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某区地产规划概要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5352764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7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昌市某区地产规划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宜昌市某区地产规划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宜昌市某区地产规划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宜昌市某区地产规划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宜昌市某区地产规划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宜昌市某区地产规划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昌市某区地产规划概要(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 本 目 录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分区性质、规模与发展方向- 2 -第三章 分区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3 -第四章 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规划- 5 -第五章 规划结构与用地布局规划- 6 -第六章 综合交通- 9 -第七章 园林绿地规划- 11 -第八章 城市设计引导规划- 11 -第九章 环境保护规划- 13 -第十章 工程规划- 13 -第十一章 综合防灾规划- 15 -第十二章 “四线”规划管制- 16 -第十三章 近期建设规划- 17 -第十四章 旧城改造与中心区规划- 17 -第十五章 规划实施建议- 18 -第十六章 附则- 18 -附表1:规划医疗卫生设施一览表- 1

2、9 -附表2:规划中小学一览表- 19 -附表3:建设用地平衡表- 21 -附表4:各片区用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一览表- 21 -附表5:各片区公共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一览表- 22 -附表6:城市主干道一览表- 27 -附表7:城市次干道一览表- 27 -附表8:规划主要公园绿地一览表- 28 -附表9:规划变电站一览表- 28 -附表10:规划区文物古迹一览表- 29 -附表11:近期建设项目一览表- 29 -附表12:规划改造地块一览表- 29 - / 2007-2020市西陵分区规划(文 本)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适应市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更好地落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对

3、西陵分区的规划要求,更有效地指导西陵分区的规划控制和开发建设,特编制本规划。第二条 规划区围本次分区规划的规划围为:东起港窑路、西至黄柏河旅游服务区、南以长江为界、北以西陵区行政界限为界,规划总面积为56.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36.37平方公里。第三条 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 2008.1.1)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2006.4.1)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4、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5、国务院关于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6、城市规划强制性容暂行规定(建设部)7、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8、西陵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4、十一五”规划9、分区现状调查资料与其他相关规和法规第四条 规划指导思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促进西陵分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 1、落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规划要求,更好地为都市区发展服务,为实现“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服务。2、以市、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科学分析西陵分区在区域和城市中的作用和地位,合理确定分区发展方向、性质和规模,合理安排建设时序。 3、以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契机,强化西陵分区在城市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加强城

5、市商业中心、文教科研中心、体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和政治中心等五大职能中心的规划建设,通过中心集聚来辐射和带动城市整体品质的提升和区域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4、充分利用西陵分区优越的自然生态和江岸资源,引入城市设计手法,突出滨江城市特色,抓住城区与周边可利用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结合商业步行街、CBD、黄柏河旅游服务区的建设,做足山水文章,创造出独特的城市风貌景观。第五条 规划原则1、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原则。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本分区与城市其他分区和都市区的发展规划,实现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空间的合理布局;结合西陵分区实际情况,实现城乡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郊区失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2、可持续发展原则

6、。立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保持生态平衡。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水平为目标,适当控制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发强度,相应调整各项用地的性质比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配套,适应世界水电名城建设的需求。 3、以人为本原则。规划应当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环境需要,创造有利于人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础条件。在考虑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住宅布局、交通网络等规划问题时,把市民的居住和出行要求放在首位,尽可能地提高西陵分区的宜居程度,使整个地区成为环境优美、功能齐全、高效文明的现代城市示区。 4、弹性发展原则。城市规划是针对未来的发

7、展计划,而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时序性,因此,本分区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留留了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满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弹性需求。 5、可操作性原则。分区规划的编制,一方面应当成为下一层次规划的指导,另一方面应当与城市政府对城市开发建设的控制与管理相结合,这就要求规划容要充分体现实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易于操作管理。第六条 规划期限本次分区规划的规划期限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保持一致,规划近期为:2007年-2010年;规划远期为:2011年-2020年。第二章 分区性质、规模与发展方向第七条 分区性质西陵分区是市双中心的重要一极,是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发展商贸物流

8、、居住、文体科研和旅游服务为主兼有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的城市综合区。第八条 分区规模1、人口规模:规划近期(2010年)人口规模为47.5万人,远期(2020年)人口规模为48万人。2、用地规模:规划近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8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在36.37平方公里。第九条 发展方向西陵分区的主导发展方向为向北和向西,即“北联西进”,以北联为主、西进为辅。向北主要发展商贸流通业和都市型工业,以东山四路的建设为契机,拉开分区发展骨架,加快西陵分区与晓溪塔分区的对接与融;向西主要发展旅游服务职能,通过平湖旅游小区的开发建设来提升市的旅游服务水平和档次,强化城区旅游与三峡旅游的联系。第三章 分

