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案例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5292091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赤壁赋》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赤壁赋》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赤壁赋》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赤壁赋》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教学案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那一处风月 赤壁赋教学案例单位:南宁第九中学 作者:陈晓凌一、 案例分析(一)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作品。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生要具备“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另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必然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尤其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修养。古文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的种子撒播到他们的心里,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这篇文章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

2、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学习此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启发学生在古文学习中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 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或者说现在的中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得,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网络直白简短的讲述,快餐式文化使他们并不注意去挖掘文章的深意。此外,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的学生在生活上不会受到太多经济的约束,但是激烈的社会竞争造成的就业压力已在中学生心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让他们正确面对各种生活的失意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此,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

3、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2. 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四)课前准备学生根据参考书和课本自己解决字词和文意。(五)教学思路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感悟对话诵读”的方法来实现鉴赏诗歌的目的。(六)教学手段朗读教学法,研讨教学法(七)教学课时:三课时二、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师: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

4、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最负盛名的 “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之一赤壁赋。(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全班朗读,正音,知大意。2. 请学生说说喜欢哪一段的描写并说明理由。3.老师小结:有人喜欢第一段的风景,有人喜欢第三段的情感抒发,但不管怎样,古往今来大家都认同这是一篇经典美文。关于这篇文章,我想起清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说“此赋通篇只说风月”。另一个文学家林云铭也说此文是“以江山风月作骨”。这为我们解读此文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三)分析课文,把握意象1.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一段有提到“风月”的句子。2. 每个小组各负责一段,请学生

5、合作分析“风月”的特色,从中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每一段讲析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该段文章。)明确:(1)第一段的“风月”从徐徐清风,不兴的水波,徘徊的月,横江的白露看到景色很优美,宁静。从“纵”“凌”等字眼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一美景很是喜欢,很快乐,很享受。(2)第二段的“风月”有学生可能会从“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推测这处的风月也是快乐的。注意引导他们从客的洞箫声和歌词里的“兮”和“美人”还有作者此时的境遇去感知,这处的风月应该是充满忧愁的。(3)第三段的“风月”重点把握这处风月所透露出的那种美景常在,人生易逝的痛苦。借曹操的诗表现功业未成的悲伤感,有家难回,有才华难以施展,

6、有明君却难以报效的迷茫感。(4)第四段的“风月”这段是难点,重点从“变与不变”和“取与不取”去让学生感受苏轼的那种旷达。(5)第五段的“风月”主要感受作者人生顿悟后的旷达。3. 从这五处风月中可以感到作者情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明确:乐悲乐(四)难点释疑主客是否为两个人?明确: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客问答是赋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五)扩展(作业)将赤壁赋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作比较,寻找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然后交流。明确:同:吟咏赤壁夜景,联想三国英雄的豪迈,与他们自身比照,有人生短暂之三异:词写壮美之景,文写

7、静美之景;词写成功的英雄,文写失败的英雄;词仅限于“江月永恒,人生如梦”的感叹,而文有“物与我皆无尽”的超越,文更达观、更乐观。 (六)结束语千百年后,风月不老,先生未亡。全班朗读全文三、案例反思在上赤壁赋之前有点忐忑,文言文历来是最难上的,没上好的话就会学生上得无趣,老师教得费劲,因此准备功夫一定要做足,备了很长时间的课,由字到词,由句到文,一字一句都细细琢磨,希望能把要点落实到位。终于基本在计划内完成教学。再回过头来反思这次的教学,收获多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这是一篇散文,所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感初看不是很密切,又是一篇古文,所以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时候就会似是而非。所以如何由浅入深地切入是这

8、篇文章的一个重点。在研读教材的时候,我发现每一段文字看似各讲一方面,但是每一段都出现了对“风月”的描写,而景物描写又是这篇文章相对来说比较好理解的一个内容,于是,我决定从“风月”入手,做到提一词而统领全文。首先是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苏轼黄州的经历与情感,为后面理解课文打下基础。然后,让学生朗读熟悉课文后,找出每一段涉及到“风月”的句子,然后在解析中去感知每一段“风月”的特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一般学生是较容易找到相关的句子的,而只是片断的阅读也让他们降低了对成篇文言文翻译的畏难心理。事实证明效果挺好。学生在找到相关描写,合作探究中能基本确定出每一段“风月”的特点。第四段的“风月”描写是文章的

9、难点。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我感到“教师的角色,就是方向的引导者,探究的合作者,情感的激发者,方法的指导者。”打个比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应不是焦点访谈式的独白,用一个个材料证明主持人一个个观点,让你接受;而是实话实说式的对话,话题选定以确立目标,问题引动以产生体悟,对话交流来呈现思想,点拨梳理来渗透观点!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起主导作用。作为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时点拨学习目的,引发学习动机;学生难以把握自己时,点拨学习心理,让学生掌握自己;学生学习出现疑难时,点拨学习疑难,帮助跨越障碍;学生学习方法欠佳时,点拨学

10、习方法,交给钻研钥匙;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时,点拨知识运用,体会收获乐趣。但在课堂上,在某些关键句子上我的点拨还不到位,比如就“变”和“不变”的理解上,学生不能理解为何“自其不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我的解读不能完整地传达到学生那,这说明自己在文本的研读上还存在缺憾。高一的学生正是加强习惯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落实好。再有对文言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对于文言文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对言的处理,只有言的内容落实好了,文言文教学才能水到渠成。所以我先是串讲了一次文意,然后在具体解析地过程中,再细究一些文辞的用法,让学生有温故而知新的习惯养成。最后整合各段的“风月”的特点,让学生清晰看到作者的情感思路,从感性和理性上再次理解了全文。达到能力与情感的双基锻炼。这堂课收获颇多,以后需要努力的地方也很多。要继续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