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历史文化特点及其资源优势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5361984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历史文化特点及其资源优势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甘肃历史文化特点及其资源优势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甘肃历史文化特点及其资源优势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甘肃历史文化特点及其资源优势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甘肃历史文化特点及其资源优势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历史文化特点及其资源优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历史文化特点及其资源优势(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历史文化特点及其资源优势2012-04-11甘肃日报甘肃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要把甘肃建设成文化大省、强省,推进社会主义 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大力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培育和 发展。准确把握和深入了解甘肃历史文化特点及其资源优势,是我们正确认识甘 肃历史文化及其资源价值的切入点。一、久远性。久远的甘肃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在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中作用至为重要。 甘肃早在旧石器时代 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新石器时代先民的足迹已经遍及各地, 而且创造了堪称 辉煌的远古文化,以大地湾为代表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发现表明, 甘肃是中华文 明的重要起源

2、地。自仰韶文化以来,相继兴起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与关中地 区的远古文化同属于以炎帝部族为代表的西羌文化。而从马家窑文化开始,甘肃古文化的地方化趋向日渐明显,青铜时代的氐羌、西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 文化在华夏民族形成和早期中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来中国历史走向和中华文化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周秦文明,陇右是其导源发祥之地。从此之后,甘肃的发展总是与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文化的演变紧密相连。二、多样性。文化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甘肃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人文土壤, 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古代文化。如史前时代的伏羲文 化、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先秦时期的寺洼文化、辛

3、店文化、沙 井文化、羌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秦汉以来的边塞文化、三国文化、 五凉文化、唐宋农牧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还有民俗文化、 长城文化、简牍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石窟文化、宗教文化等等。这一个 个或不同类型的文化,独具特色和内涵,成为甘肃历史文化百花园的一朵朵奇葩。三、民族性。多元纷呈的民族文化。甘肃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区 域,从先秦至魏晋北朝时期的西戎、氐羌、大月氏、匈奴、鲜卑,到隋唐宋元明 清的吐蕃、党项、蒙古族、回族、藏族,都曾一度或长时间生活于陇原大地。各 民族长期交错杂处,既有和睦相处、融合同化,又有争夺与战争。在这样一个各 民族相互交流、相

4、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既得以传承与弘扬, 又得 到创新与改造。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也强化了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 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的融通,增强了彼此关系和相互认同。四、过渡性。中华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通道。甘肃省深居内陆,地处我国三大高原的结合部,也是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历史上这里长 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错带和农牧经济的过渡区。这种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 境,成为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互动发展的肥土沃壤。甘肃也曾是中西文化与商贸 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横贯全境,中华文化的西传与扩散,域外文化的输入与吸 纳,都对甘肃地域文化带来深刻影响。甘肃地区无疑是多元文化的聚合

5、区和生长 带;是中外文化交流传输的预热区和化合带。 所以,古代甘肃地区堪称是中华文 化不断创新和繁荣发展的重要营养池与基因库。甘肃省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但目前还不是一个文化大省。实现社会主义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我省建设文化大省指明了方向。如何将文化资源大省发展为 文化大省,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谋划。实现文化大省的建设目标,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是基础,文化产业开发是核 心。必须以大力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为前提, 以发展文化产业为主体。甘肃历史文 化资源的开发,又必须以学术研究为先导。只有对类型多样、独具特色的甘肃历 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基本特点和核心价值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和揭示, 甘肃文化的 发展和产业开

6、发,才会有所依归,才会抓住文化的灵魂。因此,文化产业发展、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深入的学术研究和内涵挖掘必不可少。 应以高校、科研单位 为主体,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牵头,设立有关的协作机制,给予经费支持,以有 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专题研究和联合攻关。 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是一个量大面 宽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计划、全面开发,也要突出重点、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无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或者是文化产业的创建,我们都需要有开阔的 视野和开放的心态,要有引进吸收、合作研究开发的勇气和气派。既需要科学性、 前瞻性的战略设计,也需要许多部门、行业甚至广大民众的协作、配合与支持。文化建设春意浓2012-04-1

7、1 来源:襄阳日报今年初,襄城区出台一号文件一一 关于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加快文化襄城建设的意见并召开文化襄城建设动员会,全面落实省、市建设“四个襄阳”的战略部署,推进襄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文化襄城建设。热词一:以文化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引领、渗透、提升作用,采取全民阅读、专家讲堂、主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深入开展全民学习活动,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系列活动,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先进典型,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活动,推进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全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 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提高宣传发动、舆论引导水平,健全党委、政府

8、新闻宣传机制,加强与省、 市媒体合作,精心组织重大主题、 重大典型宣传和主题外宣活动,加大文化襄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热词二:以文惠民加强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规划建设完善的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争取重大公共文化项目落户襄城,力争每个集镇增建一处文体活动场所。加强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提高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度,实现文化惠民工程全覆盖;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挖掘民族、民俗和民间文化,扶持和培育一批戏曲、舞龙舞狮等特色民间文艺团队。大力开展“文化三下乡”、“文化四进”等文化惠民活动,每年广场演出100场次以上,送戏下乡 30

