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5383687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8.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3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一、监测目的(一)掌握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变化和长期趋势。(二)为登革热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控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三)动态监测疫点、疫区媒介伊蚊密度,评估疫情传播风险和伊蚊控制效果。二、媒介伊蚊的监测方法(一)布雷图指数法。1. 器具:手电筒、捞勺、吸管、蚊虫收集装置、标签纸等。2. 方法:每个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 4 个街道/村的居民区调查不少于 100 户,检查 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虫孳生情况,收集阳性容器中的蚊幼进行种类鉴定, 或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进行种类鉴定,计算布雷图指数(记录、统计表见附表 1,2)。 为避免连续监测

2、对蚊虫密度造成影响,相邻两次监测应在不同户次进行。户的定义:每个家庭、集体宿舍/单位办公室/酒店的 2 个房间、农贸市场/花房/外环 境/室内公共场所等每30 定义为一户。3密度指标:布雷图指数(BI )计算公式(二)诱蚊诱卵器法。1器具:诱蚊诱卵器、白色滤纸、隔夜自来水、标签纸等。2. 方法:每个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村的居民区共布放不少于100只诱蚊 诱卵器,一般每 25-30 米距离布放一个诱蚊诱卵器,主要布放在居民区、单位、学校等楼 顶天台、工地、空中花园或外环境的树木、花草、灌木丛等公共绿化带等,连续布放4天, 第4 天检查,收集诱捕成蚊,蚊卵需饲养至高龄幼虫或成蚊后进行种

3、类鉴定,计算诱蚊诱卵器指数。(记录、统计表见附表 3,4)。3. 密度指标:诱蚊诱卵器指数计算公式(三)双层叠帐法。1器具:双层叠帐(外层:长X宽X咼:XX ;内层:长X宽X咼:xx)、计数器、 手电筒、电动吸蚊器等。2操作:选择居民区附近的外环境作为监测地点,在上午或下午媒介伊蚊活动高峰时 段内,诱集者位于内部封闭蚊帐中暴露两条小腿,收集者利用电动吸蚊器收集停落在蚊帐 上的伊蚊持续30min,分类鉴定,记录诱蚊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地点、温度、湿度和风速 (附表 5)。个人防护:收集者需涂抹蚊虫驱避剂,诱集者工作结束时涂抹蚊虫驱避剂。3密度指标:叮咬指数计算公式三、常规监测(一)监测点选择。1.

4、 监测区域划分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及媒介伊蚊分布状况对省份进行分类,1类地区为近年常有登革热 暴发的省份,11类地区为近年出现过本地病例或根据我国伊蚊分布情况,暴发风险相对较 高的地区,111类地区为近年有输入病例报告,且有媒介伊蚊分布,具有登革热暴发风险的 地区。表 1 省份分类列表地区分类省份I类广东、云南、广西、海南、福建、浙江II类上海、重庆、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III类北京、河北、山西、天津、山东、陕西、辽宁2. 监测点确定I类地区确定至少15个登革热高风险县区(涵盖本省内全部登革热高风险区域),II 类地区确定至少10个登革热风险县区,111类地区选择5个县区

5、作为监测点开展伊蚊监测。(二)监测方法。各监测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布雷图指数法或诱蚊诱卵器法,并原则上长期使用 同一种方法。(三)监测季节和频次。I类地区登革热高风险区域的蚊虫活动季节,每月2次,间隔10-15天;II类地区蚊 虫发生高峰季节(5-10月)每月1次,111类地区参照本指南于6-9月每月1次。(四)标本保存及运输。1. 每年于伊蚊活动高峰期采集不少于 100 只干制标本,记录采集时间、地点、生境、 虫态等信息。2. 收集工作完成后及时寄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媒介室。(五)数据收集、报告及利用。1. 监测数据收集监测点有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人进行每月的媒介监测数据收集,

6、并计算相关的监测 指标,归档保存。2. 监测数据网络报告(1)上报时间各监测区县每月 25 日前将当月监测数据上报省级疾控机构,省级疾控机构于下月 1 日 前将本省各监测点数据上报国家疾控;(2) 上报内容:各监测区县的原始报表及半月月汇总报表。(3) 上报方式:各区县暂通过E-mail发送至,并在“主题”注明“XX省XX区/ 县XX月登革热媒介监测数据”。3. 监测数据利用(1) 各级疾控机构对监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并作为登革热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于 流行季节每月形成分析报告,反馈给相关部门和监测点。(2) 当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大于 20 时,提示存在登革热暴发高风险,建议 疾控机构

