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帛画的创新之路-帛画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5335981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拓帛画的创新之路-帛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开拓帛画的创新之路-帛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开拓帛画的创新之路-帛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开拓帛画的创新之路-帛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拓帛画的创新之路-帛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拓帛画的创新之路:帛画 帛画是中国古老的画种,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在平面的真丝织品绢、纺、纱、绸、绫上绘制图画,有其独特的技巧和特殊的艺术表现力,但以后因纸质绘画的出现而逐步衰落,以至使有些人产生误解,认为中国画的传统仅纸上绘画一宗。传世帛画年代最早的,是在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墓帛画三幅。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南、山东等地的汉墓中,又陆续发觉帛画,引发我国外学术界的关注并引发大家广泛的爱好。除了学者们从艺术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外,部分有志于发掘帛画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的画家,也开始投入精力研究这种几乎失传的绘画品种,而其中穆益林近三十年来矢志不渝的努力和在当代帛画创作上取得的杰出结果,尤其值得我们钦

2、佩和赞赏。穆益林于196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美术学科学校,得到了吴大羽、颜文樑、张充仁、程十发、江寒汀、郑慕康、应野平等名师的指导和熏陶,系统地掌握了绘画的基础功和学习了绘画色彩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在中国画创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79年,她创作的台风季节和著名画家陆俨少同时获上海美术大展一等奖,受到业界的好评。但基于对怎样在艺术上独辟蹊径的思索,她有意放弃她熟悉的绘画媒材和表现方法,以寻求新的可能。198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给她以艺术灵感,当她将绢蒙上一幅损坏的画作拷贝时,绢上产生的虚虚实实、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给她以强烈的印象,驱使她对丝织品材质的特殊功效产生浓厚爱好,今后走上帛画研究和

3、创作之路。她发觉,古代绘制帛画早有完整的技法系统,熟练地利用了勾、染、皴、擦、渹、渲、背衬等技法;她认识到,丝绸的透叠性、折光性和色彩的饱和度等特点,“能使帛画独具非凡的审美价值,一个全然不一样于宣纸水墨作画的审美价值。”穆益林的艺术成就远不在对古代帛画技法的探究上,而关键表现于她的帛画创新探索结果。她深知,古老帛画技法的复兴,必需结合新的艺术实践,做“以古开今”的努力,方能达成应有的社会影响。她从熟悉帛画质材、技能特征入手,不停发掘新的辅助性材料,尝试不一样颜料混合使用或前后配合使用的方法,深入探索帛的正反两面采取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形象,以相互折叠的形式进行创作,使帛画伴随观赏者的不一样角度

4、和光源的改变,显示出画面改变无穷的奇异色彩和帛的肌理色泽。在此基础上,她深入从题材、技法品种和表现语言方面拓展帛画的表现范围,使之不但能自如地采取工笔、写意、没骨等方法描写人物、花鸟、山水,更从当代审美意识出发,广泛地从其它民族传统艺术、西方当代艺术和民间艺术中吸收营养,并发挥艺术发明中应有的潜意识功效,在缜密构思的“有意”和偶然效果的“无意”之间,在具象、抽象、意象语言的交错利用中,驰骋自己的才能,享受艺术探索的无限乐趣,发明出不少以色彩饱和度为特点的、富有强烈艺术表现力的当代帛画佳作,如闹元宵、元宵印象、天涯客、天地皆诗系列等。穆益林以自己帛画创作的卓越成就,向大家展示了这一古老画种的当代生命力和未来的光明远景,但她不会就此止步,她正在继续不停完善自己的创作方法,在推广帛画艺术方面做出努力。她在这一领域将取得更大成功,我们是完全能够期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