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级吸水树脂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533818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6.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毫米级吸水树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毫米级吸水树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毫米级吸水树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毫米级吸水树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毫米级吸水树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毫米级吸水树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毫米级吸水树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毫米级吸水树脂文献一:1998 大粒径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朱秀林,程振平等)本文以丙烯酸为主要原料,采用反相悬浮聚合制备高吸水性树脂(SAP)次粒子,然后 将SAP 一次粒子加入到丙烯酸水溶性单体分散液中进行聚合,得到了粒径达1.57mm,吸水 率在1500g/g左右的高吸水性大颗粒树脂,且后处理简单。实验考察了由SAP 一次粒子制 备大粒径树脂时,丙烯酸的添加量、中和度、交联剂和引发剂用量、搅拌转速、分散剂用量 和种类等因素的影响。制备过程1、SAP一次粒子的合成性能测定:1、吸液率的测定:对去离子水 称取0.5g树脂置于1000 mL烧杯中,加入1000 mL去离子水;对0.9%

2、 NaCl溶液(称取1g树脂置于250 mL烧杯中,加入200 mL 0. 9% NaCl 水溶液);静置1 h后,用100目尼龙布袋滤10 min后,测量滤出的液体量。 吸液率=(加入的液体量滤出的液体量)/ 树脂质量( g/g)2、粒径的测定:粒径的测定: 将树脂粒子分散在投影仪上,经投影仪放大后,在投影幕上 测出放大后的粒子的粒径。同时以一已知直径的标准小圆球作参照,测出放大倍数后,求出 平均粒径( Dw )。随机取样数在100粒以上。文献二:2001 反相悬浮聚合法珠状高吸醇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程振平,朱秀 林等)以甲基丙烯酸-N, N,-二甲胺基乙酯(DM)与丙烯酰胺(AM)为单体,

3、Span系列作分 散剂,进行反相悬浮聚合,制得了大粒径珠状高吸醇性树脂。其吸甲醇率可达30 倍以上, 树脂粒径 3 mm 以上。改变单体配比 (DM 与 AM 的质量比)、单体质量分数(单体总质量/ 水相总质量)、分散剂用量(每lOOmL环己烷中所加入的分散剂质量)、引发剂用量(引发剂质 量/单体总质量)和交联剂用量(交联剂质量/单体总质量)进行一系列试验。试验确定的最佳配方:过硫酸钾(KPS)质量分数0.40% , Span60 0.25 g/ 100mL,单体 配比3:1,交联剂N ,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0.15%,单体在水相中的质量分数为 40% 。制备过程:称取一定量的分

4、散剂加入 250ml 三颈烧瓶中,再加入一定量的环己烷,搅拌, 加热至60C,使其溶解,冷却,在500r/min转速下,再加入预先用浓盐酸调节pH=4的DM、 AM水溶液,MBA及KPS水溶液(环己烷与水溶液的体积比为3:1),搅拌使悬浮液均匀稳 定,升温至68-70C,保温反应4h后,脱水,冷却,过滤,洗涤,于90C左右的烘箱内干 燥至恒重,得到大粒径珠状高吸醇性树脂。性能测定:1、吸甲醇率的测定:称取0.5g树脂加入100mL甲醇中,静置1h,用40目分样 筛过滤,称取吸醇后的凝胶质量。吸甲醇率( g/ g) = (凝胶质量-树脂质量) / (树脂质量)2、树脂粒径d的测定:随机在每个样品

5、中取n个样品颗粒(至少取100个以上)用游标卡 p尺进行测量,每个颗粒测三个方向的尺寸,分别用 L、 B、 T 表示,用下式计算树脂粒径。 dp = 1/ 6( 2LXB + 2LXT + 2BXT )卩/ 2/ n分散剂种类和用量对树脂粒径的影响较大。表1树脂性能分散剂种类的关系分散剂S|un20和 an40Span60Span85HLB& 66- 74 3L 8吸甲醇率g-i& 08. 520. 216 1树脂粒径/ mmQ 502 773, 053- 38KPS: 0.3%; MBA:0.15%;单体配比3: 1;分散剂用量:0.20 g/ 100mL;单体质量分数40%。表2分散剂Sp

6、an60用量与树脂粒径的关系分散剂用量0. 200. 250- 300- 40/g( 100山1)一 |树脂粒径/mm3 052 12I. 620. 60KPS: 0.3%; MBA:0.15%;单体配比3: 1;单体质量分数40%。1、树脂粒径随分散剂的HLB值的减小而增大,最大粒径可达3.38mm。2、分散剂Span60的用量对树脂粒径的影响很大。这主要是由于分散剂用量增加,使反应液 滴表面形成的吸附膜的保护作用增强,同时使介质的粘度增大,阻碍液滴的粘接、聚并而使 树脂的粒径减小。文献三:2008 反相悬浮法合成大颗粒珠状高吸水性聚合物及其性能研究(刘勤 等)采用反相悬浮法一步合成了大颗粒