7、提请辖区政府组织开展消除蚊媒孳生地和灭蚊工作。(3) 首次发现埃及伊蚊时保存监测所获标本,立刻将监测结果报告上级疾控机构,核 实后提出处理意见。四、应急监测作为疫情调查处理的重要内容,启动在流行季节发现输入或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时应急监测。(一) 监测区域。核心区:以感染者住所或与其相邻的若干户、 感染者的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参考伊蚊活 动范围划定半径200米之内空间范围为核心区。 1例 感染者可划定多个核心区。警戒区:在核心区外扩展半径 200 米范围为警 戒区。农村一般以核心区周围自然村、屯,必要时 以行政村甚至乡、镇为警戒区。城市一般以核心区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为警戒区监控区:

8、根据不同登革热风险地区疫情大小、流行季节等因素,在警戒区外围划定监控区。(二)监测方法。所有登革热蚊媒应急监测点均须进行布雷图指数法和双层叠帐法监测,诱蚊诱卵器法 可酌情采用。(三)监测频次。布雷图指数法:登革热疫情发生 1-2 天内,核心区进行 1次全面覆盖调查和应急蚊媒 控制,随后每2-3天重复进行控制与调查,直至BI小于5;警戒区每周调查1次;监控区 每2周调查1次。诱蚊诱卵器法:核心区诱蚊诱卵器放置4天后每2-3天检查1次,发现阳性诱卵器时 收回并补充新的诱卵器;警戒区每周监测1次;监控区每2周监测1次。双层叠帐法:核心区每3天1次,警戒区每周1次;监控区每2周1次。(四)数据分析反馈

9、。1. 动态分析各疫点的伊蚊密度变化,及时报告疫情控制指挥部,通报相关部门,掌握 伊蚊控制效果。2. 风险评估(1)布雷图指数(BI)和诱蚊诱卵器指数小于5为控制登革热传播的阈值,大于5有 传播风险,大于10有暴发风险,大于20有区域流行风险,需要持续清除孳生地和杀灭成 蚊。(2)在 25 天内无登革热新发病例,且核心区内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降至 5 以下,同时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不高于2 (只/人时)可以结束本次应急处理工作。附表:1.伊蚊幼虫孳生地调查表2.媒介伊蚊孳生地监测统计报表3. 诱蚊诱卵器指数监测表4. 诱蚊诱卵器指数监测统计报表5. 双层叠帐法调查记录表6. 常见的伊蚊孳生

10、地附表 1伊蚊幼虫孳生地调查表调查时间:年月日调查地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区(县)镇(街道)村(居委 会)天气情况:晴阴雨口 气温:_C,最高 C,最低 C 相对湿度:%街道或村的地理位置:经度纬度编号地址、门牌调查地(室外/室内)盆景、水生植物贮水池、缸、盆闲置 容器 (碗、 瓶、 缸、 罐)明渠、假山水池竹头、树洞、石穴废旧轮胎绿化带垃圾、小积水其它水体积水数阳性数积水数阳性数积水数阳性数积水数阳性数积水数阳性数积水数阳性数积水数阳性数积水数阳性数附表2媒介伊蚊孳生地监测统计报表调 查 日 期调 查 地 占 八、调 查户数白 纹 伊 蚊 阳 性 容 器 数埃 及 伊 蚊 阳 性 容 器

11、 数合计阳 性 容 器数盆景、水生植物贮水池、缸、盆闲置 容器(碗、瓶、 缸、 罐)明渠、假山、水池竹头、树洞、石穴废旧轮胎绿化带小积水其它水体积水数阳性数积水数阳性数积水数阳性数积水数阳性数积水数阳性数积水数阳性数积水数阳性数积水数阳性数白纹伊蚊BI埃及伊蚊填表单位:填表时间:年月日BI合计BI填亍曼人审核人附表3诱蚊诱卵器指数监测表监测时间:年月日调查地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市 区(县) 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天气情况:晴口阴口雨口 气温:C,最高 C,最低 C 相对湿度:街道或村的地理位置:经度纬度检查地点诱蚊诱卵器单位、住户地址、门牌编号伊蚊卵(+/-)伊蚊幼虫(+/-)伊蚊成蚊(+/-)阳性总数注. “+”指诱蚊诱卵器有伊蚊卵、幼虫或成蚊附表 4诱蚊诱卵器指数监测统计报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