9、区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第十条 分区发展总目标西陵分区未来发展的总目标为建成“三心一区”,即:1、商贸商务中心:以解放路、铁路坝、洲坝、东山等四大商业圈为核心,突出精品特色,充分发挥城市商贸资源的集聚效应,配套构筑现代商务平台,使西陵分区成为带动市乃至渝东鄂西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辐射之源和区域性企业总部的集聚之地。2、旅游服务中心:呼应全市“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设目标,发挥城市服务资源集中的优势,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各要素的科学布局、优化组合,配套和改造升级,大力发展以旅游服务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通过优化旅游产业

10、发展环境来强化旅游服务功能,使西陵分区成为游客集散、留驻的温馨之家。3、科教文体中心:依托分区科教文体资源和人才智力资源的优势,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形成较为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国民教育体系、智力支撑体系、文体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等一系列社会服务体系,使西陵分区成为市最具科技创新能力和投资发展潜能的魅力之区。4、宜居创业之区:积极把握市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的机遇,全力推进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引导居住用地的合理布局,通过改造现有旧住宅区和建设高标准新居住区,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积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使西陵分区成

11、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之地。第十一条 发展策略1、区域发展策略加强与城市其他分区在经济、社会、交通、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在区域整体发展前提下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形成区域资源共享、建设共赢的发展局面。2、经济发展策略(1)鼓励商贸商务、旅游休闲、文化体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资源节约型绿色产业发展;引导都市工业、建筑房地产、物流等产业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同时限制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产业发展。(2)以传统产业升级为基础,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实力基础,积极拓展金融商贸、教育研发、旅游休闲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型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促进西陵分区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3、社会发展策略(

12、1)适度控制人口规模,稳定外来人口,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整合。(2)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公平配置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3)加强城区和乡村社区建设,增强社会凝聚力,为居民参与城市管理提供途径。4、文化发展策略(1)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为基础,有序利用西陵山水文化资源。(2)严格保护区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加强法制建设。(3)积极培养都市休闲文化,结合都市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引入新型文化创意产业。(4)建设多层次城市文化设施,确立西陵文化大区地位,支撑文化产业发展。5、环境发展策略严格控制全区各类污染源,全面整治水土流失,有效控制新的土地开发,切实加强大气、水

13、土,东山与周边自然山体的保护,把西陵分区建设成为全市环境和生态保护示区。第十二条 城市建设目标1、控制规模: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口规模和土地开发强度的控制是影响城市规模的关键因素。分区未来的发展应遵循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原则,适度控制土地开发强度,严格控制人口数量。2、完善功能: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要求,对区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进行调整,改造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的工业、批发市场和破旧住宅区,加强商业零售业、文化体育产业和旅游服务业的开发建设,完善城市功能。3、改善交通:交通网络是城市的血脉,交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运行效率。本分区交通环境的

14、治理应充分挖掘现有路网的潜力,完善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系统,明确道路功能,提高运行效率,形成多元化的路网结构和捷运系统,改善整体交通环境。4、完善配套:公共、市政设施的配套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要实现“世界水电旅游名城”、“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必须从新的高度审视分区现有的配套设施,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加以重视,在政策上加以优惠,在管理中加以严格控制,完善和落实本区的配套设施系统。5、美化环境:城市的更新改造是城市自我完善的过程,分区今后的发展既要走“外延式”的扩,更要走“涵式”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外延式”的扩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涵式”的集约化

15、发展要以“调整、改造、提高、完善”为基本方针,把建设的重点放到公益性设施的完善和城市面貌的更新上,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第四章 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规划第十三条 建设限制性分区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用于指导城市开发建设行为。禁止建设地区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首先地,是为保护生态、自然和历史环境,满足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需要严格控制的地区;限制建设区主要是指自然条件较好的生态重点保护地和敏感区;适宜建设地区主要是指适宜城市建设和村(居)民点建设的地区。第十四条 禁止建设区禁止建设地区,包括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坡度大于25度的水土保持区、地质灾害易发区、保护性绿地、大型基础设施通道控制带、水体河流控制区以与其他需要控制的地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镇建设行为。第十五条 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地区包括风景名胜区的非核心区、森林公园与经济林、一般农田、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坡度介于15度和25度的水土保持区、行滞洪区等,应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市建设用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