7、珠状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脂(SAP),研究了交联剂、 搅拌速率、油水比、分散剂、引发剂用量及比例等因素对该SAP粒径及吸水倍率的影响。 本文将cci4与甲苯进行充分混合,制成与所加单体溶液密度相当的有机连续相,并采用氧 化还原引发体系进行快速引发反应,使生成的颗粒处于自然悬浮状态,从而一步合成了粒径 达毫米级的聚丙烯酸钠大颗粒珠状SAP。制备过程:除水、真空干燥*白色珠状SAP粒子CC14与甲苯的混合 有机溶剂、分散剂引发剂KPS/Na2SO3、交联剂和中和后的丙烯酸溶液一定温度、一定搅拌 速率下反应数小时.反应烧瓶中一定搅拌速率下冷却、过滤、甲醇性能测定:1、吸液率测定称取0.2g左右的干燥

8、树脂(W0)于500mL烧杯中,加入500mL蒸馏水;室温静置2h 后用100目尼龙袋过滤lOmin,然后吸净表面水分,称重(W);则吸液倍率=(W-W0)/ W0。2、粒径测定将树脂粒子分散置于表面皿中,采用带数字显示的游标卡尺直接测量其直径,随机取样 数100粒,并以平均粒径表示。3、吸水速率测定在数只烧杯中,分别加入0.2g树脂和500mL蒸馏水,静置若干时间(变量)后,过滤、 称重,并计算其对应时间的吸水倍率,得到吸水倍率与时间的关系数据。4、其他性能测定红外光谱(FT-IR),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进行表征(KBr压片法);热重分析(TGA), 采用热重分析仪进行表征。粒径的影响因素:

9、1、交联剂:树脂的平均粒径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这是由于此时树脂内部与表面 的交联密度都增大,使其不易再与其它粒子聚并所致。另外,当交联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5 时,粒子的平均粒径可达2.48 mm。2、搅拌速度:搅拌速率对粒径的影响非常显著,随着搅拌速率的增加,悬浮体系中粒子受 到的剪切力增大,树脂的平均粒径下降。3、油水比:油水比越大,所得粒子的粒径也越大;当油水比7 时,粒子增大则不再明显。4、分散剂用量的影响:随着分散剂用量的增加,树脂的平均粒径减小,这是由于分散剂用 量的增加使反应液滴表面形成吸附膜的保护作用增强,同时使介质粘度增大,阻碍了液滴的 粘连,致使粒径变小。5、引发剂的用

10、量及配比:树脂的粒径随着引发剂用量及比例的增加而有所增大。这是因为 引发剂用量越大,自由基浓度越高,颗粒形成的速率也就越大。最佳:n (KPS): n (Na2SO3)=1: 1.2、引发剂总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0%。表1氧化还原引发剂对SAP性能的影响lab, I El feet of redox iniiiator ori SAP performance诚引发剂)fb(KPS) :n(aiSOj)V血粒径/inm吸水倍率/(gp i051:0.8L63146.41:L21,69135.8:L51.72132J1.0l:0.81.6779.31-L2L7693.41:L51.83S1.3L5

11、l:0.81,8475.9;l*2L917631151.9370.4最佳配方:交联剂占单体质量:5%;分散剂乙基纤维素占单体质量:0.2%;引发剂总质 量占单体质量:1.0%、n (KPS): n (Na2SO3)=l: 1.2;搅拌速率:200-250r/min;油水比(质 量比): 5-7;中和度为 75%。文献四:2009聚丙烯酸脂高吸水交联小球的制备与表征(尹晓宏等) 采用反相悬浮法、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合成了直径达毫米级的聚丙烯酸钠吸水小球。制备过程:在装有回流冷凝器、搅拌装置、温度计的反应烧瓶中,加入CC14与甲苯组成的 混合溶剂和分散剂乙基纤维素。在一定的转速下搅拌均匀后,加入含

12、有KPS/Na2SO3、交联 剂(MBA)、中和度为75%的丙烯酸钠水溶液。升温至65-70C,整个体系于一定搅拌速度 下反应1-2h,反应结束后,经过冷却过滤、甲醇除水、真空干燥,得到无色或白色珠状高 吸水树脂(SAP)。专利2008聚丙烯酸类大颗粒珠状吸水树脂的制备方法(范晓东、刘勤等)制备过程:1、量取67mL的四氯化碳和83mL的环己烷,混合成连续相,加入到250mL的三 口烧瓶中,再在其中加入0.23g乙基纤维素,搅拌下水浴升温至46C溶解。2、称取丙烯酸8. 4g,量取6.25mol/L氢氧化钠溶液14mL,两者在冷却条件下中和,室温下 放置。3、称取过硫酸钾0.17g, N,N,

13、-亚甲基双丙烯酰胺0.07g,亚硫酸钠0.09g,蒸馏水15g,分 别溶解后放置。4、将2与3所有组分混合均匀后,迅速导入三口烧瓶中,在68C下搅拌反应50min。反应 结束后,冷却至室温,进行过滤、甲醇洗涤、真空干燥,即得大颗粒珠状吸水树脂。最佳配方:m (氧化剂):m (还原剂)为1.0: 1. 2、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 0%; w (交联剂)为 5%; w (油) : w冰)为57;分散剂为单体质量的0. 2%;搅拌速度为200250 r/min时, 合成的小球粒径较大且均匀,粒径达2. 48 mm,吸水后的小球直径可达10 mm左右。表1各个反应因素对聚丙烯酸钠小球的性能影响歼甲苯丿Z(CCl) m(Z m(Nd)H)尬(KPS) : m ( SO J搅拌速度和油丿:和水丿温度时间/g/g/g /( r m h )/ C /h95 558 573. 57Q 086 0 0480 1722307 16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