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设计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5344476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过程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学过程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学过程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学过程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学过程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过程设计(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19.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课时 矩形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一、情景与导学教师明确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学生去发现矩形角的特点,引出矩形定义复习旧知识,为引出新知识做铺垫。二、合作与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从对边、对角、对角线、邻角找矩形的性质。教师待充分探索后,请学生展示证明的方法。通过特征的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启思与点拨 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发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从多边形中抽象出三角形来研究。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引导学生选择恰当方法进行证明通过独立思考、学生交流、完成证明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推理论证能力四、合

2、作与探究学生动手操作,回答问题从直观的操作的角度发现问题,使探索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19.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2课时 矩形判定 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一、情景与导学 学生复习矩形定义,教师重点关注矩形定义的再认识,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索的兴趣复习旧知识,为引出新知识做铺垫。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二、合作与探究教师引出课题,矩形的其它判定方法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学生交流、完成证明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推理论证能力引导: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引导: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问题:你能归纳矩形的几种判定方法吗? 教师设立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特殊性,

3、教师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探索过程和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指导个别学生探索,教师和学生一起逐一探究,得到矩形的判定,并让学生口述证明。三、内化与提高学生思考后单独回答让学生正确地进一步认识矩形的判定四、启思与点拨例1:如图,M为平行四边形ABCD边AD的中点,且MB=MC,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例2: 如果平行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平分线能够围成一个四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判定方法,并规范写出证明让学生正确运用判定,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第十九章菱形(第3节课)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一、情境与导学投影一组图片:中国结、铁丝网、有菱形图案的图片

4、。学生观察,讨论先让学生有初步的感知为引出新知识做铺垫。二、引入教师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主要为了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接受知识到探索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教师进行演示并问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再打开,你发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学生回答并归纳得出菱形的定义与性质得出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

5、能力。菱形与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并由此总结菱形的面积公式。即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解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同时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历经困难探索结果而轻松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1.已知菱形的周长是12,那么它的边长是( ).2.菱形ABCD中,对角AC=6,BD=8,则菱形的周长=( ),面积=( ). 3.菱形ABCD中,O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已知AB5cm,AO=4cm,求两对角线AC、BD的长。要求学生不但可以顺利完成简单的基础填空练习,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例题的解题过程。老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有条理的写出例题的解题过

6、程教师及时查漏补缺,规范解题格式。此题完成后,学生已顺利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小结,师生进行补充。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十九章菱形(第4节课)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一:(1)复习菱形的定义与性质,由菱形的定义判定菱形。(2)菱形还有其他的判定方法吗?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明确菱形的定义可作性质又可作判定方法。教师引出课题:菱形还有其他判定方法吗?学生对菱形的再认识,是对菱形定义的深入理解,也是探究判定方法的基础。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活动二、问:将木条转成什么的位置,这时这个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平行四边形呢?为什么?教师在两根细木条的中点

7、处固定一个小钉子,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再将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问:将木条转成什么的位置,这时这个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平行四边形呢?学生观察后回答。让学生探究图形的形状变换的过程,培养学生猜想的意识,感受直观操作的出猜想的便捷性。命题: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ABCD学生根据猜想尝试证明。教师待学生充分探究后,请学生展示证明的方法(板演)。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给学生一个独立的探究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并体验成功的喜阅悦,体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例2 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O,AB=5,AO=4,BO=3,求证ABCD是菱形(投影显示)学生分析题意,

8、并通过交流,明确解题思路。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判定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证,并规范证明。从简单的问题出发,运用菱形的判定方法判定四边形是菱形。让学生在证明过程中,掌握菱形的第二种判别方法的应用,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学生交流、完成证明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推理论证能力。教师演示画菱形的过程,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充分思考后,开展讨论,共同寻求这个四边形是菱形的原因。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从直观操作的角度发现问题,使探究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进一步体现了实验几何和论证几何的有机结合。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点拨证明

9、的思路。学生板演,教师点评。通过习题,让学生掌握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的判定方法。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和矩形的性质,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评价和反思通过探究,本节课你得到了哪些结论?有什么认识?菱形有几种证明的方法?课后作业:(略)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教师聆听学生的认识和感受。通过评价和反思,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掌握菱形的三种判定方法,感受探究过程中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的过程,树立自信心。第5课时 正方形 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一、情境与导学1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常有的平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有几种?2矩形有哪些特征?常用的矩形判定方法有用哪些?3菱

10、形有哪些特征?如何判别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与邻座同学互相纠错,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复习旧知识,为引出新知识做铺垫。二、合作与探究 情景问题1 .怎样使菱形的衣帽架变成正方形的衣帽架?(如图)(1)学生根据情景问题引导学生概括正方形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老师进行评判,适时点拨并指出:当a=90时这个四边形还是菱形。因为它是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菱形是一个内角为直角的菱形也是正方形。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正方形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2)1做一做: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如图所示)折出一个正方形学生在动手做中对正方形产生感性认识,并

11、感知正方形与矩形的关系问题: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提出:这是我们要研究课题:正方形学生观察并思考,再个别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加强学生对正方形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学生思考、解答、交流,得出共识。引出正方形的性质。三:学生观察图形,思考解题径。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平分可以产生线段等量关系,垂直可以产生直角,于是可以得到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加强学生对正方形性质应用。3.已知:正方形ABCD中,点E、F、G 、H分别在AB 、BC 、CD 、DA上,且AE=BF=CG=DH,试判断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吗?

12、为什么? 课堂练习:课本p101:1,2,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对正方形的判断。通过其中的练习及例题,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巩固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六、归纳与小结、作业小结:正方形有哪些性质?如何判别一个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1)从角上来谈(2)从边上来谈;(3)从对角线上来谈;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课堂作业:练习册 P51 :7。8。9。让学生小结,师生进行补充。第十九章第6课时 特殊四边形复习课 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一、情境与导学 通过让学生思考四边形与特殊四边形的关系主要让学生回忆四边形的有关基础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13、,让学生在头脑中建议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复习旧知识,为引出新知识做铺垫。二、合作与探究 分别出示例题1练习3练习4练习5练习6练习7练习8练习9练习10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每道例题都分别叫两名学生板书,教师评讲鼓励每个学生尽可能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考查学生掌握正方形性质及判定程度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三、启思与点拨1使学生对本章内容的认识更全面、更系统化。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章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基本技能(主要是计算)的掌握。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习惯。强调正方形性质及判定,要求学生自己完成1、让学生先思考解题方法,然后提问学生解题步骤;2、叫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独立完成后交流,教师巡堂指导;3、一起纠正板演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纠正错误,既有独立完成又有交流合作,让同学们共同进步。四、内化与提高做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五、归纳与小结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作业:练习册p57-P58让学生小结,师生进行补充梳理本章的知识结构21世纪教育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