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黄金四小时”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5325660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黄金四小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解析“黄金四小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解析“黄金四小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解析“黄金四小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解析“黄金四小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析“黄金四小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黄金四小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析黄金四小时:谁来给突发事件第一定义“黄金4小时”概念,刷新了以往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24小时”法则。核心是: 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的速度应该由24小时提升为4小时,力争做到“速报事实、 慎报原因”。详见本报“新兴媒体”版2月2日新媒体时代:处置突发事件的“黄 金4小时”法则、2月9日善用“黄金4小时”。2月21日凌晨,一位山西灵石的网友在博客中这样记录到:不知从何来的谣 言,山西晋中、吕梁、太原等地几十个县市灯火通明,人们挤上街道,焦虑加凑 热闹地等待“近日有地震”预言的发生。记者经过多方努力联系上山西阳泉地震局,一位荣姓工作人员证实,山西各 地均出现了半夜上街“等地震”的情景。凌晨5点半,

2、山西省地震局致电要求他 们火速进行辟谣。记者注意到,山西地震信息网发布紧急公告的时间为21日早上6时07分53秒, 全文如下:“近日有地震”的传言,请大家不要信传。保持正常生活、生产秩序。 根据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只有省政府才能发布地震预报,其他任何单位、个 人都无权发布。21日上午,阳泉地震局的张姓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目前山西已经采取了各 种措施进行辟谣,通过电台、电视台、手机短信等多种手段广而告之,以消除公 众的恐慌情绪。这一例子再次说明,在互联网和手机普及使得信息的传递近乎实时的情况 下,为事件定性的“第一定义”成为关键。山西地震流言、成都公交车纵火案第一时间通报情况、昆明螺蛳湾事件迅速

3、平息、兰州石化爆炸事件中手机短信安定人心、赤峰水污染事件政府应对不及 时在这些案例背后,我们看到这个“第一定义者”既有掌握公权力的事发当 地政府,也有普通网民,当然还有很多不明真相、口耳相传的民众。信息发布的及时与否决定了事件不同的走向。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基于当下媒 体环境提出了 “黄金4小时”原则,强调的是新闻发布的及时性,政府要第一时 间发声,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事实上,“黄金4小时”的功夫并不只 在这“4小时”上,更在地方政府部门长效机制的建立上。强调第一时间发声【案例】:山西地震流言(事件发生全地震局网信息发布,用时4小时07分)2010年2月21日凌晨,有电话、手机短信传播山西

4、某些地区在2102时至7时 有地震,事后并没有地震发生。由于没有省、市一级的政府部门及时发布权威信 息,各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恐慌。21日6时07分,山西省地震局网站紧急发布公 告称“近日有地震”为传言,请大家不要轻信,保持正常生活、生产秩序。如果 回应更及时一点的话,不同规模群体性聚集避难的情况是可以避免的。【案例】四川成都9路车纵火案(事件发生至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召开,用时2小时)2009年6月5日上午8点半左右,四川成都9路公交车发生燃烧,造成27人遇难 74人受伤。10时40分,成都市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14时50分,召开第二次新 闻发布会。23时50分,召开第三次新闻发布会,公布现场救

5、治情况和事件调查进 展。谢新洲(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网络时代,速度就是新闻,速度 就是影响力,速度就是舆论引导能力。和其它传统媒体不同,速度是由网络媒体 本身特性派生而来的独特优势。在成都公交车纵火案中,公众最想了解的是伤亡 情况、事故细节以及造成事故的原因、救援处理善后等情况,越是距离事发地比 较近的地方,对时效性要求越强烈,争分夺秒成为网络新闻报道的常态。“突发”决定了 “紧急”,“紧急”考验着“应急”。作为地方政府的新闻 宣传部门固然不能预知事件的发生,但措施得当、运转高效的应急预案显然为这一事件的处理加分。至于应急预案,有备无患固然重要,但预案切实可行、经过 实际演练、运转确

6、有实效,才是最重要的。段鹏(中国传媒大学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教授):在新媒体技术引爆资讯 革命的今天,任何涉及危机事件的部门在“黄金4小时”内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 外界评判组织处理危机的主要根据。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进了真正意义上网状社 会的形成,促进了公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变革,优化了公民的沟通,推进了 个体的行动,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组织处理危机的方式发生变化。应该说,新媒 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国各级政府组织都面临着一个抉择在危机事件发生 时,能否在第一时间与公众形成良性沟通和善意互动。打出漂亮“组合拳”【案例】云南昆明螺蛳湾事件(新闻发布距群体性事件平息仅1小时,距事件发生6小时)2009年

7、11月21日上午9时许,昆明螺蛳湾市场由于拆迁问题发生近千名商户 聚众示威游行,堵塞交通十道。14时许,螺蛳湾片区周边治安和交通秩序逐渐恢 复正常。15时,昆明警方在云南网和昆明信息港等网站召开网络新闻发布会通报 事件情况。21时35分,“微博云南”对“螺蛳湾事件”如实报道。【案例】甘肃兰州石化爆炸事件(事件发生至政府发出给市民的短信,用时4小时)2010年1月7日17时30分,兰州石化公司石油化工厂316罐区发生爆炸。21时 30分,甘肃省政府短信向市民通报事故。22时30分,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 送手机短信的时间刚好是4个小时。“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先行发布政府已 经掌握的信息,迅速

8、稳定人心。闵大洪(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 在昆明螺蛳湾事件和兰州石化爆炸事件中,都充分显示了政府部门信息披露的主 动性和及时性,使之成为值得借鉴的经验型案例。其经验,概括起来是“三个到位”:认识到位宣传主管部门能够认识到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认识到 对于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的发布通常是“报比不报好、早报比晚报好、自己报比 别人报好、主动报比被动报好”。运作到位宣传主管部门能够与各部门建立密切的协同机制,建立社会舆 情、网络舆情的收集和研判机制,建立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预案,并能在事件发 生后推动实际问题尽快妥善解决。传播到位宣传主管部门能够充分运用新闻媒体、

9、网络媒体等手段发布信 息、报道真相、破除谣言、释疑解惑,显示了对新媒体手段利用的探索。“慢语”之弊,为害甚矣【案例】内蒙古赤峰水污染事件(事件发生至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召开,用时72小时以上)2009年7月23日,赤峰市开始出现饮水中毒。7月26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 会,通报中毒事件原因。从部分居民开始呕吐腹泻,到新闻发布会公布水污染之 间的3天时间已有上千人受害,之后更有3000多人陆续发病,其损失已无法挽回。 在未公布消息的三天之中,流传着人为投毒的传言,使得市内充斥恐慌。谢新洲:网络上,每个事件的亲历者都是一个具有极强传播能力的个体媒体, 人人可以参与网络“直播”,其中既有对事件真实情况的

10、反映,也有因为传播过 程中“信号衰减”和“噪音”所产生的流言和谣言。从个人言论的“涓涓细流” 发酵成“舆论洪流”,4小时足矣,遑论3天!第一时间应该是以分秒为单位。突发事件面前如何表现,不仅关乎一个地方或部门的“面子”,更直接关系 老百姓切身利益。新闻发言人制度本来是政府与民众一种有效沟通的渠道,但值 得警惕的是“慢语”。这一制度在有的地方甚至成了瞒报隐报事件真相、摆脱责 任的保护伞,成了信息不公开的源头,成了新闻采访的障碍。赤峰水污染事件的新闻发布之所以“慢”,除了意识上的问题,恐怕还是对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把握不足,对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特点认识不清。“循先例”、“走程序”、“把好关”并没有错,但和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安定相比,第一时间的告知更为重要。(吴佶 姚晓晨 李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