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分组讨论来提高学生课堂效率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5358616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用分组讨论来提高学生课堂效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巧用分组讨论来提高学生课堂效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巧用分组讨论来提高学生课堂效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巧用分组讨论来提高学生课堂效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巧用分组讨论来提高学生课堂效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用分组讨论来提高学生课堂效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用分组讨论来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摘要:分组讨论教学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组织学生讨论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何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佳呢?一是对于易混淆的问题要组织学生讨论;二是对题意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可组织学生讨论;三是对一题多解的问题要组织学生讨论;四是对例题解答方法的总结要讨论;五是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组织学生讨论;六是对疑难的问题讨论。 关键词:分组讨论;数学教学;能力 解决问题是训练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解决问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应用,把从认数和计算中所掌握的基础

2、知识以及初步接触的基本数量关系运用于实际问题,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教学呢?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对学生易混淆的问题,组织学生去讨论解决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问题之间既有联系又能区别。如分数乘、除法的问题,它们纵向、横向联系的知识比较多,学生在解答时不易分清,常出现混淆。在教学中,笔者根据这些问题的特点,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一般以座位周围每四个同学为一小组,并按学习成绩的不同层次适当搭配进行讨论研究,使各类学生都有收获。如讨论易混淆的两类问题的结构有什

3、么不同?条件和问题有什么不一样?各用什么方法解答?解法有何异同?例如:一辆小轿车每行驶150千米就耗油12升,那么这辆小轿车1升油可以行使多少千米?行驶1千米耗油多少升?多数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经常混淆,不知该如何区分,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数量关系掌握不牢固。学生在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课堂气氛热烈。通过讨论,让学生加深了对这些易混淆题的认识,理清了两类题解法上的区别和联系,揭示了各自的解题规律,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性。 二、对题意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可组织学生去讨论 在解决问题时,读题、审题是前提。学生通过读题,筛选出题中的关键词语,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题中已知什么

4、?要求什么?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通过讨论,可为学生寻找解决问题思路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某电视机厂四月份生产350台彩色电视机,相当于生产的黑白电视机数量的一半,四月份共生产电视机多少台?”学生读完题目后,先指出题中的已知“生产彩色电视机的数量以及黑白电视机数量与彩色电视机数量的关系”,要求“一共生产电视机多少台”。然后讨论:(1)求共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2)第一步先求什么?(3)求黑白电视机数量的关键句是什么?(4)“350台彩色电视机相当于生产的黑白电视机数量的一半”是什么意思?通过讨论,学生把以上问题弄清楚后,题中的数量关系也就找出来了,解题思路也就

5、形成了。 三、对一题多解的问题要组织学生去讨论解决 对一题多解的问题,教师组织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学时,教师在学生对题目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引导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同中求异,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解法。例如,对于这样一道习题:“红星村要修两条水渠。第一条水渠长480米,修了6天。照这样的速度,第二条水渠条长720米,要比第一条多修多少天?”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讨论中学生都积极参与,各抒已见,通过讨论,得出了多种教师意想不到的解法:720(4806)-6;(720-480)(4806);6480720-6;6480(720

6、-480);6(720480)-6 这样,通过对问题多种解法的讨论探索,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而且开拓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广阔性,培养了学生解题时同中求异的创新精神。同时,通过对不同解法优劣的比较,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法,从而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四、对例题解答方法的总结,可交给学生去讨论 教材中的解决问题例题都是比较典型的问题,对解同类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教学中,如果把例题解答方法的总结交给学生去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不是靠教师总结得出现成结论,而是通过讨论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将会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例如,在教学分数乘

7、、除法基本的问题例题后,就让学生讨论总结解答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边想边议,不断补充完善,不仅总结出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的结论,而且还讨论出“单位1是已知量,求这个量的几分之几用乘法;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这种简单易行的计算方法,也为今后学习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解决问题时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计算打下基础。 五、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解题错误,要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找出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正确

8、解法是什么?使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通过讨论,出现错误的同学印象会更加深刻,可取得比教师个别辅导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同学们做了黄花25朵,红花20朵,黄花比红花多几分之几”这问题,部分学生出现了解答错误。笔者就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其他同学帮助出错的学生找出了用“黄花的朵数跟红花的朵数比”的错误原因,弄清了应该用“黄花比红花多的朵数跟红花朵数比”的道理。通过小组讨论,使他们对题目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准确性;同时也弥补了教师个别辅导时在时间上的局限性,对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重要作用。 六、对疑难问题的讨论,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加强学生的课堂讨

9、论,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让学生去讨论。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能力,选择那些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解答能力的问题,组织学生去讨论。同时,在学生讨论时,教师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积极引导、启发,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知识的果实。例如:“学校买来3张桌子和9把椅子共用去252元,知道1张桌子和3把椅子的价钱正好相等,每张桌子和每把椅子各是多少元?学生在讨论解决这一疑难问题时,一时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能不能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把桌子或椅子进行折合,先求出其中一种东西的单价,再算另一种东西的单价?”学生恍然大悟,课堂讨论气氛热烈,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但使学生突破了难点,而且获得了解答这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总之,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灵活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养成勤于动脑、善于动口,积极探索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大面积提高解决问题的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