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舟》教学设计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5333383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沙漠之舟》教学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沙漠之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沙漠之舟北师大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舟船”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第二篇。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阐明文。本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简介了骆驼的身体特点以及它如何协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因素。课文的语言简朴明了,段落之间联系紧密,层次分明,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又是一篇指引学生观测小动物的优秀范文。学情分析:学生进入四年级,通过前期的训练,已经掌握了某些概括段意的措施,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因此阅读这样的文章,重点是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在充足读书的基本上实现与作者和文本的对话,理解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和写法特点,学习合理修改选择的资料,补充课文内容。因此,学习

2、本文,除了规定学生懂得把“骆驼成为沙漠之舟的因素”以外,还要理解某些写作措施。教学目的:1 随课文学习课后的15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个生字。2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能将课后的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有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教学重点:1 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它能协助人们穿越沙漠之海的因素。2 学习根据体现需要合适地选择和组织材料,并将课后补充的资料插入课文中,完善课文内容。教学准备:1 学生查找有关沙漠和骆驼的资料和图片,理解有关沙漠和骆驼的知识。2 课件:(1)有关沙漠和骆驼的资料和图片。(2)阅读规定。教学时间:2学时第一学时教学目的:1 把课文读得通

3、顺,流利,随课文自学15个生字。2 懂得词语“胼胝”的意思。3通过概括段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的因素。教学过程:一、引出课题,激趣质疑1 简介“舟”,引出课题(1)板书:舟。边写边提示:写这个字的时候要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两个点。学生念一念这个字,念准字音。(设计意图:写这个字,对的的笔顺是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两点,然而习惯上容易写成先写上面的点,再写横,最后写下面的点。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故意识地提示学生注意,并用板书示范,随时进行写字教学,把写字教学和讲读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写字训练在阅读课中的体现。)(2)什么是舟?生说说自己对舟的理解(2人)

4、。()师做总结:“舟”和汽车火车同样都是一种交通工具,所不同的是,汽车、火车是陆地上的交通工具,而“舟”,却是水上使用的交通工具。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舟”,不在水上,而在沙漠里。()板书完课题:沙漠之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从“舟也是水上交通工具”出发,为尽快找到“舟”与“骆驼”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协助学生化解难点:为什么把 “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做好思想上铺垫。同步,从课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1)舟是水上的交通工具,沙漠里有水的地方很少,怎么会有舟呢?(2)沙漠里的舟会是什么样呢?(设计意图:注重在学习中的提问与思考是非常

5、重要的。由于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动脑、动口、动手去克服困难,才是真正学会学习。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发现疑点、产生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干增进学生去摸索、去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指引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习惯,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被动地学变为“我要学”、积极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有目的、故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常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创新的潜能。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6、)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字词1 课题中说的“沙漠之舟”究竟是什么呢?从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下面请人们自由小声地读读课文,注意阅读规定(课件出示):(1)遇到生字,看看背面的拼音,多读几遍,记住后来,再往下读;(2)哪一句读得不通顺,再回过头来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顺了,再往下读;(设计意图:出名教育专家于咏正说:“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这是一种老话题,之因此老调重谈,是由于有人对阅读教学的目的仍不甚了了,有的虽然明白,但又不知如何去做。”让学生读书,就要教她们读书的措施,如何去读,读到什么限度,作为教师,都要给学生明示,对于阅读规定,要提得清晰明了,要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来阐明,让学

7、生不仅能理解,还要记得住,才干实现带着问题读书的目的。但是,有部分学生读书在读的过程中总是出错,究其因素,就是不能静心,在把文本交给学生前就在“如何把课文读对的”上提出明确的规定,长期地训练,学生便能提高阅读能力了。)2 课题中的“沙漠之舟”究竟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板书:骆驼)3 为什么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呢?(给学生短暂的时间思考)不着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紧张的不是你们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紧张你们把课文读得怎么样了。把课文读好了,答案自然回有的。抽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随机纠正不对的的读音,训练读不顺的句子。(1)谁来读第一自然段?其她同窗注意听她与否把字音读准了,句子与否读通顺了

8、。指引读准词语“胼胝”,在文中找出这个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并注上拼音,然后把具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读两遍。板书:“每逢就”、“就是也”,请学生在文中找出这两组关联词,把具有这两组关联词的句子读两遍。这一段中有无不理解的词语呢?(学生提,教师相机指引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段中长句子比较多,我们再小声自由地把第一自然段读一遍。(2)谁来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中有无不理解的词语呢?(学生提,教师相机指引理解词语的意思)把这三个自然段齐读一遍。(设计意图:之因此花这样长的时间,这样多的形式来指引学生阅读课文,是由于阅读课,是以“读”为本的。这篇课文语言清晰明了,教师只要带领学生老诚实

