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反思2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5348286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园林》教学反思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州园林?教学反思2课堂案例 (一学生说:“我感受不到?苏州园林?的一丝美感。 ?苏州园林?的教学已近尾声 ,照例 ,我又询问学生还有什么要说的。沉默一下之后 ,一个男孩子举手了 ,一发言 ,却是石破天惊 ,他居然说他没有在这篇文章里面感受到一丝美感。?苏州园林?虽然是一篇说明文 ,可它是一篇谈苏州园林之美的说明文 ,是大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经典之作 ,怎么不美呢?就上课的情形和孩子的学习反响来看 ,我还自认为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是成功的 ,他们对于说明文的阅读把握也是挺到位的。可想不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他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附和 ,纷纷表示也有此感。他的问题、大家的表现让我一惊 ,然而我又实实

2、在在看到许多学生眼睛里因为这一问题而散发的荣耀。 此时 ,我的脑子飞速运转 ,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顺利完成了 ,这个问题要不要展开?这个问题较复杂 ,会不会把握不住?然而放过它 ,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教学机遇 ,不解决这个问题 ,可能会打击他的积极性。既然已经出现了 ,不如乘机引导 ,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于是 ,我决定还是解决这个问题 ,先摸清状况:“你们所说的无美感究竟是指文本无美感还是苏州园林无美感?问题提出后 ,全班议论纷纷 ,最后答案是两者都有。问题的症结弄明白了 ,多花费些时间做些额外的事或许也有价值。可是具体怎么做我心中确实也是没有谱 ,孩子们已掌握了说明文的知识要点 ,他们不认

3、可的是作者的行文风格 ,而这恐怕不是靠我生硬的灌输就能扭转的思维。适逢救命的下课铃声响了 ,我也趁机宣布下课 ,请同学们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下节课再讨论。 二学生说:“我同意你的观点 ,但我保存我的观点。 回办公室的路上 ,听到叮叮当当的响声 ,一看 ,是学校为了迎校庆 ,正在整修教学楼前坪花坛 ,那花坛外围是一溜整齐的四季青 ,中间是一整块碧绿的兰草 ,中心是一棵挺拔的小松树 ,看得出追求的就是西方园林规那么式的人工雕凿美。再一想 ,教学楼后坪花坛风格却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 ,几竿修竹 ,凤尾森森 ,几株木槿 ,上下错落 ,绿草茵茵 ,极具清幽之美。念此 ,脑中豁然开朗 ,此乃极佳的

4、教学工具。 又到上课 ,先给孩子们十分钟去看看学校的前后两个花坛 ,请他们回来后告诉我哪个更美。孩子们自是欢呼雀跃的去看了 ,回来都迫不及待的告诉我 ,当然更喜欢后坪花坛。他们的理由也显示出他们已具备初级审美趣味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也有一定理解。于是 ,我趁热打铁 ,问他们叶圣陶先生是不是也持这个观点并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聪明的他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文章中的段落:叶圣陶先生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时就是用“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我再追问 ,除了这点美之外 ,作者还介绍了苏州园林具备的哪些美 ,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经过一番挖掘 ,大家又找到了许多文段 ,顺带也回忆了我们

5、家乡很多美丽的景点。看着大家心满意足的样子 ,我问他们:“苏州园林到底美不美呢?此时是异口同声:“美。而经过这样一番讨论 ,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无形中也有所提高。解决了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美不美没有解决。 我又开始提问 ,这样美的园林你们认为怎样写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来?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 ,他们认为用写景的记叙文最好了 ,并且文中要夹杂大量的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用优美的语言来衬托美丽的园林。对于这一点 ,我深表赞同。观点得到认可的孩子们对叶圣陶的文章越发挑剔起来 ,觉得他写得实在是太朴实了。我引导他们回忆旧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你们感受到

6、的苏州园林之美是不是作者的文章带来的?经过一番梳理 ,孩子们恍然大悟 ,原来叶圣陶先生要介绍的苏州园林有一百多个 ,而他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 ,透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 ,找准了它们异中之同的特征 ,再用精练、简洁、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 ,这是多么了不起啊;且这篇文章是为一本影集写序 ,所以文章留有余地 ,目的就是要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 ,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欣赏一番 ,去领略其中的美景。至此 ,孩子们即使不是很欣赏叶圣陶的这篇说明文 ,至少也得到了一个知识:写作目的不同 ,读者不同 ,那么作品的表现形式也要有所不同。教学反思 这堂课超出原先设计 ,学生自由讨论 ,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精彩的发

7、言出乎我的意料 ,让我惊喜不已;这堂课也使我开始探索语文课堂的功能性 ,语文课堂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呢? 1、语文课堂 ,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首先 ,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 ,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使学生能够尽情地“自由参与 , 然后 ,教师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教师那么需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 ,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 ,敢于质疑 ,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

8、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 ,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 ,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 ,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最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 ,最终获得提高 ,“有疑者却要无疑 ,那么此方是长进。 2、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 ,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开展的学习主体 ,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 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 ,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 ,我们应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气氛 ,应用恰当的形式 ,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 ,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当学生对于前人所谓的“定论有了疑心 ,不再人云亦云时 ,教师要告诉

9、学生 ,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 ,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 ,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3、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 ,有着深厚的生活根底和广泛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身边人文环境、图书、网络等收集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更要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课外 ,跟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创造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读书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大语文教育。本堂课我就是利用了身边的活生生的实例 ,让学生客观形象感知了文本对象 ,然后把这种感受应用到语文学习当中来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4、语文课程的包容

10、性 ,综合性 ,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 ,决定了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自己的聚合思维能力。 学科渗透题是是中考语文试题一种新的题型 ,此类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的理解、分析、判断、综合能力 ,命题者 有效的利用其他学科的语言信息和知识串联成具有一定问题情景的知识网络题 ,不仅考查学生的各学科知识内容 ,还要考查课外内容 ,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阐释、对跨领域学习的提倡、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要求 ,为中考语文试题提供了有力的考查依据。这些将促使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世界的命运 ,表达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本堂课关注了造型欣赏、人文景观等其他学科问题 ,带着学生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 ,扩大自己的知识范畴。作为教师 ,就要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热点、焦点问题 ,更要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知识 ,还要经常思考这些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性 ,为跨学科考查奠定根底 ,最终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融会贯穿 ,掌握运用已学会的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能力。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