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1.2人口的空间变化4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5295478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1.2人口的空间变化4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1.2人口的空间变化4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1.2人口的空间变化4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1.2人口的空间变化4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1.2人口的空间变化4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1.2人口的空间变化4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1.2人口的空间变化4 Word版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教学资料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课程互动探究课程内容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互动探究(1)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一定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吗? (1)不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除了人口自然增长,还有人口的迁移。(2)何谓人口迁移?(2)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3)人们常把人口迁移分为哪两类?(3)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境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教学导引 课文第一句话,说明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入或迁出数量的变化。这既是与第一节内容的衔接与过渡,也是一个基本的知识内容。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教材有明确的说明,让同学

2、们再书写一遍起强调和加强记忆的作用,但对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的理解,教师应结合学生身边事例加以说明。收获清理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迁移。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境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课堂(教学)札记课程内容二:国际人口迁移互动探究读图1.8,回答:(1)何谓国际人口迁移? 所谓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2)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的首位黑人总统,奥巴马总统的祖先应来自哪里?在美国、加拿大占大多数的白人呢?美洲原有的居民是谁?现在在美国、加拿

3、大占大多数的白人其先辈多为1516世纪殖民主义扩张时期由欧洲迁移而来,现在美洲黑人的祖先多数从非洲作为奴隶贩卖而来,美洲原有的居民现称印第安人,为黄色人种。(3)在图1.8中找出中国、印度、巴西、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欧洲,看哪些国家和地区为二战后人口迁入地区?哪些国家和地区为人口迁出地区?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为人口迁出地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欧洲为二战后人口迁入地区。(4)比较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时期特点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

4、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西亚、北非石油输出国石油资源的开发调整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促进迁入国的经济发展,缓和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但也造成迁出国的人才流失 教学导引由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导入国际人口迁移,可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引起同学们对国际人口迁移的关注。本节课程内容涉及历史知识,教师应适当补充相应材料。对欧洲列强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时期屠杀印第安人、贩卖黑奴的史实部分,可让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作好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读图1.8时,最好要学生辅以世界政区图,先明确人口的迁入、迁出地区,把握

5、人口迁移方向,最后探讨、总结国际人口迁移规律。收获清理国际人口迁移概念。二战前、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课堂(教学)札记课程内容三:国内人口迁移互动探究读图1.9,讨论回答:(1)同学们知道历史上的“安史之乱”与“靖康之难”吗?你认为“安史之乱”与“靖康之难”会导致人口迁移吗?你估计当时人口将向何方迁移? “安史之乱”与“靖康之难”引起我国人口大规模南迁。 (2)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河北、山东一带有大量人口“闯关东”,你知道他们迁往何处吗?请你谈谈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闯关东”即迁往东北地区。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口迁移主要由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

6、响。(3)读图1.9,比较19491986年期间与80年代后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图中显示19491986年期间,国内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从东部沿海地区迁往东北、西北和海南,80年代后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从内陆省区流向沿海城市,从农村流向城市。(4)完成下表 阶段特点迁移方向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阶段特点迁移方向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从东部人口稠密地区迁往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净迁出地区有辽、鲁、沪、川等省市受国家计划经济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影响较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流量增大、流向变化

7、、频率加快、自发为主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图示信息 教学导引 本节课程内容按时间顺序对国内人口迁移情况进行了分析,选择了两个时段:一是中国古代,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重点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人口迁移。 在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部分,本节课程内容选用了“安史之乱”与“靖康之难”事件,因为这两个事件对我国人口迁移影响大,从导致人口迁移的原因看也十分典型。 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内人口迁移,分两个时间段,用图表的形式对比分析,清楚明了。对新中国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的移民边疆,在开发国土、发展边疆经济、保证国防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应给以积极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当

8、时国家决策的正确性,对为建设边疆作出巨大贡献与牺牲的前辈在情感上认同、崇敬。 在读图能力培养上,注意能力层次要求:要求学生注意读图程序,应先读图名,再读图例、比例尺,最后读图像。获取有效信息,箭头表示人口迁移的流向,注意箭尾表示人口的迁出地区,箭头表示人口的迁入地区。概括规律,具体到本节要让学生尝试总结人口迁移的规律。收获清理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口迁移主要由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迁移可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多为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流量增大、流向变化、频率加快、以自发为主。课堂(

9、教学)札记课程内容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互动探究阅读教材第四页“阅读”材料,讨论回答:(1)请具体分析: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地区是什么吸引河北、山东人口“闯关东”? 主要是东北地区有大量肥沃、未开垦的土地。(2)请你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环境因素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内地大量的农民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打工,请分析影响其人口迁移的经济因素有哪些? 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 教学导引 互动探究(1)是对“课程内容四”的承接,是由现象到究其原因的导入,以引起同学们对人口

10、迁移原因的关注。下面是对人口迁移原因的归类分析。在每类原因分析中,应先举例,由学生归纳得出结论。在各类因素中,应对经济因素作重点分析,最好由同学们身边的事例讲起。收获清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及自然灾害;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课堂(教学)札记课程内容五:美国的人口迁移 互动探究阅读教材第10页“案例2”,讨论回答:(1)分析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主要因素。 初期,国土辽阔,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人口数量少,人口密度小。后期,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教发达。(2)归纳美国国内四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

11、素。第一次,南北战争;第二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第三次,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第四次,新兴工业区的兴起与发展,老工业区的重建和改善。(3)分析美国太平洋沿岸、墨西哥湾沿岸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由于东北部纬度较高,东部又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夏季气温较低,北美洲地形南北敞开,北方冷空气可长驱南下,东北部地区冬季严寒,因而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严重,地价上涨等推力因素(而西部和南部又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新兴工业、阳光充足和空气清新等拉力因素),促使人口从东北部老工业区的“冷冻地带”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教学导引本节课程内容是在同学们学习了人口迁移的相关概念,了解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内、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后,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是对同学们学习成果和能力的一次检验。教师应放手让学生作答,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巩固所学知识,锻炼自己能力。 收获清理掌握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主要因素。了解美国国内四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课堂(教学)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