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21发达的古代农业新人教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5384880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21发达的古代农业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21发达的古代农业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21发达的古代农业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21发达的古代农业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21发达的古代农业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21发达的古代农业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21发达的古代农业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练案21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2020山西太原期中)礼记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这似乎是最早有关“禁止屠牛”的文字记载,以后的历朝历代法律中都有“屠牛律”的存在。这一规定本质上反映了(D)A社会进步理念先进B历代遵循传统礼制C法制完备保障全面D农耕经济发展需要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耕牛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生产工具,统治者通过“屠牛律”对其加以保护,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故D项正确;A选项不是本质,故错误;保护耕牛不是传统礼制,故B项错误;C选项的“完备”“全面”说法错误。2(2019河北衡水中学二模)春秋时期,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越王勾践在与吴国的战争

2、遭到惨败后,下令早婚并奖励生育。孔子到卫国访问,感慨其人丁兴旺。这反映了当时(B)A人口多寡决定各诸侯国的兴衰B小农经济得到国家政权支持C民本思想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D争霸策略推动社会转型加速解析根据材料“下令早婚并奖励生育感慨其人丁兴旺”并结合所学,春秋时期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小农经济以精耕细作为特点,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越王勾践鼓励生产,支持小农经济,故选择B项;诸侯国的兴衰不仅取决于人口,还有经济实力等条件,故排除A项;统治者奖励生育并不能代表提倡民本思想,故排除C项;重视小农经济并不一定代表能推动社会转型,故排除D项。3(2019陕西咸阳二模)下表是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全国

3、所辖郡数秦岭淮河以北郡数秦岭淮河以南郡数西汉1037429西晋1628676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D)A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C西汉王国问题已解决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数据,不同时期北方和南方郡数之比,由西汉时期的7429到西晋时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D项正确;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时期,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与政治中心南移无关,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西汉王国问题已解决,C项排除。4(2019甘肃、青海、宁夏联考)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

4、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C)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统治者“无为而治”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汉代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故自耕农经济得以发展,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属于政策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排除;西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西汉后期至东汉,故B项排除;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D项排除。5(2020湖北武汉市联考) “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节俭甚至他们穿的衣服都完全是以前他们祖先所穿过的。这就是说,他们除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外,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B)A勤俭节约的

5、传统美德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C吝啬守财的社会心态D精耕细作的劳动结果解析根据“无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没有体现勤俭节约是美德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中国人的习惯是节俭,而不是吝啬守财,故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精耕细作的内容,故排除D项。自给自足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故选B项。6(2020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B)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

6、单位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C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粟的收获量要远远高于欧洲粟的收获量,主要由于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B项正确。同时期的中西方农业经营方式基本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排除A项。6世纪时,我国农业生产尚未出现曲辕犁,排除C项。南宋时期,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7(2019陕西榆林一模)新唐书地理志详细记载散见于全国各地农田水利工程,尤以江南道和江南东道为最多。近人统计南唐时期长江下游各地水利措施的次数见下表。这反映了 (C)省份(今)隋朝(次)唐朝(次)浙江省244江苏省118

7、安徽省112A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唐朝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C经济重心南移进程明显加速D长江下游地区成为农业中心解析本题做题的关键有两个信息,一是文字信息,二是表格信息,两个信息共同指向的主旨是“全国各地农田水利工程,尤以江南道和江南东道为最多”。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就是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即经济重心的南移,故答案选择C项。A项中的重农抑商政策在隋朝仍被执行,且材料中无明显体现,故排除;由于我们无法看到北方或者其他地区水利工程的信息或其他农业发展的信息,故不能够以偏概全,所以B、D两项错误。8(2020安徽皖江名校联盟)据史载,屯田制始自西汉文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连续不断的战乱使中原大片耕

8、地成为无主荒地,为新的国家政权所占有,屯田制逐渐流行开来,屯田一般分为军屯、民屯两种,各有不同的组织和管理系统,不属郡县统辖。据此可知,屯田制的流行(A)A使被抛荒的土地与劳动者重新结合B促进了井田制的恢复C目的是抑制封建庄园经济的扩张D加速了自耕农的破产解析根据“连续不断的战乱使中原大片耕地成为无主荒地,为新的国家政权所占有屯田一般分为军屯、民屯两种,各有不同的组织和管理系统,不属郡县统辖”可知屯田制有利于抛荒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故选A项;井田制是先秦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随着商鞅变法的推行而被废除,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的发展,所以屯田制不是促进井田制恢复,故排除B项;屯田制实行的目的在

