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 一些重要诗人的介绍及作品赏析素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5337455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高考语文 一些重要诗人的介绍及作品赏析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6年高考语文 一些重要诗人的介绍及作品赏析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6年高考语文 一些重要诗人的介绍及作品赏析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6年高考语文 一些重要诗人的介绍及作品赏析素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6年高考语文 一些重要诗人的介绍及作品赏析素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高考语文 一些重要诗人的介绍及作品赏析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高考语文 一些重要诗人的介绍及作品赏析素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些重要诗人的介绍及作品赏析杜甫一、作者生平杜甫(),字子美,京兆杜陵人,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诗人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具有史的认识价值,故被称为“诗史”,作者有“诗圣”之誉。杜诗有多首入选中学课本,其中登高、书愤兵车行为高考必背篇目,望岳、春望、秋兴、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皆广为传诵。有杜工部集。二、艺术风格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艺术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杜诗创作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杜甫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杜甫的一生

2、颠沛流离,沦落潦倒,“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出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他的不朽人格,为历代士人所景仰,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三、作品鉴赏 天末怀李白 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注释】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简析】:杜甫33岁在洛阳首

3、次遇到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从此两人建立了千古传诵的友谊。杜甫一生写过舵手亥年李白的诗,此为其中的一首。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在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璞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

4、,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此时李白流寓江

5、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欲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

6、诗说)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刘禹锡一、作者生平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曾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又贬为连州刺史。性格刚毅,豪猛无畏,一生仕途坎坷,屡遭打击。诗歌创作与柳宗元齐名,晚年和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有刘宾客集,存诗八百余首。其中秋词为高考必背篇目,西塞山怀古、浪淘沙词九首、酬乐天扬州初

7、逢席上见赠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二、艺术风格因政治的压抑和打击,诗人的诗风颇具独特性,呈现出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著精神。诗歌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既约昂扬,坚毅高绝,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雄直的气势。其咏史怀古之作平易简洁,凝聚悲情,有一种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隽永感。三、作品鉴赏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释】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县东。王濬:晋武帝时益州刺史,受命征吴,造大楼船,直取吴都,吴帝孙皓奉表请降。【简析】:这是一首怀古的诗,表明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告诫要防止历

8、史上分割局面的重演,写得含蓄、贴切、自然。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东面的长江边。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

9、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

10、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清代屈复评这首诗说:“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唐诗成法)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

11、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那么前面所写,是不是离题了呢?没有。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所以纪昀说:“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

12、熟”(见方回瀛奎律髓纪评)。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

13、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李贺一、作者生平李贺(790816),字长吉,昌谷人,抱负远大,自视甚高。因父名“晋肃”之“晋”与“进士”之“进”同音,“肃”与“士”音近,李贺便以有讳父名而被人议论攻击,不得参加进士考试,理想抱负被无情现实击得粉碎,备尝人生苦涩,卒于故里,年仅27岁。有李长吉歌诗,存诗二百五十余首。其中李凭箜篌引为高考必背篇目,秋来、将进酒、雁门太守行、马诗二十三首、昌谷北园新笋四首、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皆著名,尤以金铜仙人辞汉歌为最,其中的“天若有

14、情天亦老”之句为千古丽言,感人肺腑。二、艺术风格李贺深受屈原、李白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多以乐府诗题材驰骋想象,具有极度浪漫主义的色彩。他的诗造语奇特,想象怪异,意象虚幻巧妙,意境幽奇冷艳。在遣词造句、修辞设色方面的惨淡经营,来创造视觉、听觉、与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三、作品赏析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雁门大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古雁门郡,在今山西西北部。易水:在今河北易县。 玉龙:指剑。 【评析】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

15、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甲光向日金鳞开”,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塞上胭脂”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半卷红旗”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