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三月模考名校试题分类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147037****qq.com 文档编号:505316051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三月模考名校试题分类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4届三月模考名校试题分类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4届三月模考名校试题分类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4届三月模考名校试题分类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4届三月模考名校试题分类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届三月模考名校试题分类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三月模考名校试题分类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届三月模考名校试题分类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一、山东省2024届高考语文联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题河中鹳雀楼张乔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十载重来值摇落,天涯归计欲如何?【注】摇落:草木凋残、零落。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以“高楼”“鹤雀”点题,用“今无”二字写出鹳雀已无、野燕飞过的景象,徒留此楼触动悲情。B隔树远望,五陵一带已经一片秋色,黄河蜿蜒而下,连接着三晋广袤的大地,秋色与夕阳相互映衬。C“归计”多为文人登临所致之情,在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

2、凭轩涕泗流”中也有充分体现。D全诗虽以“怀古”开篇,却以“十载”思归作结,于开阔苍茫的境界之中显现出诗人内心的悲伤无奈。16颈联“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在谋篇布局上有重要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答案及解析】15.C【解析】“归计,在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也有充分体现”错,“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现的是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之情,并无“归计”。16.紧承颔联对鹳雀楼周围景色的描写,渔人留下的火苗在点点燃烧,牧牛童子回家途中的笛声随风缓缓飘来,与上联的三晋秋景远近结合,共同描绘出登楼所见的冷寂画面。为下文抒情作铺垫。用语凝练,一个“寒”字,

3、一个“夜”字,为尾联抚景思归作了铺垫,使诗歌内容与情感表达浑然一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二句描摹远景,诗人站在鹳雀楼上,隔树西望,渭水北岸的五陵,一片秋色。依次北眺,黄河蜿蜒而下,连接着三晋大地,一片夕阳景色,“秋色早”、“夕阳多”,自然会“动悲歌”。景色冷寂,情感悲凉。颈联二句描摹近景,诗人低头向下俯瞰: “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打鱼人留下的火苗在点点燃烧,牧牛童子回家途中的笛声随风缓缓飘来。用语十分凝练。一个“寒”字,一个“夜”字,用简洁的两个字组成“寒夜”这个冷寂的背景,情由景生,在此背景之下必登高望远常会产生思乡之情,为末联抚景思归,留下了铺垫。

4、二、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下面小题。岐阳三首(其二)元好问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注】当时蒙古兵攻占岐阳(今陕西凤翔)。百二关河,指秦地。苍苍,指天。蚩尤,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领袖,被炎帝与黄帝打败。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中“陇水东流闻哭声”句,与辛弃疾“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意境相似。B. 用“有情”修饰萦绕战士尸骨的野草,表现战士“马革裹尸”的豪情壮志。C. 尾联直抒胸臆,通过质问苍天、“争遣蚩尤”,表达了诗人

5、的愤激之情。D. 本诗格调沉郁顿挫、苍凉悲壮,情感低沉悲痛,颇有杜甫离乱诗的风格。16. 这首诗在写实的描写中浸透了民众的苦难,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及解析】15.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表现战士马革裹尸的豪情壮志”错误。用野草环绕战士尸骨,映衬了战士们沙场战亡,白骨无人收的凄惨境况,而不是“豪情壮志”。16. “草不横”“暗秦京”通过描写荒凉环境,暗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望来信”“闻哭声”通过描写人的动作和心理感受,暗写战争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惨状;“萦战骨”“照空城”通过描写荒野白骨和残阳下空城,写将士被战死、百姓被屠杀的战争残酷。这些写实描

6、写浸透了民众的苦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描写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能力。题干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在写实的描写中所浸透的民众苦难的表现地方,逐句剖析和归纳即可。首联“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写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十年的战火燃烧在这里,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其中“草不横”“暗秦京”描写了环境的荒凉,“十年戎马”造成百姓的巨大苦难。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了民众的苦难。颔联“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写西望着岐阳啊,全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一片惨痛的哭声!其中“无来信”“闻哭声”描写了人的动作和伤心、痛苦的感受,“无来信”则人可能已经不再

7、;“哭声”则直接写出百姓的痛苦,写出了战争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惨状。颈联“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写荒野里,缠绵的蔓草情深意厚,在悄悄萦绕着战士的尸骨;蓝天下,惨淡的残阳究竟为啥,却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其中“萦战骨”“照空城”写了荒野白骨和残阳下的空城,运用了场景描写,写将士被战死、百姓被屠杀的战争残酷,浸透了民众的苦难。三、2024届广东省高三一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姚合采茶溪路好,花影半浮沉。画舸僧同上,春山客共寻。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色是春光染,香惊日气侵。试尝应酒醒,封进定恩深。芳贻千里外,怡怡太府吟。【注】舍弟

8、:指作者胞弟姚勤,时任毗陵刺史。茶山:指顾渚山,贡茶产地。太府:此处指太府寺卿,太府寺是掌管钱帛、物资、贸易等的官署。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点出溪路景色之美,“花影”句描绘两岸山花烂漫,紧扣“好”字。B.姚勖一行人溯罨溪而上,不只为了人山采茶,更为了一同探寻春山胜景。C.“芳新”“幽嫩”代指树上新茶,突出了新茶的香味与质地,用词精致。D.尾联想象太府官员为所贡之茶感到欣喜,表明作者期望进贡之事圆满完成。16.本诗的“试尝应酒醒”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晴窗细乳戏分茶”都涉及“茶”,这两句在表达意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与解析】15.B【解