9、于恢复农业生产,而非抑制封建庄园经济的扩张,更不是加速自耕农的破产,故排除C、D项。9(2019甘肃一诊)宋朝时,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南方的开发、农作物的传播与发展,原来的作物种植结构几乎全被突破,以粟、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被以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所取代。其主要原因是(A)A稻麦轮作使耕地亩产增加B粟的产量已达传统农业极限C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D北民南迁刺激江南麦类发展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小麦种植扩展到南方,并形成了稻麦二熟制,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从而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取代了粟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故A项正确;没有数据表明宋代粟的产量已达传统农业极限,

10、故B项错误;中国的玉米种植开始于明朝,故C项错误;北民南迁刺激了南方麦类发展,这是粮食种植结构变化的前提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10(2019河南新乡三模)欧阳修撰新唐书地理志,于所修农田水利事,皆祥记载。据其所记载,散见于全国各处,而淮南道和江南东道为独多。北起楚州(治所在今天江苏淮安),南迄明州(治所在今天浙江宁波南)海滨,络绎不绝。据此可知,当时(C)A农业区域差别明显B南方社会比北方更安定C南方农业得到发展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解析材料“而淮南道和江南东道为独多”说明当时南方注重兴修水利,推动了农业发展,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农业区域差别,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南北方的安全

11、状况,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排除D项。11(2020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下表为中国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D)记述内容出处南阳太守召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汉书召信臣传凡水有灌溉者,水碾不得与争利,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大唐六典河渠令诸以水溉田,皆从天下始,仍先稻后陆宋庆元条法事类若有违反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元朝洪堰制度A历代王朝重视水利的兴修B封建官吏控制水权盘剥百姓C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D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的管理解析由材料可知,从汉到元都通过立法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管理,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无体现历代王朝重视水利的兴修,

12、故排除A项;材料中不能看出封建官吏控制水权来盘剥百姓,故排除B项;唐朝唐律疏议就有关水利的立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12(2020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概况(部分)。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C)年份人口(百万)粮食种植面积(百万公顷)粮食单产(千克)14007219.81 036165012332.01 095175026048.01 544182038159.01 840A成为中国经济领先世界的基础B生产力取得了质的突破C支撑起了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D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较为迅速,虽然人口大量增长,但农业的发展为

13、人口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故选C项;A项夸大了明清时期农业生产进步的意义和当时中国的国力,排除;生产力取得质的突破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环境恶化的结论无法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农业生产以繁重的体力劳动换取低微的收获,企盼以自己的辛勤劳作,维持对土地的占有和使用“一夫之耕,食有余也;一妇之蚕,衣有余也。衣食且有余,而家不以富者,内以给吉凶之用,外以奉公上之求也”。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控制下的“编户”,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的正常发展,社会就会相对安定,国家的赋入和储备就会

14、相应的增多,国力就会随之强盛。反之,自耕农大量破产,经济危机就会加深,社会就会动荡不安。但是,古代自耕农经济并不是独立于封建经济体系之外的“自由王国”,在它的身旁,存在着强大的地主制经济,即使有政府对自耕农的扶持,但是历代王朝都不可能把扶持自耕农政策奉行到底。在这两方面压力夹击之下,促使自耕农的不稳定系数增大,经常发生分化。摘编自松龄鹏翔略论自耕农经济结构及其历史作用材料三只要有土地买卖的存在,就会有土地兼并的发生,自耕农的小块土地是地主土地兼并的首要目标,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与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也无法躲避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盘剥。小农有自己独立的经济,生产积极性较高。生产动力就等于

15、生产力,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可供开垦的土地是有限的,人口的无限增加无疑会使农村中少地和无地的贫农增加,出现农民破产的现象。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古代中国导致小农经济破产的因素。答案(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地位: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直接受封建国家的控制。作用:大批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3)因素: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土地兼并;商品货币的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