:在校园内的主要干道设立“理工综合楼文化墙设计大赛”作品征集处,并安排专门人员进行负责,各个生活区的同学可以在就近的征集处提交自己的作品,各系团总支学生会收集本系作品,B、征集活动结束后:所有提交的作品经审核后,将在院团委、基建规划处、土木系网站以及综合教学楼A区(土木系)分别进行电子版、KT版/手绘版展示,由基建规划处具体组织校领导及校内专家评审确定奖项。设计方案 篇2一、设计意图幼儿在区角中、科学活动中,常出现将物品进行分类后,数了数量,比较了多少。由于没有记录,所以数了也会忘记。条形统

4、计图浅显易懂,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通过不断点数记录,在形成完整的统计后可以清晰的看出数量、比较多少,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帮助其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所在。二、活动目的: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2、学习分类与统计,并通过看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3、敢于尝试和探索,愿与同伴合作。三、活动准备:1、4个小货架、7个购物篮、条形统计图范例3张、投影仪。2、幼儿人手一份:水彩笔、白纸、条形统计图。3、小组操作材料:餐具、食品、服饰及其他类(钟、表、书、花)等实物。浆糊、字卡、条形统计图四、活动过程:、以开“小朋友超市”引题,激发幼儿兴趣。、学做

5、条形统计图。1、尝试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统计超市中货架与购物篮的数量。、交流与讨论: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下货架和购物篮的数量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幼儿的记录方法。2、观察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图上内容所表示的意义。、教师小结。 3、探索、尝试自己制作条形统计图。、提出要求:先画好标记再数数货架购物篮的数量,最后再用直条表示数量。、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引导幼儿在屏幕上分别对照分类的标记、数量、表示数量的直条进行评价。、幼儿将所学的数量统计法,对货品进行分类与统计。1、交代制作要求。2、幼儿分小组合作、制作统计图,并将货品陈列到货架上。4、汇报交流统计结果。设计方案 篇3设计理念1、

6、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

7、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八、释词译句。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九、解读诗意。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十、朗诵想象。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

8、默写。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十三、创造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仿照译句写一个片断。教师朗读上一学年一学生模仿赠汪伦写的一首诗:赠外婆吴岑岑岑岑乘车将欲行,忽闻窗边叮咛声。秋时朝阳暖如火,恰似外婆送我情。十四、学生开始作业。设计方案 篇4教学要求: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

9、段。教学重点: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采用学生自学_ 四人小组讨论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三、教师归纳: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

10、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五、作业1、抄写课后练习42、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 新课1、齐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齐读课题)2、导入 谈话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二、讲读课文(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

11、”划出这些句子。(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

12、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指导朗读理解句子。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

13、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C、小结

14、: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3、自由

15、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第三课时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二、继续讲读第三段。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2、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提问:“兴国安邦”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3、齐读这一段。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