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全真模拟卷4(附答案带详解)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5384884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全真模拟卷4(附答案带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全真模拟卷4(附答案带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全真模拟卷4(附答案带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全真模拟卷4(附答案带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全真模拟卷4(附答案带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全真模拟卷4(附答案带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全真模拟卷4(附答案带详解)(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全真模拟卷(附答案带详解)1. 问答题:阅读诗歌片段,回答问题:寻梦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1)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但我不能放歌”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找出这段诗句中颇具象征意蕴的词。(4)这两节诗中,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答案: 本题解析:(1)表达了诗人此次重游故地、想重寻旧梦时的复杂情感以及寻梦不得时的怅惘情怀。 (2)表达诗人寻梦不得时的怅惘和落寞的心情。(3)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别离的笙箫、夏虫、

2、沉默的康桥。(4)比喻、象征。2. 问答题:阅读侯方域马伶传中的一段文字,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1.“昆山”、“分宜”分别指什么?2.分析“以分宜教分宜”双重借代的借代义。3.从马伶的成功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答案: 本题解析:1.指顾秉谦和严嵩。2.第一个“分宜”是双重借代,表层是用严嵩的籍贯借代严嵩,另一层是用现实中顾秉谦与严嵩同是奸臣的特点借代奸臣(顾秉谦)。第二个“分宜”,是用舞台上角色的特点(严

3、嵩的籍贯)借代舞台上演员扮演的奸臣(严嵩)。3.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要有吃苦耐劳、不甘失败、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艺术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深入生活,以间接生活体验来弥补直接生活的不足。3. 问答题:阅读马伶传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其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1.这段文字赞扬了马伶怎样的从艺精神?

4、2.“分宜”指的是谁?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一句影射了什么?答案: 本题解析:1.不甘失败、刻苦钻研、精益求精。2.“分宜”指的是严嵩。借代。3.影射当朝宰相与严嵩是一丘之貉。4. 问答题:阅读冯谖客孟尝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 ”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 ”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

5、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 ”对曰 :“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揭:过:(2)将这段文字中的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食之,比门下之鱼客:孟尝君客我:(3)冯谖弹铗而歌,当时人们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4)这段选文在刻画冯谖形象上起什么作用(5)这段选文刻画冯谖时运用了哪些方法答案: 本题解析:(1)揭:举起。过:拜访。

6、 (2)穷得没法养活自己,请人嘱托(请求)孟尝君。左右的人以为孟尝君看不起他,就拿粗糙的饭菜给他吃。给他吃,比照着门下有鱼吃的客人。孟尝君把我当作上客看待。(3)左右认为冯谖无好无能却“贪而不知足”。有人认为冯谖是装愚试探。(4)先抑后扬,凸显冯谖与众不同的“奇”。(5)直接人物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倚柱弹其剑”,属于行为细节描写。间接人物描写:用他人的反应刻画其性格,如“左右皆笑之”,“左右皆恶之”。5. 问答题:阅读作品片段,然后回答问题:在学问上费时过多是偷懒;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底怪癖。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底锻炼;盖人底天赋有如野生的

7、花草,他们需要学问底修剪;而学问底本身,若不受经验底限制,则其所指示的未免过于笼统。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因为学问底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们;这种运用之道乃是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一种智能,是由观察体会才能得到的。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为了信仰与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与议论;要以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为目的。(1)这段文字主要阐明了什么问题(2)培根对学问的个人看法是什么 这与他所主张的“知识就是力量”有什么关系(3)本段文字在说理论事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案: 本题解析:(1)这段文字主要阐明治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做表面文章、辩驳、议论和言谈,而是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

8、。 (2)“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即培养判断力和学会运用学问来处理和布置事务的综合应用能力,这也是培根所主张的“知识就是力量”思想的具体体现。(3)比喻、排比。6. 问答题:阅读诗经氓第五、六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战!1.从这两章诗可看出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征?2.本诗是否可称为“弃妇诗”?3.女主人公嫁到氓家受到什么样的待遇?答案: 本题解析:1.第五章写女主人公在嫁到“氓”的家里的这段时间里,夙兴夜寐地操持繁重的

9、家务,还要忍受“氓”变心之后对她的虐待,处境贫穷痛苦,被无理休回娘家,还受到娘家兄弟嘲笑,表现出女主人公婚后任劳任怨、忍辱负重的性格特征。第六章告诉人们,女主人公当了弃妇,不向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低头,也不自哀自怨,而是冷峻地总结了婚姻失败的教训,显示了她刚强果断、自尊自重的性格特征。2.可以称为“弃妇诗”,诗中女主人公就是被抛弃的,她讲述了自己痛苦婚姻的教训。3.受到了种种虐待,既要操持繁重的家务,还要被“氓”打骂;“氓”喜新厌旧,公然遗弃了她。7. 问答题:阅读陆游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

10、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今宵”、“月夜”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 本题解析:“今宵”说明三个场景都是在同一天晚上;“月夜”贯穿全诗,将三个场景笼罩在一起,凝聚在同一月光下,构成一幅对比鲜明的关山月夜的全景图。8. 问答题: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

11、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从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孳:天:爪:离:(2)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的含义。(3)将“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4)将“故不我若也”译成现代汉语。(5)郭橐驼所说的“植木之性”是什么(6)郭橐驼能不能真的使树“硕茂”、“早而蕃之”答案: 本题解析:(1)孳:繁殖得多。天: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爪

12、:用指甲抓破。离:被破坏。 (2)顺着树木的天性,使它的本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罢了。这句话揭示了郭橐驼的种树之道。(3)栽种时要像养育自己子女一样,种完之后,放到那里就如同扔掉一样。这句话是郭橐驼所说的树之天性:“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4)所以比不上我啊。(5)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6)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9. 问答题:阅读灯下漫笔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1.这里的“厨房”“筵宴

13、”“人肉的筵宴”各指的是什么?2.这里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3.鲁迅认为当时中国青年的使命是什么?答案: 本题解析:1.厨房”喻指中国;“筵宴”喻指中国固有文明;“人肉的筵席”喻指中国固有文明的“吃人”实质。2.鲁迅认为当时中国还处于“吃人”的、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3.当时中国青年的使命:“扫荡这些食人者”打倒封建专制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掀掉这筵席”彻底否定“吃人”的封建礼教;“毁掉这厨房”改造旧中国,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新中国。10. 问答题: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

14、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多:卒:(2)将这段文字中“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其含义。(3)本段选文的观点是什么(4)本段选文运用了哪种论证法 举例分析。(5)本段选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举例分析其效果。答案: 本题解析:(1)多:夸耀。卒:尽,遍布。 (2)“不正像米粒存放在粮仓之中吗?”事物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大小。(3)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反对自我夸耀。(4)类比论证法。从修辞角度说,因用比喻类比,也可称为比喻论证法。如以“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类比“中国之在海内”,以“毫末之在马体”类比人与万物的关系,结论是一切皆微不足道,不必自我夸耀。(5)反诘,如“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用疑问形式表达肯定判断,增强气势。比喻,“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