9、实地将课文读熟,并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略做点拨即可,实在没有必要再去进行繁琐的分析。而指引学生读书,要以“学生”为本,教师十分有必要在学生读书的时候去巡视,以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指引,这个过程,是化解学生读书问题的过程,也是传递读书措施的过程。经历了这样实实在在的读书后,学生不仅能把课文读熟,还能懂得,反复练习,字字入目,沉下心来读书,不慌张,是读好书的唯一途径。实践证明,学生只有把课文读熟后,才干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去。)三、再读课文,概括段意,理解“沙漠之舟”。1 刚刚我们把课文读通顺了,读流利了,同窗们读得非常好。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要“把厚书读薄”,就是说读书要有某些概括,才

10、干更好地读懂课文的意思。下面我们来默读课文,注意阅读规定(课件出示):默读课文,读完一种自然段就停下来想一想,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把段意批注在这个段的旁边,再往下读。(1)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学生交流,报告。(3)教师相机做引导,归纳,并板书每一自然段段意的核心词:第一段:身体特点第二段:带路第三段:预测风沙第四段:驮物品2 我们读懂了课文,概括了自然段的段意,目前回答这个问题就不难了。请用关联词“既又还因此”来说说“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学生先自由小声说一说,组织好语言。(2)学生交流,报告。(3)教师归纳总结:在茫茫的沙漠中,骆驼既能给人们带路,又能预测风沙保护人们的生

11、命安全,还能帮人们驮物品,是沙漠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它能带领人们穿越沙漠之海,就像“舟”协助人们渡过大海,因此被称为“沙漠之舟”。(设计意图:我们常常感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语言也没有逻辑,是由于教师的指引不到位。学生说什么,怎么说,都应当给学生明确的提示,这样,学生说起话来,才“有米下锅”。课文读到这个限度,已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再给学生一组关联词,学生就能清晰地体现出来了。课文的难点也就突破了,相信通过这样的指引,就连语文成绩不太好学生面对这个难题,也会迎刃而解吧,这就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常常感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懂得说什么,语言也没有逻辑,是由于教师

12、的指引不到位。学生说什么,怎么说,都应当给学生明确的提示,这样,学生说起话来,才“有米下锅”。)四、回扣课题,感受语言魅力。1再次齐读课题“沙漠之舟”。2课题短短四个字,却隐含了两个比方,你能发现吗? 学生交流报告,教师引导:把沙漠比做大海,把骆驼比做舟。五、整体感知,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课文为我们讲述了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的因素,语言清晰明了,我们通过阅读第二、三、四自然段就弄懂了这个因素,那么,这三个段落与第一自然有无关系呢。如果课文没有第一自然段行不行,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默看全文。1 学生默读。2 学生交流报告,教师引导、归纳:第一自然段写了骆驼身体的特点,正是由于骆驼的身体有这些

13、特点,它才干生活在沙漠里,带领人们穿越沙漠,因此,没有第一自然段是不行的。六、总结。这节课同窗们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还通过概括段意,懂得了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的因素,下节课,我们来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段是如何写骆驼身体特点的。第二学时教学目的:1 进一步解读第一自然段,理解骆驼的身体特点。2 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将课后的资料插入文中合适的地方,从中学习作者有序组织和选择材料的措施,感知修改作文的措施。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理解骆驼的身体特点1 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要把厚书读薄”,上节课,我们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概括段意,懂得了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的因素,可以说 “把厚书读薄了”。古人也

14、说,读书要“把薄书读厚”,就是说读书要边读边思考,才干读出味来,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段是如何写骆驼身体特点的。2 默读第一自然段,这段是环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1) 学生默读课文,进一步思考。()学生交流,中心句是第一句:“骆驼生活在沙漠里。”3 环绕这句话,作者写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因素,那么骆驼的身体有什么特点,能让它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沙漠也能自如地生活下去呢?再次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注意阅读规定(用课件出示):(1)这一段分别从那些部位来简介骆驼身体的特点,在书上标注。()仔细读这些句子,这些部位均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在书上标注。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

15、,在书上批注。教师提示:读书切忌慌张,要静下心去仔细品位,才干品出“味”来。5学生交流,报告,教师总结:正是由于骆驼的身体有这些特点,因此它才干长期生活环境恶劣的沙漠里,成为协助人们穿越沙漠之海的交通工具。(相机板书要点)身体高,脖子长能望远嗅觉灵找水源鼻孔能关闭防风沙腿上有胼胝防烫伤脚掌宽厚,脚趾能分开适合沙漠里行走背上有驼峰转化成养料(设计意图:有人说过,读书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有目的性,带着问题读,二是教给读书措施,即“边读边想”,三是做到对的流利有感情地读。对小学生而言,这些“问题”和“措施”指向更要明确。这一段文字浅显易懂,学生带着问题读一读,想一想,就会弄明白,不必教师做啰嗦的分析和解说,应放手让学生去感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二、回忆全段,理解作者写作顺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