9、场次以上,送电影500场次以上;整合文化优势资源,做大做强具有襄阳地域元素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旅游文化、军事文化、生态文化等,推动各项文化节会活动蓬勃开展。以北街文化 一条街、十里汉江文化长廊为龙头,开展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名街创建,特色文化街巷占 城区街巷的80%以上。热词三:以文兴业科学修定襄城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到2016年,基本建成1个综合型文化产业示范园区,3个以上专业型文化产业园区,培育5家以上资产过亿元的骨干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互动, 抓好古城区、三国文化产业园区、 蜿山文化旅游区和汉江风光带等 “三区一带”的开发。用文化、科技提升改造现有工业、农业等传

10、统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 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 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 园和文化产业链,以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襄阳智谷文化产业园、教育装备产业园、文博书画鉴定交易中心和艺术家村等“三园一心一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娱乐休闲、工艺美术、创 意设计、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及关联产业。扶持壮大演艺娱乐业,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力量发展数字电影院线,着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襄城的支柱产业。热词四:以文聚才建立全区文化人才信息库, 实施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双带”工程,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 质、复合型文化人才;在经营管理、创意策划、经纪营销等领域,培养、引进、造就一批文 化人才;聘请专

11、家、学者组建文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与知名院校签订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为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选拔一批专业人才充实到各级文化部门,建成区、乡、村三级文化人才网络;建立激励机制,培养造就一批业务尖子和文化名人, 树立一批德艺双馨的典型,重视发现和培养民间文化能人、文化传承人,评选表彰襄城乡土艺术家、民间艺术传人、文化经纪人和“襄城十大文化杰出人才”等,把襄城打造成具有广 泛影响的文化人才高地。承德:突出山庄文化特色建设文化品牌城市2012-04-10稿件来源: 河北日报突出山庄文化特色建设文化品牌城市一一承德市打造城市品牌增强竞争实 力系列之三“一座山庄,半部清史。避暑山庄

12、承载了清代时期许多民族和谐的重大历 史事件,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后形成与巩固的历史见证。避暑山庄文化是多民族统一的文化,也是避暑山庄能够屹立于世界遗产之林, 辉煌古今的内在脊柱与灵 魂。近年来,承德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一直追寻和传承避暑山庄所特有的文脉,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城市魅力、活力和竞争力。今后,承德将更加突出避暑山庄文化 特色,按照“保护文化根脉、促进文化转化、放大文化效应”发展思路,进一步 激活历史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互动融合,构建文化品牌城市。保护文化根脉,擦亮“金字招牌”承德因避暑山庄而建而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群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 更 是承德文化的“根”与“魂”。避暑山庄融北方园林之雄

13、伟,南方园林之秀美, 创造了独特的造园艺术和自然风格,是承德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承德市经过规划、提炼,挖掘出我省首个城市形象标识“避暑山庄和合承德”,并发行有关城市形象标识个性化邮票。 市委书记郑雪碧说,避暑山庄就是中国的 缩影,中国的一些最佳建筑、名山名湖,都在山庄有体现。站在科学发展的新起 点上,坚持尊重自然、尊重山水、尊重历史,突出山庄文化特色,下大力气推进 老城区“中疏”,加快新城区建设步伐,抓好环境综合整治,为世界文化遗产“松 绑”、“让位”。承德的文化旅游定位,努力做到一砖一瓦皆文化,增强人们对城市的自豪感、 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既是承接了城市发展的文脉,也是彰显了城市的竞

14、争 力。由于历史原因,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处于村庄包围之中, 遗产周边充斥着杂 乱拥挤、高矮不一的民房,街道破旧,影响了世界遗产的保护、城市品位的提升。 为此,承德市把保护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近年来,该市一手抓文物本体保护,连续实施了三个十年整修规划,先后完成了山庄两宫门 区域、外八庙区域等5次大规模的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周边拆迁整治工程。2010年,又实施了承德史上最大规模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拆迁改造工程,总拆迁房屋建筑总面积130万平方米。正是由于300多年的皇城亮出“全脸”,旅游连续 出现井喷景象,旅游人数和收入每年以 20-30%曾长。促进文化转化,打造“山庄品牌”承

15、德是一个被文化托起的城市,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承德市积极将文化 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强力打造“避暑山庄和合承德”的系列“山庄品 牌”。2011年相继出了两台具有山庄文化特色的文化大戏:投资 2亿元的鼎盛 王朝康熙大典大型实景演出,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皇家文化实景演出; 另一场大型原创多媒体风情舞蹈诗 帝苑梦华也在游客中好评如潮。这两场大 型文化演出,打破了承德旅游“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尴尬局面。“承德是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皇家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草原生态文化是 最为突出四大特色。”承德市长赵风楼介绍,为使历史文化“活”起来、文化软 实力“硬”起来,承德市将丰富的文化

16、资源和城市建设进行完美的融合,今年组 织开展了 “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突出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基础设施三个重点领域,抓好项目开发储备、引进争取、开工建设、实施运营四个环节,以 促进文化产业提速升级为主线,建立健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体制机制, 以项目 聚集生产要素,以项目拉动投资增长,以项目推动工作落实。山庄文化博大精深。打造高端文化业态是该市促进文化转化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承德市综合分析资源特征和市场需求,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多元的文化、 独特的山水、宝贵的历史遗产与现代休闲娱乐项目结合起来, 着力发展文化创意 产业。今年,该市还要加快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避暑文化产业园、清文化产业 园等34个在建和新建10亿元以上重点文化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