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记载中医对肿瘤的命名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5340484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献记载中医对肿瘤的命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文献记载中医对肿瘤的命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文献记载中医对肿瘤的命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文献记载中医对肿瘤的命名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文献记载中医对肿瘤的命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献记载中医对肿瘤的命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文献记载中医对肿瘤的命名前言:肿瘤的中医命名与分类祖国医学很早就有关于肿瘤的记 载。中医药对肿瘤治疗贡献也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近年来随着肿瘤 患者的增多,袁希福1呼吁广大医师应重视肿瘤综合治疗时中医药的 运用!如在古代文献说文、尔雅、正字通等书中,就谈到 有关类似肿瘤的问题。中医学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中所述的“肠 蕈”、“石瘕”、“瘕”、“癖结”,“膈中”等病症的描述与现代 医学中的某些肿瘤(胃肠、子宫、肝、胰等肿瘤)的症状相类似,如灵 枢水胀篇中说:“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 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丕以留之,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 时下,皆生于女子”,按其所述,子宫生肿

2、块是由于寒气侵入影响气 血运行,瘀血积聚凝滞,久留不散而形成的,肿块逐渐增大,便会导 致月经的不正常,这与现在子宫肌瘤的体征和症状颇为相似。又灵 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脉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 沫”,这与食管癌患者由于癌肿阻塞食管,使病变处食物黏液不能通 过而反出食物和泡沫状黏液症状相类同。该书上膈篇还说:“下 膈者,食阵时乃出”,这一症状与胃癌的幽门梗阻、食物积聚于胃而 引起的呕吐症状较为符合。在中医文献中,有关肿瘤的命名与分类的 记载是很多的。一般以肿瘤病灶形状、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其病因等1 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中国卫生联盟客座教授、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抗癌“多

3、靶 向”“活靶点”思路首创者,抗癌“三联平衡疗法”创始人来加以命名、分类,对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的区别,亦有较为详细的 论述。以病灶形状命名与分类失荣外科正宗说:1:“失荣者其患多生于肩之已上,初起 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半载 一年,方生阴痛,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或肿 泛如莲,秽气熏蒸,昼夜不歇,平生疙瘩,愈久愈大,越溃越坚。” 清高秉均在疡科心得集说:“失荣者,犹树木之失于荣华,枝 枯皮焦故名也。生于耳前后及项间,初起形如栗子,顶突根收,如虚 疾疬瘤之状,按之石硬无情,推之不肯移动,如钉着肌肉是也。不寒 热,不疼痛,渐渐肿大,后遂隐隐疼痛,

4、痛着肌骨,渐渐溃破,但流 血水,无脓,渐渐口大,内腐,形如湖石,凹进凸出,斯时痛甚彻心 。”由此可见,古人所说的失荣症可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恶性 肿瘤,如淋巴肉瘤、喉癌、鼻咽癌颈部的淋巴转移灶和腮腺癌等病。乳岩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对乳岩进行了描述:“若初起,内 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砓岩崩破如熟榴或 内溃深洞,血水滴沥,此属肝脾有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为难 疗。”陈氏已知乳岩初起时“不赤不痛”,这是现在临床上鉴别乳腺 增生和乳癌的指标之一,前者常疼痛,特别是经期前后,而后者一般 是不痛的,并用“熟榴”来形容晚期乳腺癌破溃后的情况,非常形象。茧唇医宗金鉴茧唇说:“初起如

5、豆粒,渐长若蚕茧,坚硬疼痛, 妨碍饮食若溃后如翻花,时津血水者属逆。”这里描述了唇 癌的主要症状,早期为豆粒大小,到后来向外发展、肿起,黏膜皱裂, 描绘为“若蚕茧”,十分形象。特别是茧唇溃后如翻花,这与唇癌后 期出现的菜花状溃疡型肿块很相似。因此,可以认为古人描述的茧唇 即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唇癌。舌菌薛己医案中云:“咽喉口舌生疮,甚则生红黑菌,害人甚速。” 语虽不详,但从其所述病灶形状及恶性程度高来分析,很可能是指舌 癌或咽喉部的癌肿。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对舌菌叙述较详,并 将它名之为舌疳,“其症最恶,初如豆,次如菌,头大蒂小,又名舌 菌,疼痛红烂无皮若失于调治,以致焮肿,突如泛莲,或有状如 鸡冠

6、,舌本短缩,不能伸舒,妨碍饮食言语,时津臭涎。再因怒气上 冲,忽然崩裂,血出不止,久久延及项颌,肿如结核,坚硬兴痛,皮 色如常。”这些描述与现在舌癌的体征相符合,特别是谈到“久 久延及项颌”,这一点与现在舌癌的淋巴结转移的情况非常相似。所 以说舌菌属于舌癌的范畴。翻花疮(石疔,石疽,黑疔)清邹岳外科真诠中云:“翻疮花溃后,疮口胬肉突出,其 状如菌,头大蒂小,愈胬愈翻,虽不大痛大痒,误有蚀损,流血不止。” 这些描述与皮肤癌、癌性溃疡及黑色素细胞瘤等十分相似。肾岩翻花(外肾岩、翻花下疳)清高秉均在疡科心得集中云:“初起马口之内,生肉一粒, 坚硬而痒,即有脂水,延之一二年或五六载时,疼痛应心,阴茎渐

7、渐 肿胀,其马口之竖肉处,翻花若榴子样,此肾岩已成。渐至龟头破烂 凸出凹进痛楚难忍,甚或鲜血淋漓。”以上描述,与今之阴茎癌非常 近似。喉瘤据元代世医得效方记载:“咽喉间生肉,层层相叠,渐渐肿 起,不痛臭气自出,遂退饮食。”清代医宗金鉴云:“此证 由肺经郁热,更兼多语损气而成,形如元眼,红丝相裹,或单或双, 生于喉旁,亦有顶大蒂小者,不犯不痛,或醇酒炙或怒气喊叫,犯之 则痛。”古人有关喉瘤的描述与现代医学描述的咽部乳头状瘤、纤维 瘤、血管瘤相似。耳蕈J r nn“此证皆生耳内,耳蕈形类初生麻菇,头大蒂小微肿闷疼,色红皮破,不当触犯,偶犯之痛引脑巅。”(医宗金鉴)古人有关耳蕈的描述与现代医学描述外耳道的肿瘤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