9、析】“更为了一同探寻春山胜景”有误。根据注释和首句“采茶溪路好”可知,姚勖一行人入山的主要目的是采茶,而非探寻春山胜景。16.“试尝应酒醒”一句中,“试尝”指鉴定茶的品质,品质好方可封装进贡,表现了姚勖对采茶进贡一事的慎重细心;“应酒醒”为诗人的揣测,意在说明茶叶品质优良。陆诗的“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用戏玩烹茶表现诗人在临安寓所等待召见时的无聊,含蓄表达了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无奈。6分。第点4分,第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四、2024届湖北省八市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和曹东谷韵谢枋得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人生芳秽有千载,世

10、上荣枯无百年。此日识公知有道,何时与我咏游仙。不为苏武即龚胜,万一因行拜杜鹃。注谢枋得:南宋末年爱国诗人。龚胜:汉哀帝时光禄大夫,王莽篡汉后,拒不应聘,绝食而死。拜杜鹃:表示对国家、君主的忠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表明“纲常”在作者心中占有重要地位,此“纲常”可指爱国情怀、民族气节。B.颔联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异曲同工,同唱一曲正气歌。C.根据颈联内容及酬和诗特点,可推测出诗人朋友曹东谷可能是游仙论道的高人。D.本诗意绪慷慨激昂,语言清新淡远,朴直而有韵致,言为心声,毫无矫揉造作之态。16.宋史评价谢枋得“以忠义自任”,请分析这

11、种忠义在此诗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答案及解析】15.D(“清新淡远”错误。)16.直抒胸臆,以肩担“纲常”和“脊梁铁硬”,直接表达对国家的忠贞不渝。对比,以人生中的美好品德或丑恶言行可以千年留存,与万物盛衰枯败的短暂做对比,突出了他对忠义节气的追求。用典,借苏武不变气节和龚胜绝食而死,表明作者为国死节的爱国情怀和不屈辱事敌的民族正气。(评分细则:答对1点给2分,满分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五、2024年湖北省七市州高三年级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晚春行田南原杨万里西畴前日尘作雾,南村今日波生路。云子从来疏广文,冲雨学稼当辞勤。农言秧好殊

12、胜麦,其如绿针未堪吃。吾生十指不粘泥,毛锥便得傲蓑衣?只愿边头长无事,把耒耕云且吾志。不愁官马送还官,借牛骑归不用鞍。【注释】云子,米粒,米饭。广文,这里是广文先生的简称,泛指清苦闲散的儒学人士。毛锥,泛称笔。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以互文手法,简笔勾勒雨后乡村景象变化,引出下文写雨后农事。B.“云子从来疏广文”与“吾生十指不粘泥”,是诗人自嘲,也是对士大夫的揶揄。C.秧苗如“针”“未堪吃”,写出了秧苗幼嫩有生机,暗含对农人劳动的赞美敬重。D.骑行“不用鞍”活画出诗人归乡的轻快矫健,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得意。16.关于“把耒耕云”,历来说法不一,有

13、一种说法认为“耕云”乃“耕耘”之通假。请结合诗歌阐述这种说法的理由。(6分)【答案与解析】15.D【解析】此句体现诗人的自在悠闲,没有“得意”,且“不用鞍”意在表现诗人脱离官场后的自在(“鞍”象征官场的束缚羁绊)。16.“把耒耕云”即拿着耒具耕田。(2分)从诗歌内容看,诗歌前文赞美劳动,中间揶揄士大夫轻视劳动,末尾表达归乡稼穑,意脉连贯。从诗人形象看,诗人归乡并非归隐脱离世俗,是一位关切民生、心忧天下的士大夫。从诗歌主旨看,诗人看到雨后农人劳作,想到边境有战争之忧,于是生出待国家无动荡,便回归乡野耕种,过和平安逸生活的愿望。评分参考:“把耒耕云”翻译2分,任答两点即得4分。如果“把耒耕云”未单

14、独解释,而是放在阐述中,也应给2分。诗歌大意:晚春时节,我行走在南原的田野上。前几天的尘土飞扬如雾气弥漫,而今天春雨之后去往南村的路上波浪涌动。儒士文人从来都疏于劳作,(如果要)冒雨辛勤劳作,多半会拒绝。农人说秧苗比麦子好,但是像绿色的针一样的秧苗还不能食用。我生来双手就不曾沾染泥土,使用毛笔写诗属文就在农人面前盛气凌人吗?我只希望边境上没有战事,可以回乡耕耘,实现我的志向。我不担心官府会把官马送还给我,因为我借了牛骑回家,不需要鞍子。简析:这首诗词以农田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自在的向往。诗人通过描绘田野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农民劳动的敬意。诗中尘土如雾、秧苗如绿针

15、,展示了诗人对农田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感悟。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官府束缚的不满和对自主劳动的向往。六、2024届福建省高三一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苏轼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愿闻吴越报丰登。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注辛未年苏轼从杭州升调京城,张弼(字乘道)送他到润州。庚桑楚向弟子南荣说明不赞成百姓为自己建生祠的理由。西汉贤士王生设法成就廷尉张释之的好名声。此处王生指张弼等人。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词人劝友人归隐,“归去”与陶渊明“归去来兮”中的“归去”意思不同。B.词人表示无论“江南”还是“塞北”自己都可以去,体现他随遇而安的心境。C.词人离任杭州后,仍然心系百姓,希望听到吴越一带农作物丰收的消息。D.下阕因事用典,连用几个相关典故表达了词人为人处世态度,含蓄而贴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