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河南省高三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语文卷一及答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5339355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河南省高三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语文卷一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教材】河南省高三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语文卷一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教材】河南省高三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语文卷一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教材】河南省高三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语文卷一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教材】河南省高三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语文卷一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河南省高三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语文卷一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河南省高三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语文卷一及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绝密启用前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一)语 文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从先秦时期起,个人就被群体压得喘不过气来。孔子把“仁”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准则,而他给“仁”所下的定义,一则说“克己复礼”,再则说“爱人”。这不但意味着“复礼”与“爱人”是一致的,而且也意味着对个人要“克”,对群体要“爱”。其实这种观点并非孔子首倡,孔子的主张,至少在周文化中早就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众所周知,在周武王灭纣以后,殷文化就日渐衰落,周文化的影响则越来越深入和广泛。 也正因此,最迟从周代起,贬抑个人就成为

2、我国文化,特别是中原地区文化的主流,战国时期的儒家和墨家都是贬抑个人的。其间虽然也出现过主张“为我”的杨朱,并且其学派一度颇有些影响,孟子甚至以之与墨家相提并论,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在汉书艺文志中,杨朱及其弟子的著作一种都没有,可见他们的学说很快便烟消云散,以至在汉代就已绝传。这本是很正常的事:在一个以贬抑个人作为文化主流的社会里,杨朱的“为我”之学是无法站定脚跟的。此外,以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化也较重视个人,但一则楚人在当时颇为中原地区所歧视,连其君熊渠自己也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直到楚汉之交,楚人还被讥为“沐猴而冠”。再则即使是楚辞中的最好作品屈原的作品,虽具有一种坚持自己理想、挺然

3、不屈的精神,并公开宣称“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但却又高唱:“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王逸注解说:“俨,畏也;祗,敬也。言殷汤、夏禹,周之文王,受命之君,皆畏天敬贤,论议道德,无有过差。”则其政治思想实已接近儒家。而儒家的政治思想根本上就是一种重群体而抑制个人的思想。所以,最迟在屈原的时代,楚文化也至多是一种在重群体的前提下又适当重视个人的文化。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我国先秦的文学作品没有从个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出发的反抗挑战之声,只有当诗人以群体利益代表的身份出现时,才敢于愤激地挣击对方,诗经里的“变风”“变雅”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例如小雅巷伯:“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

4、,投畀豺虎!”在这里,诗人对“谮人”的憎恨实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此诗的最后一章说:“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毛传批注:“罪已定矣,而将践刑,作此诗也。”毛传所说,虽不知有何根据,但写这样愤激的诗而又署上自己的姓名,颇有点肆无忌惮的样子,即使不是“将践刑”,恐怕也已作了“践刑”的思想准备。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矛头也始终只是指向“谮人”,对于相信“谮人”之言的王没有任何怨言,对朝中的群臣更满怀希望,因而吁请他们对自己的意见“敬而听之”。(摘编自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导论)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中个人与群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非常重视“仁”,在他看来“仁”是“克己复

5、礼”“爱人”,以他为代表的儒家主张重视群体贬抑个人。B周文化重视群体贬抑个人,随着周文化影响的深入和广泛,这种思想成为中原地区乃至全国文化的主流。 C杨朱主张“为我”,其实就是重视个人,其学派虽然昙花一现,但在当时影响较大,孟子曾将它与墨家相提并论。 D楚文化既重视群体又重视个人,尽管楚国远离中原腹地,但其文化与中原地区主流文化保持一致,跟儒家学说较为接近。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把以“克弓复礼”“爱人”为主要内容的“仁”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准则,其实这种观点最早出现在周文化中。 B楚国国君熊渠自称为蛮夷之人,直到楚汉之交,楚人还被讥为“沐猴而冠”,可见楚人当时被中原地区歧

