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学设计1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5337559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书有感》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观书有感 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 的重要性。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 文字和意境美。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设计特色:1、教学建立在

2、对诗的正确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呈现出 多种动态生成的教学预设。2、运用多种方法灵活理解诗句的意思,如在读与画中理解,在将“渠”改为你、我、他的语言运用中加深理解,在有与没有 “源头活水 ”的对比中理解等。3、对诗句的活学活用,如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4、对教学时机的智慧把握,如将朱熹是南宋理学家、宋诗讲理的知识点以及开卷有益方面 的名言与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对接。5、板书的四次变化是诗的解读,也是诗的创造。预习积累: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 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 如果没

3、有它们, 我就会溺 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一刘向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一一凯勒【教学过程】一、观塘1、导入:学诗要达到正确诵读、解意、悟境,今天我们能否做好这几点?先自学,要求做到: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2、检读。3、自学尝试理解意思,读出画面。4、检读、助读:你认为哪些字词的意思较难理解?或要引起同学的关注?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想怎样的池塘?可以画出来。(半亩、方、清、源头活水)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交流,同桌。集体交流、相机朗读。(同学们,塘虽小却清新、明朗,有活水注

4、入,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备注:天光云影”、湖光山色”中光”意思的理解要联系词语的前后搭配。谁在徘徊? 源头活水”的意思要重点理解,可以查成语词典。)二、观塘有感1、导读全诗:这是一个怎样的池塘?诗人产生的疑问是?放开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2、诗句活用:(将 渠”改为你、我、他。):谁用诗句问问小池塘为何清。老师做小池塘,生问老师。(渠一一君,你,汝。老师故做没有听清状回答:问我那得清如许呀,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问另一学生:问他那得清如许? 学生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3、如果没有源头活水”呢?(老师擦去 有源头活水”)方塘怎样?同桌思考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板书:枯竭、

5、陈腐、污浊。教师擦去 一鉴、天光云影、清”,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有源头活水的半亩方塘是 谁来背诵一遍?(或者是将擦去的字写上,并写上题目)。三、观书有感1、老师故意让学生齐背 一一观塘有感,引起学生疑问,引出读书法 一一读书要看清题 目,题目是文眼呀!2、问:为何是观书有感?借塘来说观书感。理解:观,看,看见,有见解。感,用心 悟,悟出滋味。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当时在 看书,将看书体会心得写了出来。3、诗人看书有何感想呢?同桌讨论。(多元理解:塘一一人,心如明镜,胸怀宽广,清,高洁;塘一

6、一书,知识,天光云影;) 相机出示开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见预习积累)(备注:当学生不会时导法:(1)、小塘呀小塘, 你为什么这么明净呀?你这么小为什么容得下天光云影在你的肚子里呀? 你为什么这么聪明呀?朱子呀,你为什么这么有学问呀?(2)、塘有源头活水就 ,人观书就 。(3)、把“半亩方塘 ”改为“方寸之心 ”(4)、宋诗借物喻理的特点。如苏轼题西林壁等。)四、拓展学习 宋诗借物(景)喻理的特点 学习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诗中有悟,诗中有理)板书设计:(动态生成)初: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变:半亩方塘开,共徘徊。问渠那得 如许,为来。再变: 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 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还原:方寸之心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我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