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成都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五校联考试题(附答案含作文范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5374807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成都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五校联考试题(附答案含作文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21年成都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五校联考试题(附答案含作文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成都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五校联考试题(附答案含作文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成都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五校联考试题(附答案含作文范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成都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五校联考试题附答案含作文范文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1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五校联考语文试题全卷总分值:150分完成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9分,每题3分“丹培拉与东方意蕴程俊礼绘画材料与作品的画面品质及技法、语言有着严密的联络。纵观西方绘画,材料几经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西方艺术家曾从日本浮世绘等亚洲艺术中汲取营养,但是对于中国画水墨意蕴和中国画所特有的精神情感的表意方式却鲜有深化探究。为了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我尝试运用“丹培拉这一西方传统绘画形式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

2、韵味,以求赋予这一传统绘画形式以新的相貌,借此展开我的艺术探究。“丹培拉是英语Tempera的音译,通常称作“蛋彩画,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欧洲最古老的画种之一。丹培拉主要以蛋清或蛋黄等易融水媒介作为绘画颜料的调和剂,有多种混合方式。它多水时薄如水彩,透明流畅;少水时那么饱满沉稳,速干的特性适于多层次的细腻描绘。在中世纪基督教美术中,丹培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展,并在文艺复兴时期到达顶峰,16世纪随着油画的兴起逐渐衰退,但至今仍广为流传,成就了伦勃朗、波提切利、弗朗西斯科、安德鲁怀斯等绘画大师和他们的传世经典之作,表达出丹培拉独特的艺术魅力。多层次的描绘让传统丹培拉绘画的制作过程耗时费力。

3、但其速干的特性是否也适用于主观情感的即时宣泄?是否为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提供了可能性呢?我在艺术理论中常常考虑,如何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如何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在丹培拉色彩的流动中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中国画强调“意在笔先。“意与意境、意象相关,是画家在情景交融的状态下物我合一的艺术表达。正是在“意的挥写中,画家将自然的存在状态与人的生命形态进展了链接,就像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阐释一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试图在丹培拉的色彩挥写中,追求客观描摹和主观精神的发挥中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境,体悟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中国油画家主动追求油画外乡

4、化、民族化的今天,以丹培拉这一西方绘画形式追求中国传统文人画意韵的“西语式表达,写“胸中逸气,表“象外之意。为此,我以中国式的写意形式,对适宜细腻描绘的传统丹培拉绘画材料进展了颠覆式运用,在自然风景的描绘等艺术理论中,更注重色彩运用的直觉性、随机性,强调西方表现主义和东方表现性绘画异质同构的审美特质。我希望通过作品传达一种更加接近东方古典哲学精神的境界,在色彩的流动中,让西方的丹培拉更多一抹东方意蕴。1以下关于“丹培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丹培拉是一种西方传统绘画形式,作者借它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B.丹培拉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通常称作“蛋彩画。C.丹培拉绘画颜料采

5、用的调和剂主要是蛋清或蛋黄等易融水媒介,有多种混合方式。D.丹培拉在中世纪基督教美术和文艺复兴时期开展并到达顶峰,16世纪逐渐衰退。2以下对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分析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具有适于多层次的细腻描绘的速干特性的绘画颜料让传统丹培拉绘画制作耗时费力。B.丹培拉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成就了一批著名的绘画大师及其传世经典之作。C.丹培拉绘画的速干性适于主观情感的即时宣泄,为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提供了可能。D.中国画家想对丹培拉绘画材料进展颠覆运用以创作更接近东方古典哲学精神境界的作品。3以下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随着西方绘画材料的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

6、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说明绘画材料决定着作品画面品质、技法、语言。B.西方艺术家曾汲取了日本浮世绘艺术的营养,却没有探究中国画水墨意蕴和精神情感的表意方式。C.作者在艺术理论中已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D.作者试用“丹培拉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是想赋予丹培拉以新的相貌,更多一份东方意蕴,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

7、,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假设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那么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