6、视的程度。 C“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和“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都是屈原的诗句,却体现了不同的精神价值。 D在先秦时期,贬抑个人是文化的主流,那些敢于在作品中愤激地抨击对方的诗人,是以群体利益代表的身份出现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书艺文志中没有收录杨朱及其弟子的著作,说明杨朱之学在汉代已经绝传,绝传的原因是其思想与当时的主流思想不合。B屈原的作品被认为是楚辞中最好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已接近儒家思想,向重群体抑个人的方向发展。C诗经里“变风”“变雅”中的不少作品,虽然从个人出发发出了反抗挑战之声,但这些个人都还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

7、。D毛传和本文作者对小雅巷伯一诗制作原因的理解虽然稍有差别,但两者都认为诗句体现了强烈的个人情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辛谠者,太原尹云京孙也。重然诺,走人所急。初事李峄,主钱谷,性廉劲,遇事不处文法,皆与之合。罢居扬州,年五十,不肯仕,而慨然常有济时意。庞勋反,攻杜慆于泗州。谠闻之,挐舟趋泗口,贯贼栅以入。慆素闻其名,握手曰:“吾僚李延枢尝为吾道夫子为人,何意临教?吾无忧矣!”谠亦谓慆可共事,乃请还与妻子决,同慆生死。时贼张甚,众皆南走,独谠北行。谠未至,慆忧之,延枢知必来,曰:“谠至,可表为判官。”慆许诺。俄而至,慆喜曰:“围

8、急,飞鸟不敢过,君乃冒白刃入危城,古人所不能。”贼将李圆焚淮口,谠曰:“事棘矣,独出可以求援。”乃与杨文播、李行实戊夜逾淮,驰三十里至洪泽,见戍将郭厚本告急。厚本许出兵,大将袁公异等曰:“贼众我寡,不可往。”谠拔剑瞋目呼曰:“泗州陷在旦夕,公等被诏来,乃逗留不进,欲何为?大丈夫孤国恩,虽生可羞。且失泗,则淮南为寇场,君尚能独存?吾今断左臂杀君去。”推剑直前,厚本持之,公异等仅免。谠望泗恸哭,帐下皆流涕。厚本决许付兵五百。众既叩淮,有人语曰:“贼破城矣!”谠将斩之,众为请。谠曰:“公等登舟,吾赦其死。”士遽登。已济,慆亦出兵,表里击,贼大败。谠入,人心遂固。浙西杜审权遣将翟行约赴援,壁莲塘,慆欲

9、遣人劳,诸吏惮不敢出,谠独往犒而还。固三月,救兵外败,城益危。谠复请乞兵淮南,与壮士徐珍十人持斧夜斩贼栅出,见节度使令狐绹,复诣浙西见审权。时皆传泗州已陷,疑谠为贼计,囚之。谠引李峄自明。峄时为大同防御使,称其忠可信。审权乃许救。合淮南兵五千,盐粟具。方淮路梗,不得进。谠引兵决战,斩贼六百级,乃克入,城上欢叫。圈凡十月乃解,卒完一州。初,谠求救也,过家十余,未尝见妻子,得粮累二十万。后以功第一,拜亳州刺史,徙曹、泗二州。乾符末,终岭南节度使。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八)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廉劲,遇事不处文法 劲:刚毅。 B事棘矣,独出可以求援 棘:急迫。

10、 C已济,慆亦出兵 济:救援。 D引李峄自明 明:辩白。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辛谠为国事奔走的一组是(3分) 挐舟趋泗口,贯贼栅以入 乃请还与妻子决,同慆生死 驰三十里至洪泽,见戍将郭厚本告急 谠望洒恸哭,帐下皆流涕 见节度使令狐绹,复诣浙西见审权 合淮南兵五千,盐粟具 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谠重视诺言。他承诺了与杜慆同生共死,在叛贼气焰嚣张、众人南下逃避之时仍只身北上,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泅州城。 B辛谠文武兼备。事奉李峄时,他遇事虽不依据文法处理,却能与文法一致;泗州被围,他坚守城池,英勇作战,最终保全泗州。 C辛谠全心为国。庞勋反叛,

11、他诀别妻儿,赶赴泗州;袁公异等阻挠出兵,他拔剑怒斥;援兵临近淮河,为激励士兵他赦免蛊惑军心之人。 D辛谠值得信赖。在他来到泗州时,李延枢坚信他一定会来,并让杜慆上表推荐他做判官;在他被杜审权怀疑时,李峄证明他忠诚可信。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泗州陷在旦夕,公等被诏来,乃逗留不进,欲何为? (2)壁莲塘,慆欲遣人劳,诸吏惮不敢出,谠独往犒而还。(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临江仙 送光州曾使君周紫芝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12、 注光州:南宋时期的边防重镇。青冥:这里指朝廷。8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本词上阕进行赏析。(6分)9本词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百里者,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庄子逍遥游) (2)客路青山外, 。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 。(诗经氓)乙 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在 乡 下法国莫泊桑 两所茅屋并排坐落在小山脚下。蒂瓦什、瓦兰两户庄稼人为了养活各自的一群孩子,终年辛苦劳作

13、。两个母亲在这堆孩子里勉强可以认出哪些是自己的,两个父亲则常常要叫错三个名字才叫对自己的孩子。两家人都勉强靠着汤、土豆和新鲜空气活下去。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坐在那张用了50年的木桌子前,每人面前的盆子里盛着土豆、白菜、洋葱煮的汤。星期日,汤里熬上块牛肉,就觉得跟吃酒席一样丰盛。 一天下午,一辆从城里来的马车停在茅屋前。一对年轻夫妇中的女人跳下车向孩子们跑去,她抱住两个最小的孩子中的一个蒂瓦什家的那一个,亲热地吻他肮脏的脸蛋、沾满泥土的金色卷发。下星期她又来了,把那个娃娃抱在怀里,拼命塞给他蛋糕吃。以后她每天帮来,口袋里装满糖果和零钱。她是亨利德于比埃尔太太。一天早上,她丈夫和她一起下了车,径直走

14、进了蒂瓦什家的茅屋。年轻女人说:“好心的人,我想把你们最小的男孩带走,我们想收养他。”德于比埃尔先生表态:“孩子将来就是我们的继承人,我们还要送你们一笔终身年金,每月100法郎。”农妇勃然大怒,站了起来。“你们要我把夏洛给卖了吗?不行!那简直太卑鄙了!”男的也表情严肃,不断点头,赞成妻子的话。乡下女人怒不可遏:“出去!给我出去!”德于比埃尔太太固执地问:“那另外一个小的不是你们的吧?”蒂瓦什大伯回答:“不是,是邻居的。”瓦兰夫妇正在吃饭,他们用刀子挑一点黄油。节俭地抹在面包片上。德于比埃尔先生提出了他的建议,两个乡下人摇头。但是得知每月可以得到100法郎,两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决心已有七八分

15、动摇了。他们在苦恼中长时间沉默,犹豫不决。那庄稼汉问:“这1200法郎年金立字据吗?”得到肯定后,乡下女人说:“100法郎换孩子太少了,我们要120法郎。”已经急得跺脚的德于比埃尔太太立刻答应了。她丈夫立字据的时候,她又额外送了100法郎给瓦兰夫妇。村长和另一位邻居也很乐意当证人。年轻女人欢天喜地,像从铺子里买到一样喜爱的小玩意儿似的,抱着啼哭的小娃娃走了。蒂瓦什夫妇立在门口,一声不响,也许有点懊悔吧。从此,蒂瓦什夫妇和邻居闹翻了。蒂瓦什大婶大骂他们无耻,挨家挨户对人说,除非是丧失人性才会出卖自己的亲生儿子,简直卑鄙龌龊。有时候她抱着夏洛,炫耀地说:“我没有钱,可我不卖我的孩子!”一连多少年,她天天含沙射影地骂。到最后,蒂瓦什大婶竟然相信自己比当地任何人都高出一等。人们也以她为榜样,都说:“那条件可是非常吸引人的。蒂瓦什大婶真是个好母亲。”夏洛长到18岁了,他从小听惯了引人不断重复的话,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